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泥人張」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泥人張」泥塑作品傳承人——張建功今年66歲是土生土長的承德灤平人,自幼就酷愛手工和繪畫,自12歲起在家叔張鳳儀的指導下學習捏泥人。一塊泥巴,幾枚自製的竹片,一雙靈巧的手,簡單至極,泥塑作品卻琳琅滿目,惟妙惟肖,50餘年來,他創作的藝術品已有1000餘件,在他的工作室裡,案頭和桌几上擺滿了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幾乎沒有空閒的地方。2019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物、動物、浮雕……作品種類豐富,包羅萬象,而最吸引記者目光的要屬端坐蟠龍椅中的清朝的十二皇帝系列泥塑、謳歌扶貧攻堅偉大成績系列泥塑和展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場景的系列泥塑。張建功說,捏泥人最重要的是神態的拿捏和把握,局部細節可以適當誇張,但要符合傳統的審美觀念。
優秀的作品離不開平日裡張建功的細心積累。生活中,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格留意當地的人文和風物特徵。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諸如修自行車的、刻章的、炸油條的、鋦鍋鋦碗的,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說,特別是農村老頭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婦的言談舉止、一顰一笑,都裝在他的腦子裡。捏泥人的時候,予取予求,活靈活現,包括人物眼眉、眼珠等細小部位,都是用手捏出來的,不飾任何彩繪。
張建功工作室的牆壁上掛著這樣的展板介紹:「承德泥人張傳統製作技藝」源於中國傳統的泥塑藝術,用當地精選泥土,經過曬乾、泡製、摻麻和棉花碾和後,手工捏制並輔以雕刻技巧。一般是先捏頭,根據頭的大小制身子,先上後下,先裡後外的程序進行捏制、磨光、陰乾,再過一個月後入窯燒制。可見,看似簡單的技藝,也經歷著時間的錘鍊。
目前,承德「泥人張」數百件作品已經搬進金山嶺長城景區外400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室內,讓更多的中外遊客走進承德欣賞承德的民俗文化。「將來把我家灤平老院翻蓋一下,弄個泥人館,供大家來參觀,也能豐富一下百姓的文化生活。」對於未來,張建功滿是憧憬,但談起傳承,他也有些擔憂:「捏泥人雖然是我家祖傳的手藝,但往大了說,也是咱承德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決不能在我手裡斷了。」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我們也希望張建功的泥塑世界未來能如他所願。
來源 | 承德新聞網
END
徵稿啟事
承德文旅是一個開放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文化、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投稿郵箱:cd20518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