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2020-12-22 澎湃新聞

7月31日至11月15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文獻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這場疫情後的首展中,文獻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同於以往意義上的歷史資料,出現在展覽中的是由藝術家們提供的個人文獻:你能看到出現在張恩利畫中的舊水管、鐵桶和皮球,鳥頭組合用過的照相機,也能看到八九十年代的磁帶和版本較早的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在走入歷年上海雙年展作品的展廳之前,這些特殊的文獻向我們展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以及他們曾受過的影響,與此同時,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中折射出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中國的發展,展覽也試圖喚起人們共同的時代經驗。與這條相對私人的線索並行的,是展廳之間的一條回顧過去數十年國內外歷史大事件的長廊。個人的記憶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而藝術家善於表達這種關係。

1996上海(美術)雙年展場在上海美術館(南京西路456號)展出時館外立面,1996年。周春芽供圖

「展覽『海浪』的名稱取自20世紀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同名小說,我們藉此表達了一種抽象的比喻,即歷史就像海浪衝刷過海灘一樣,在個體的身上留下印記,」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助理策展人黃彥娜告訴澎湃新聞,展覽不只是在回顧雙年展的歷史,更是通過作品背後個人與社會、與世界的聯繫,將人置於更廣闊的的歷史汪洋。

在小說《海浪》中,六個主人公的獨白不斷交替,在碎片化的意識描寫中,逐漸鋪陳出人的一生。而在展覽「海浪」中,每件作品的展籤同樣以藝術家自述的形式出現,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用藝術來表現某個當下的意識。黃燕娜表示,展廳中的這些作品並未以時間順序依次出現,而是從它們所反映出的個人生命的狀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劃分出不同的主題。

《TAI CHI-迪斯科》,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此在的時間」主題將人們帶回過去的某個時刻,重新審視當時的生活。張健君的《TAI CHI-迪斯科》以數十臺黑白電視機同時播放老年人跳迪斯科的場景,整齊劃一的動作讓迪斯科變成了集體行為,旁邊則是一個外國人在打太極。有趣的誤讀讓人反思早期毫無過度的中西文化交融。 「漫遊者」主題下,張恩利的《床》系列講述了城市快速發展下「新移民」的處境,在張恩利的薄塗下,「床」作為一種標誌,隱喻了人在陌生城市中脆弱的位置。「風景之再現」揭開了城市中的自然與文化風景,楊振中的《我吹!》以看似荒誕的方式將女孩吹氣球與南京路上的車流結合起來,一處了究竟是什麼帶動城市高速發展的問題。「復調與重奏」裡,谷文達、邱岸雄等藝術家試圖通過拆解文字和符號,通向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狂風與畏」中,張培力的《同時播出》將人包裹於全球各地的新聞圖像中,讓人對圖像與網絡的嘈雜和由此引發的焦慮感同身受。

張培力,《同時播出》(2000上雙展覽現場),2000年,多頻錄像。藝術家供圖

在打亂了時間的展廳裡穿梭,並不會覺得錯亂,相反,你能感受到展覽的完整性。這或許是因為策展人已經確定了明確的線索與主題,另一方面,對於當下的觀眾,他們觀看的目光多少基於已有的對於當代藝術的認知和理解:那些五花八門的裝置作品也可能在其他展覽中見到,而那些繪畫與它們並沒有在時間上顯示出明顯的斷裂。但是,或許我們仍然可以從時間順序來重新進入這場回顧歷史的展覽,畢竟,如果追溯一下上海雙年展的發展,聯想一下過去人們對於當代藝術的接受度,一條時間的線便會浮現出來。

作品展籤中的時間透露了它們的背景。上海雙年展創立於1996年,頭兩屆上海雙年展的作品以繪畫為主要部分,第一屆以油畫為主,當時的藝術家們尚在探索如何創新,讓油畫這一媒介走出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展覽中,周春芽、張正剛等人的油畫便是這一代表;第二屆以水墨為主,思考怎樣走出傳統水墨的程式,擁抱新的概念和表達方式。從2000年起,更多的裝置、影像作品出現在雙年展上,具象藝術逐漸被觀念藝術所替代,這一年展出的作品包括黃永砯的《帽子/燈罩》與張培力的《同時播出》。

