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爸媽,雖然不敢說為了娃「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起碼對於雞娃這件事,卻是從來不敢怠慢。
從孩子在娘胎起,比如胎教音樂、胎教雷射照、運動胎教、語言胎教、甚至美育胎教等等輪番上陣,唯恐一不小心把寶寶將來的前程給耽誤了。
出生後,人類的幼崽雖然不能呱呱墜地後立馬可以行走、跳跳,會說話。但爸媽們為了寶寶能早日獲取這些技能,也是煞費苦心了一番。
這不,就連給寶寶作為娛樂的玩具,都首選「益智」類的。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
隨著孩子的成長,中國家庭在孩子3~6歲時主要的消費品類為玩具,佔比51.7%,當然主要目的是給娃開動頭腦。
畢竟,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越努力越幸運,這個邏輯放在雞娃這件事也是成立的。
現在層出不窮的各路電子化益智玩具,例如早教電子點讀機、電子早教樂器以及各種多功能學習遊戲桌等等,更是備受家長的喜愛,但這些真的能起到益智的作用嗎?
玩具的意義
美國兒科學會發表的這篇《Selecting Appropriate Toys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Digital Era》報告認為:
遊戲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身體發育、社交和情感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玩具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作為父母或者是撫養者將玩具作為與嬰幼兒玩樂和互動的工具。
對於玩具對孩子具有發展促進作用的科學研究主要是來自於對兒童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兒童單獨玩耍的活動研究。即玩具的意義在於促進照顧者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報告同時指出有時最好的玩具可能是最簡單的,只要它們能讓孩子們利用想像力創造玩具用途的機會,而不是以時髦和價格來衡量。
能夠加強孩子和家長的互動,鼓勵孩子探索和解決問題,激發孩子想像力的玩具就是好玩具。
這些才是真正的益智玩具
對於數字時代下兒童玩具的選擇,美國兒科學會給出如下的建議: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最好的玩具是那些與孩子的發展技能和能力相匹配的玩具,並鼓勵選擇以下幾類基礎的傳統玩具。
01象徵性/假裝性玩具
如娃娃、動物、動作人物、汽車、飛機、建築物、食品、廚房用具等。
在角色扮演的想像遊戲中,孩子們學會使用文字和故事來模仿、描述和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感受,可以極大地促進孩子社交和情感的發展。
02精密馬達/自適應/操縱式玩具
比如積木、形狀、拼圖和玩具火車等。
這類型的玩具支持良好的運動技能,孩子們還可以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改善語言和大腦的發展。運用得好還能培養早期數學技能。
03藝術類玩具
著色書,蠟筆,記號筆,粘土,貼紙等。
像撕紙巾這樣的事都能讓孩子玩得非常高興,這類玩具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創造力,還能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
04語言類玩具
傳統紙牌遊戲、傳統棋盤遊戲、兒童書籍等。
電子玩具永遠不能取代真實的面對面的遊戲,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
05體育活動類玩具
球類玩具,推拉玩具,騎乘玩具,三輪車等。
這些運動類玩具可以幫助身體的發展,同時還能促進孩子與他人的互動,學會規則與談判,促進語言與社交能力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生活不止眼前的工作,還有陪孩子。不管是什麼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媽媽經常陪孩子說說話,聊聊天。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能否最大限度發揮潛在智力,極大部分有賴於5歲前所接受的感覺及智能刺激的多少,多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6歲前的孩子,不管是多智能的玩具,冷冰冰的電子玩具也終究比不上現實生活裡和人的實際互動。
人臉豐富的面部表情、複雜多變的手勢和飽含情感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玩具所不能給予孩子的。
玩具只是作為我們與孩子互動和啟發引導孩子的工具之一,畢竟盼兒優秀,但更盼兒快樂。
但若成長過程中,都得不到爸媽都不能經常陪伴,又何來快樂?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點擊關注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