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是認真吵架,再認真道歉和好嗎?你怎麼看」
我認為,關於愛情最好模樣的答案,沒有八百,也有一千。但無論它有多少樣式,其核心只有一個:愛在記憶消逝前,才是一種終極浪漫。
我說再多的愛,都不如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起從清晨到日暮,從年少到古稀。
真正舒服的感情,就是雙方都能做真實的自己,不需要偽裝,不用迎合,即使會有吵吵鬧鬧,但從不翻臉,真正到了關鍵時刻,都能照顧彼此的感受,支持對方去做想做的事情。
愛情最動人的地方,並不是對方為你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始於細枝末節的一點一滴。
這次疫情中的民族英雄,國士無雙李蘭娟原始無疑就擁有一份「我欣賞你,所以我願意成就你」得動人愛情。
01院士夫妻相守45年,你為國出徵,我送你上戰場;你平安歸來,我撐傘藉機
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將解除離鄂通道防控措施,這意味著為期兩個多月的封城,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武漢重新恢復四通八達、煙火阜盛的狀態。
而馳援武漢已近兩個月的李蘭娟院士,也在3月31日結束了在武漢的工作,返回杭州。
她說:「目前來看,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次,我親自參加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這個經歷讓我難忘。
有人這樣評價李蘭娟:一個73歲的老人,為了與病毒賽跑,披肝瀝膽,拖著疲憊的身體,將14億中國人擋在身後。」
但當她率援鄂醫療隊從武漢返回杭州,她最令人動容的一個身份,不是萬眾擁戴的英雄,而是被鄭樹森院士翹首以盼的妻子。
在歡迎人群熱烈地簇擁時,早已等候多時的鄭院士打著雨傘穿過人海,走到妻子面前,緊緊握住妻子的手。
兩個月的分別,不僅僅是對千裡之外的親人的思念,更是對年逾古稀的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奮戰一線、日夜憂勞的擔心與觀念。
這是第三次,鄭院士把妻子送上抗疫戰場,這次也是最為擔憂的一次。他一想到馬上就能見到李院士,70歲的他高興得像個孩子,一直佇立在雨中,等待妻子的歸來。
她和丈夫鄭樹森都是著名的「醫學狂人」,常常一個人在做手術,另一個人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各自忙到凌晨一兩點,然後攜手回家。
鄭樹森院士從來沒有要求妻子成為傳統的賢妻良母,還曾用一段話對李院士表白,調侃中帶著濃濃的欣賞與愛意:
「雖然你稱不上賢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頓飯,家裡什麼家務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撲在工作上,自己卻很喜歡。」
李蘭娟院士在奔赴武漢一線前夕,罕見地發朋友圈秀了一次恩愛。
她拍下丈夫做飯的背景,幽默地說:「今天我輕鬆了,可以不燒年夜飯,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房刀。」
李院士和丈夫相伴45年幾乎從不吵架,秘訣就是她所說的:「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鄭院士在香港讀博的時候,他的父親重病,李院士擔心丈夫因此分心,自己默默地親自照顧公公,直到完全康復才告訴丈夫。
如果鄭院士用傳統的婚戀觀念去要求李院士,李院士肯定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醫學才智;
而如果李院士不願意在關鍵時刻為愛人獨自承擔生活重任,鄭院士可能也很難順利地在專業上不斷前進。
他們是戀人、是拍檔、是夫妻、是伴侶、是事業合伙人、也是生活同行者。
這就是看似「無私奉獻」的愛情能夠長久的秘密。
02美棠,你等我22年,我用300幅手繪畫記錄你的一生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4月4日,饒平如走了,走的時候,他98歲。他愛一個人,愛了70年,而他愛的那個人,已在先他離去。91歲的他就把和那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用手繪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兩人愛情的見證。