《帽子/燈罩》,黃永砯

2004年起,上海雙年展開啟了策展人制度,引入國際策展人和藝術家。這一策展制度在2014年時得到了發展:上雙開始採取主策展人制,「我們不再強調策展人的中外平衡,而是以策展人的方案與當下中國的緊迫性聯繫、藝術的敏銳性來決定誰是主策展人。PSA會提供各方面的幫助,但是最終的決定都在於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在採訪中說道。

與雙年展內容和形式發展並行的,是觀眾對於當代藝術作品接受度的變化。PSA典藏部主管項苙蘋告訴澎湃新聞,上海雙年展在作品選擇上始終考慮觀眾的接受度,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公開與健康的發展」。這種接受並非一蹴而就。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副館長顧建軍回憶,2004年雙年展時,徐震的《當、當、當、當》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他修改了上海美術館樓頂鐘塔的一面鍾,使其以60倍的速度運轉,這引發了許多居民的不滿,「人們不理解為什麼要把鍾撥快,讓人沒法看時間,」顧建軍說道。如今,這口鐘經過重新製作而出現在展覽中,考慮到當下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應,它或許會成為新的「打卡」點。

徐震,《當、當、當、當》(2004上雙展覽現場),2004年,裝置,藝術家供圖。

顧建軍曾參與多屆上雙,在他看來,上雙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6、1998年是初步的探索,當時需要思考雙年展究竟為這座城市需要做些什麼;此後,雙年展的主要任務是培育觀眾,讓觀眾認識當代藝術,在這一階段,上海雙年展始終立足於城市本身;大約從2012年、也就是雙年展移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後,展覽開始更多地思考人與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思考形而上的問題,並且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探索。」顧建軍告訴澎湃新聞。

