除了藝術大師本人及其作品,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從羅丹與卡蜜爾,畢卡索與朵拉,到列儂與小野洋子,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能促成藝術家的個人成就突飛猛進。
面對這些著名的藝術家,我們或許曾被他們的作品所震撼,但他們真實的愛欲肯定比作品更驚世駭俗!
如果說,「愛」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很重要,大概沒有人會反對。愛與藝術都是探索,用激情點燃快樂,這大概是兩者的共性。
5.20到來之際,《蘭臺藝術新觀察》帶你一起來看看這些藝術家是如何對待愛情的。
錯綜複雜的愛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
阿布拉莫維奇遇見男友烏雷是在1975年的阿姆斯特丹,兩人不僅同為行為藝術家,更是同月同日生。兩人的「共生」合作系列不僅表現出了男女情感的跌宕起伏,更是凸顯了兩性性別差異。
在1977年《時間中的關係》這件作品中,他們背對背安靜地坐著,兩人的頭髮被綁在一起。
《時間中的關係》1977年
熱戀時,他們探討愛情中他人的介入與隔閡,揭示兩性關係的脆弱與不穩定,創作了《無量之物》、《剩餘能量》、《呼吸》等。
在烏雷的手裡緊拉著一支帶毒的箭,正對著瑪麗娜的心臟,定格了兩人12年「共生」的藝術生涯。
當這段感情走到了盡頭,瑪麗娜和烏雷來到了中國,以浪漫主義形式結束愛情。瑪麗娜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自東向西,烏雷自戈壁灘的嘉峪關由西向東。
最終在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合,完成了最後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長城》。
直至22年後,64歲的瑪麗娜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接受了1500多人的對視挑戰,莎朗·斯通、Lady Gaga亦慕名而來。
有些人甚至一接觸到她的目光不過十幾秒,便宣告崩潰,大哭起來。
只有一個人的出現,讓安靜如雕塑的瑪麗娜開始顫抖流淚,那就是烏雷。
隔著一張桌案,這對曾經一道出生入死的戀人伸出雙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之後,他們再度相遇,宣告和解。
幾十年來,無數人觀看了他們彼此碰撞、纏繞、接吻、對視。從來沒世界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對藝術家,將感情與創作如此緊密纏繞。
她只為一人動容,而世間千萬人都為他們動容……
相濡以沫的愛
約翰·列儂&小野洋子
1966年9月,小野洋子在倫敦的Indica Gallery舉辦個人藝術展。
來參觀的人中,有一個26歲的男人,他留著長頭髮,戴著一副圓形眼鏡。他來到她的作品前,他想都沒想,就把它拿起來吃掉了。這讓小野洋子非常惱火,這個男孩,竟然把展覽中的一個藝術品給吃掉了!
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這個男人叫約翰·列儂,是披頭四樂隊的靈魂人物。
世人眼中的小野洋子是列儂的妻子。在約翰·列儂眼中,她是世界上最有名,卻最不為人知的藝術家,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沒有人知道她做了什麼。
1969年3月25日,列儂夫婦在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酒店總統套房發起了著名的「床上和平運動」。
兩人穿著睡衣躺在床上整整七天,房間裡貼滿了反越戰標語。這場著名的行為藝術作品,一開始是洋子向列儂提議,當時兩人幾乎每天生活在記者的報導之下。她想,為什麼不利用這樣的號召力去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呢?
列儂與洋子的最後一張合照,由著名攝影師安妮·利博維茨拍攝。赤身裸體的列儂如嬰兒蜷縮在母體內般環抱親吻著衣著密實的洋子。
這張照片在他去世一個月後登上了《滾石》雜誌紀念列儂專刊的封面。這張劃時代的照片曰前被選為近40年來最傑出的雜誌封面。
2004年秋天,小野洋子在紐約的一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名為「當我六十四歲」的畫展,她用這種方式,來紀念約翰·列儂,紀念他們的愛情。
畫展的音響裡,反覆播放著男主角的聲音:「當很多年之後,我變老並掉光了頭髮,你是否還會送給我情人節的祝福和美酒?如果我凌晨兩點四十五分仍未回家,你是否會鎖上大門?你是否還需要我?你是否還會為我準備飯菜?當我六十四歲時?」
那一年,如果約翰·列儂沒有死,正好就是64歲。
始亂終棄的愛
畢卡索
據官方統計,畢卡索一生至少擁有過七個女人,其中包括兩任老婆和五個情人。且每段感情都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女人要麼被他畫進畫裡,要麼直接改變了他的創作風格。
然而他卻是愛情王國中的暴君,以一種公牛般的蠻力摧毀了愛情和女人。他所愛過的女性幾乎所有都為其癲狂,或是自殺、或是發瘋。儘管如此,畢卡索仍說:「我想,我大概到死也沒有得到過愛情。」
然而,弗朗索瓦絲卻是畢卡索一生中唯一將他拋棄的女人。
弗朗索瓦絲·吉洛的知名在於兩點:其一,她是有所建樹的藝術家、作家、批評家;其二,她是畢卡索一生中七個最主要的女人中的一位,也是唯一主動離開畢卡索而不是為畢卡索所拋棄的一位。
1943年,62歲的畢卡索遇到21歲的畫家吉洛,並於1946年和她定居法國南部。對於自己當時的選擇,吉洛說,「我知道畢卡索風流成性,與他相伴會是一場災難,但我不想錯過這場災難。」在同居生涯中,吉洛為他生了一雙兒女。
畢卡索為她所作的《Buste de Francoise》(《弗朗索瓦絲半身像》)2011年以1070萬英鎊落槌成交。
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卡索。1964年,吉洛出了一本書《我與畢卡索的生活》,文中把畢卡索不為人知的一面袒露了出來,這本書既大膽又詳細。出版後引起軒然大波。畢卡索對此舉非常憤怒,從此拒絕再見她生的一對子女。
吉洛的女兒帕洛瑪說:「假如我母親沒有認識我父親,她原本是有權被稱為藝術家的。然而,從某種原因上說,由於認識了我的父親,她沒有了這個權利。人們總是不情願把她也冠為藝術家。」
藝術家大都是敏感而細膩的,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的生活暴露在聚光燈下,更容易被折射、甚至曲解。也許他們只是勇敢地去實踐了自己的選擇,追求靈魂的輝映與碰撞。
這個5.20,你希望以什麼方式陪伴你愛的靈魂呢?
end
文字整理:艾瑞克
格式編輯:GW.LLL
本文綜合自時尚芭莎藝術、Flavour悅爾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