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了,依據去年的數據來看,全國城鎮貓狗數量為9915萬隻,其中狗的數量為5503萬隻,是人們飼養的第一大類寵物,其普遍性可見一斑。
如今它們也從最初的實用性職能轉變為陪伴、寵物性質,大家對狗的印象是否多停留在可愛、憨厚等上面,更多的也就覺得流浪狗兇猛一些,但是你知道嗎?世界上有那麼一群狗狗,它們不僅脫離了人類的控制,還在當地打敗了「地頭蛇」,「混」成了頭號猛獸,這群狗狗就是澳洲野犬。
澳洲原本是沒有狗這種生物的,關於狗狗是如何來到澳洲的?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當初的歐洲殖民者帶過去的,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狗狗來到澳洲的時間遠比歐洲殖民者早得多,是跟隨5000多年前東南亞的移民到來的,只是剛開始的時候,狗的數量不多,也僅限於人類生活區域裡面。
後來人類落地生根並繁衍開來,狗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一些狗便脫離了人類的控制,成了流浪狗,這些流浪狗便是澳洲野犬的祖先。
袋獅覆滅,中小型猛獸迎來發展盛況
大洋洲這個地方,雖說動物進化的比世界上其他大陸都要慢許多,目前來說絕大多數動物依然是有袋類,但其本土還是有不少猛獸的,比如大名鼎鼎的袋獅,其咬力商高達194,遠超獅、虎、豹等絕大多數捕食者。
有袋獅坐鎮,澳洲野犬是萬萬不能發展起來的,但是別忘了狗狗有一個最強靠山,那就是人類。彼時的人類生產水平十分低下,其主要生產模式便是刀耕火種以及狩獵。
登島的人類利用自己掌握的「最新科技」:火,焚燒出了大片適合耕種以及定居的場所,這一招直接使得大量動物棲息地被毀。
袋獅是一種體重能達100-160千克,性格十分兇悍的食肉動物,對於人類來說,它的威脅最大,所以必然會成為「人獸衝突」主要對象,從而成為被人類暴打的首要目標,在人類的幹預下,袋獅這一擁有史前食肉動物中裡最強咬合力的猛獸,逐漸走向沒落。
袋獅起源於上新世,在3000多年前的澳洲依然能夠見到它們的身影,由於袋獅長期稱霸於澳洲,使得當地的其他捕食者很難出頭,而袋獅在人類的幹預下滅絕了,這給了中小型猛獸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
此時的澳洲野犬還在「猥瑣發育」,而爭得先機的則是袋狼這一物種,袋狼也是澳洲史上非常重要的捕食者,其知名度甚至比袋獅還要高,在袋獅覆滅之後,袋狼很快便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全盛時代。
流浪狗逐漸形成氣候
其實這件事情是可以預見的,即便是如今,在全世界大多數範圍內,一旦人類飼養的狗狗多了,就會有一些開始脫離人類的控制,轉變為流浪狗。
犬天生群居,且形成的犬群結構比狼群的更為團結,拿青藏高原上的流浪藏獒來說,不也集結成為一支強大的捕食者軍團嗎?隨著當時澳洲的流浪狗越來越多,它們集結在了一起,經過數代繁殖之後,儼然成了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人類想要馴化某種動物,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去篩選、繁育,而已經被馴化的動物野化卻相對來說較為簡單,某些物種甚至一代親本在野外生活一段時間便能重回野獸狀態。
澳洲的流浪狗群成型之後,開始的地盤也僅限於村莊周邊,後來隨著野性增強、團隊狀態大,它們開始往更人跡罕見的地區拓展,捕食野生動物,與猛獸爭雄,逐漸形成了氣候,為接下來的稱霸澳洲奠定了基礎。
「甩鍋」袋狼,加速其沒落
袋狼崛起之後,澳洲野犬雛形基本也已經形成了,這些流浪狗最初只是在村莊周邊活動,靠撿食垃圾或者捕食家禽家畜過活。
由於在人們的認知裡面,狗狗一直都是人類的夥伴,其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家禽牲畜的威脅程度都遠不如袋狼這種野獸高,所以流浪狗捕食家禽這件事,自然就被「甩鍋」到了袋狼的頭上。
其實雖然袋狼也會這樣做,但它的性格謹慎,遠離人類活動區域而居,主要的捕食對象也是澳洲一些本土植食性物種,對家禽的威脅性反而不是那麼大。
這些人類並不知道,他們認定了這件事情就是更具威脅性的袋狼做的,所以「人狼衝突」加劇,進一步加快了它們走向沒落的速度。雖然當時的狩獵方式比較原始,靠這種辦法絕對不可能讓袋狼滅絕,但是別忘了火的威力。
人們害怕袋狼及其他野獸在村莊周圍出現,於是用火焚毀了村莊周圍的大片森林,燒出了大片光禿禿的土地,一方面可以用來耕種,另一方面則是讓野獸沒有躲藏的地方。