那個人叫毛美棠,她曾貌美如花的妻子,曾在苦難分別中,等了他22年的伴侶。他們兩個人共同經歷了戰火、離別、病痛、貧窮……
他們在深情之中,守候了彼此一輩子,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饒爺爺回顧與妻子相識的點點滴滴時說:」我本是軍人,在遇到她之前我不怕死,不懼遠行,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地思慮起將來。「
他們倆結婚後,由於當時時局動蕩,饒爺爺被抓去安徽勞教,和妻子一別就是22年。22年裡,他在安徽運土修壩,她在上海艱難謀生,照顧著五個孩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以及時局的變遷。
饒爺爺想離婚,怕牽連她,毛奶奶的回覆是一張全家福,以及一句話:「平如,你看我們不是很好嗎,我們都在等你回家。」
1979年,饒爺爺終於回到上海,哪一年,他59歲,毛奶奶56歲。他已白髮蒼蒼,她已進入生命的倒計時。
她患上糖尿病和腎病,每天都需要進行腹膜透析。饒爺爺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全身心照顧妻子。
有次她說,想吃杏花樓的馬蹄蛋糕,時年87歲的他晚上騎著自行車去買,買回來後她早就忘了。
還有一次,她忽然要找一件黑底紅花旗袍。其實根本沒有這件衣服,孩子們都勸他不要當真,他卻執拗去給妻子新做一件。
她有大鬧,說饒爺爺把孫女藏了起來,不讓她見。饒爺爺怎麼說她都不信。八十歲的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到絕望,因為毛奶奶,可能再也好不起來了。
2008年,毛奶奶離開人世,饒爺爺把她的一縷頭髮剪下來,用紅繩扎著,保存至今。
毛奶奶離開以後,他才明白,難過是什麼滋味。他走遍他們一起走過的路,拜訪他們一起認識的人。
最後,他開始畫畫,他畫她初見時的模樣,畫她為人母的狀態,直到畫到她發如雪、人垂老、撒手人寰的樣子。
他畫了12年,300多幅畫,他和她的一切事情,都在畫筆下一點點地呈現著。
毛奶奶的骨灰盒就放在畫畫桌子的旁邊,饒爺爺一抬頭就看見。饒爺爺說:「她等了半輩子,不想讓她再一個人,留在別的地方,我把她帶回家。「
人間婚姻多薄情,夫妻多苟且,但在他們身上,我們才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死相依,唇亡齒寒。
03 古稀夫婦,現實版「你是我的眼」
七旬失明老人寫給老伴的「情話」:希望能牽著手,一直走下去。10年前童奶奶因病失明,此後老伴兒常爺爺就成為她的「眼睛」。兩人一同上老年大學,每天牽手散步,常爺爺認真記錄童奶奶寫的詩歌,把看到的一切細細地講給她聽……
在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節目中,童奶奶一直感謝常爺爺這麼多年的照顧和辛苦,常爺爺只是用溫暖的眼神看著奶奶,簡單地回一句:別說了。
幾十年,奶奶第一次對爺爺的深情表白:回想這些年,年輕的時候,忙得牽手的機會也失去了,如今老了,天天能夠在一起,天天能夠牽手,我卻已經雙目失明,你一直不離不棄,鼓勵我,牽著我,我希望生活就一直像現在,就這樣牽著手,一直走下去。」
說再多的愛,都不如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路再遙遠也要牽著你的手,一起從清晨到日暮,從年少到古稀。
兩隻十指緊扣的手,互相陪伴著穿過大街小巷,爺爺耳貼耳地溫柔訴說你未能看見的一切事物,總之,你喜歡做的,我都願意陪你去做。
04結語
愛是什麼,是院士夫妻的互相成就,互相疼惜,你中有我,我與中有你的相伴。
愛是什麼,是饒爺爺說的同生死,共患難,相濡以沫;是毛奶奶的等你一生。
愛是什麼,是常爺爺默默當童奶奶的眼睛,是輕聲細語告訴她想聽的所有美好事情。
願一生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人:他愛你最真實的樣子,無論是你的笑,還是你的哭;你青春歡唱的臉,還是白髮蒼蒼時眼角的皺紋。
他愛你如初,疼你入骨,陪你從天光乍破,走到暮雪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