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如今,上海雙年展走過24年,今年的雙年展原本將於11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內就行,然而,受到疫情的影響,展覽進行了調整,展期將從今年11月持續至明年6月,氛圍三個階段,首先以線上形式進行。在此之前,展覽「海浪」似乎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龔彥告訴澎湃新聞,「這次展覽的構思來自於疫情期間,疫情中的停擺、隔離讓我們思考如何去重逢、重逢的意義是什麼。上海雙年展走過的24年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快速發展的24年,以這樣的形式去『重逢『,對我們而言有很大的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式開館 帶來首展「重生」上海當代藝術展
    11月13日,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式開館,是上海虹橋商務區首個擁有國際語境的當代藝術機構,帶來首展「重生」上海當代藝術展。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是在閔行區政府、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和社會各界的指導、關懷和支持下應運而生。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2020-06-04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徒有虛名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我從黃浦濱江自行車道駛出,便望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去看看唄。一個戴眼鏡,圓臉,穿著很隨意,拉著行李箱的女孩正低頭看手機,我問道:「這個館今天開放嗎?」女孩子說:「11點開館。」「你是看完以後就直接離開上海了?」「是的。」其實,我很想告訴這個女孩子,如果可以的話,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吧,上海是個大舞臺,上海是中國經濟的脈搏,上海是中國的超級都市。11點到了,還是那一套程序,查看「隨申碼」,接著測量體溫入館。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 建築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
  • 上海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將於明天恢復對外開放啦!|名單持續更新中
    繼上海博物館官宣開門後,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申城重要博物館藝術館也都將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 內地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哪家?
    這是一個自1996年誕生以來,已近20年曆練的藝術展,如今的上海雙年展也早已成為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之一,更是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肯定。不過上海雙年展其本身的意義並非僅此而已,這項藝術展並不只是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更是構建在當代藝術與我們大眾間的一座交流平臺。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人:策展團隊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A學術性:B策劃執行:C現場效果: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E國際化能力: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第13屆上海雙年展主題「水體」,11月在上海水畔奏響當代藝術...
    圖說:著名設計師保拉·比拉普蘭納為13屆上海雙年展設計的主題概念圖 官方圖今天下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發布第13屆上海雙年展主題:水體(Bodies of Water),同時發布的還有主題概念圖。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72期):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哈默博物...
    【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哈默博物館開始裁員】近日,因疫情影響,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默博物館(UCLA Hammer Museum)宣布解僱兼職員工。裁員決定確認當天,當代藝術博物館通知97名兼職員工將要被裁員的消息,而哈默博物館解散了150名兼職學生。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霧盡風暖,TeamLab無界上海將自3月27日起正式恢復開放,春季限定作品已上線,包含僅可以在3到4月間看到的《呼應燈森林·一筆, 櫻花》,作品的亮燈將首次設置為櫻花顏色。根據規定,展覽入場人數不超過正常接待人數的50%。另外,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等將在3月24日開放。4月1日蘇寧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將開館。
  • 餘德耀美術館牽手洛杉磯郡博物館,張大千展奈良美智展將來上海
    今天晚上,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宣布:餘德耀秘書官、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和卡達博物館群開展一項跨國合作,三家機構將聯合開發、共享展覽和項目。三館牽手為上海的藝術未來擴展了宏大的想像空間,對中國的當代藝術生態更是錦上添花。這是繼續蓬皮杜中心牽手西岸後,上海美術館的又一重量級跨國合作。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新展開幕 兩個「流動靈魂」的首次交匯
    近日,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在上海舉辦開幕儀式,這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米修的亞洲之行不但使他寫出了奠定作家身份的作品《一個野蠻人在亞洲》,也促使他在中國美學的影響下開始採用中國墨、色粉或水彩開始繪畫創作,他甚至從中國書法中獲取靈感提煉符號,而這些符號又給予了當代舞者啟發。觀眾可以在展覽中看到他最早的作品之一。
  • ...徐匯濱江|楊浦濱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浦西|龍美術館|周到君
    2008年為支持2010上海世博會遷移至長興島。清明期間黃浦濱江有各色鬱金香和染井吉野櫻世博會博物館今年剛好是上海世博十周年,可重遊世博會博物館,喚起對當年上海世博會的記憶。展館本身也是看點,由3730塊三角形玻璃組成的「歡慶之雲」奪人眼球,3根「雲柱」撐起空中走廊。
  • 疫情之下仰望藝術的星空:上海開放17家博物館、12家美術館
    此外,特展中原定於2月23日結束的「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原定春節檔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也將延長展出,等待更多觀眾前來探索。上博建議,未能成功預約近日場次的觀眾也不必著急,疫情期間上海博物館官方網站推出的「上博邀您雲看展」還在不斷更新中,「線上寶藏」等待挖掘。
  • 博物館照明之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埃克蘇點亮全球巡展深圳...
    12月22日上午,「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首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A3展廳震撼開幕。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成立於2017年,是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文化傳播、傳承、建設的重要載體,建築總面積共9.1萬平方米,自下至上有綜合性基座、開放式廣場、當代藝術館、城市規劃館和雲中心雕塑
  • 上海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館,國內首座公立藝術博物館,內部展品奇特
    對於歷史有興趣的人會經常去一一些博物館,我們平時去的大多是一些省級博物館或者市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裡大多展示的是一些當地出土的文物,在我國除了這些博物館,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在上海就有這麼一處非常特別的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起來看看吧。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會動的房間」,呈現張恩利30年探索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辦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藝術家過往近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博物館建築空間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 | 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浮躁雖有,終只是暫時的,真正的藝術仍然是沉澱且可以直面人心的。十年前,對於上海藝術一日遊,大抵會去人民廣場。那一帶有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館等場館;尤其是,為觀看上海博物館的特展而排隊其實是司空見慣的,從2002年的「晉唐宋元國寶展」,到2018年底的「董其昌書畫大展」,無不如此。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十年前,對於上海藝術一日遊,大抵會去人民廣場。那一帶有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館等場館;尤其是,為觀看上海博物館的特展而排隊其實是司空見慣的,從2002年的「晉唐宋元國寶展」,到2018年底的「董其昌書畫大展」,無不如此。上海博物館夜場排隊現場十年後,「藝術一日遊」卻很難給出確切的答案,不同的人、不同的喜好可選擇不同藝術展覽和活動。
  • 2020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致敬大師」國際兒童畫展上海展走進上海...
    2019年11月30日下午13:30,2020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致敬大師」國際兒童畫展上海地區巡展在上海中心大廈37層琺瑯廳隆重舉行。本次畫展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簡稱MFA)、上海品源文華與國際兒童畫展組委會共同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