人類的活動,徹底改變了澳洲大陸上原始的平衡,環境也發生了大變化,袋狼的棲息地逐漸減少,它的獵物也逐漸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迅速崛起,最終在多方面影響下,短短300年的光景,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就幾乎消失殆盡了,只剩下塔斯馬尼亞島,被海水阻隔,人類還未曾涉足的區域裡,生活著部分袋狼,而塔斯馬尼亞島,也成了袋狼最後的喘息之地。
野犬全線勝出,穩坐頭把交椅
正如袋獅的滅絕給了袋狼一個發展機會一樣,袋狼的衰敗史,基本上就是澳洲野犬的發展史。澳洲野犬之所以能夠打敗袋狼,人類的「出力」雖然功不可沒,但其本身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不然如阿鬥般即便是諸葛亮也扶不起。
很多人覺得,袋狼是一種野生捕食者,不應該打不過狗啊!其實這主要是我們固有的認知與實際產生了一定的偏差,袋狼雖然是一種野獸,但它的體重只有30千克左右,身材也不高,體長1.8米,肩高0.6米而已,而澳洲野犬的體型並不比袋狼小,甚至還比袋狼大一些。
另外,種間競爭並不一定單純的比武論輸贏,它們之間的較量更多的發生在生存資源的爭奪上面。
狗類天生具有更強的社會屬性,即它們所形成的流浪狗群體會非常龐大,在犬王的帶領下擁有很強的戰鬥和捕食能力,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威脅到它們,即便是成群的袋狼也不行。
同時相對於袋狼來說,流浪狗的食性更雜,適應性更強,競爭力也就更強,試問一個比你高大,比你團結,還比你更不挑食的對手,又如何能不輸給它呢?
澳洲野犬成型之後,彼時澳洲大陸上就僅有袋狼這一種猛獸能與之匹敵,所以兩種在生態位上極為相似,且能夠互相替代的物種,便爆發了激烈的競爭,澳洲野犬憑藉著自己先天的優勢,逐漸佔據上風,加上在人類的推波助瀾下,袋狼逐漸滅絕了。
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狼本來是平安無事的,但自1642年後,人類發現了這座島嶼,並且在1803年將狗帶上了這座島嶼,澳洲大陸上的歷史在此重演,短短20年,島上的袋狼迅速消失了,彼時澳洲野犬在與袋狼的競爭中全線勝出,穩坐頭把交椅,成了這裡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
野犬王朝
如今袋狼的生態位,幾乎全部被澳洲野犬替代了,作為澳洲目前唯一的一種大型食肉動物,澳洲野犬在限制野貓、狐狸及其他的動物數量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王校長」的寵物狗可可應該算得上是世界上「混」得最好的狗了,但實際上這只是從人類的主觀角度來看待的,若站在狗狗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混」得最好的狗應該是澳洲野犬,畢竟它們不僅自由自在,而且還「混」成了當地的「百獸之王」。
如今的澳洲野犬數量大約為10000-50000隻,澳大利亞85%的地區幾乎都能夠發現它們的蹤跡,雖然它們在生態作用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卻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澳洲野犬終歸是一種捕食者,除了捕食一些野生動物之外,人類飼養的家禽家畜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尤其是澳洲繁榮的畜牧,那是深受其害。
為了防止野狗衝擊東南部發達的綿羊產業,澳洲的人們延續了他們對付野兔的方法,也修建了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野狗圍欄,從南澳一直延伸至昆士蘭東部海岸線。
目前,澳洲野犬在大洋洲的地位已經是無可撼動了,但隨著它們的發展壯大,也帶來了許多爭議,比如在澳洲,一部分人認為它們僅僅是一種普通的流浪狗,與羅威納、金毛等犬類的流浪犬只無異;而另外的一部分人則認為澳洲野犬雖然與袋鼠、鴨嘴獸等已經生活了1.5億多年的本土物種來說還很新,但它們進入澳洲的時間非常早,比歐洲殖民者都要早,並且相對於其他犬類來說,它們的吻部更長,頭部也更扁,應該將其認定為澳洲獨有的物種而予以保護。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