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
最近幾年來,什麼「風口」破裂的最嚴重?那必然是曾經開遍大街小巷的各類網紅餐飲店了。
從早年的網紅店「始祖」黃太吉、雕爺牛腩再到一眾跟風而起再依託於概念包裝發展起來的眾多網紅店們,它們「來得快去的也快」,留下了諸多一地雞毛的「傳說」。
而近期,隨著全球性疫情對於線下餐飲行業的直接打擊,網紅餐飲店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眾多網紅餐飲店本就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風口消退加上大環境的影響下,網紅餐飲店倒閉潮正在席捲而來。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名叫「老紀蠔宅」的項目近期又以常規的網紅餐飲店套路「火」了起來,在網上諸如「老紀蠔宅創始人揭秘:120㎡夜宵店如何年入5千萬」、「豪車毒&老紀蠔宅創始人:疫情之下的破局者」這樣的自我包裝式、心靈雞湯式文章的宣傳下,老紀蠔宅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老紀蠔宅,又是跨界和情懷的那一套?
對於網紅餐飲店來說,最常見的故事就是「跨界」與「情懷」,對於新晉網紅店老紀蠔宅來說,它也未能免俗。
近期,老紀蠔宅因為「高壓鍋生蠔」的吃法而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中「走紅」,隨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它開始以「網紅餐飲品牌」的形象對外開放加盟。
有意思的是,在網絡上宣傳推廣老紀蠔宅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了眼熟的「雞湯」味道。
首先是「情懷」,據老紀蠔宅創始人接受媒體報導的時候表示,開店初衷是「滿足父母多年來『想擁有一家自己的餐廳』的願望和情懷」,另外還因為「自己對美食的執念」。
情懷之外則是「跨界」,創始人老紀公開表示自己「原本對海鮮並沒有太多的情感」,只是因為機緣巧合抓住商機再加上自己是個「吃貨」,所以創立了老紀蠔宅。
而在創始人老紀的公開介紹中,他始終稱自己是從事高端汽車銷售的,餐飲只是「副業」。
跨界做出成績、因為情懷和熱愛所以能夠做好......這種宣傳話術是不是看著特別眼熟?沒錯,早年間幾乎所有的網紅店都是這麼宣傳的,但在「顛覆」與高關注度之下,這些網紅餐飲店在服務、產品、標準化等基礎餐飲維度的「一地雞毛」就另當別論了。
值得注意的是,老紀蠔宅在2018年8月才正式開業,但中間已經輸出了大量的「雞湯」和業績「裡程碑」。
比如老紀在朋友圈寫下「投名狀」的「故事」,他表示「這家店兩個月內殺不進杭州夜宵前四,我就關門」;比如「一晚賣2噸生蠔」、「超額完成目標」、「開業十個月營業務達五千萬」、「銷售過於火爆」......這些從創始人口中說出的經營表現「含金量」有多少我們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又一個網紅店造富神話正在被創造出來。
老紀蠔宅的優勢是什麼?按照創始人老紀的說法,「打破了傳統餐飲思維」、「對產品自信」是核心。可是話說回來,這些過去網紅店慣用的「顛覆」套路實在是讓人看的有些審美疲勞,僅在杭州單店或一兩家店做出的這個成績,真的像外宣的那樣亮眼嗎?
據悉,未來老紀蠔宅將著眼於杭州,往重慶、昆明、蘇州、南京、紹興、嘉興等城市進行擴張,加盟是此後老紀蠔宅品牌發展的主旋律。
如此來看,老紀蠔宅的這些略顯「過時」的宣傳策略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既然要開放加盟,那麼第一時間給到市場宣傳與信心當然是第一步。
可惜的是,目前無論從產品、供應鏈、標準化管理還是服務、環境等傳統餐飲行業評價維度來看,我們都看不到老紀蠔宅的核心優勢所在。至於所謂的原創烹飪方式、創意吃生蠔......這些賣點怎麼看都有些不著邊際。
大眾點評四星、投訴眾多,這才是老紀蠔宅的現狀
而脫去老紀蠔宅目前的「網紅店」風光外表,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的它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網紅」。
在大眾點評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老紀蠔宅門店目前的總體評價只有四星,這在一眾五星餐飲店中顯然「不夠看」。同時,在兩千餘條消費者評論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大量的中評和差評。
整體來看,消費者對於老紀蠔宅的口味評分是8.7、環境評分是7.8、服務評分是7.9,三個數據都算不上亮眼。
而老紀蠔宅的人均消費標準是139元,在這個價位水平上,老紀蠔宅目前所獲得的評價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根據消費者們提出的大量中評和差評意見我們可以看到,老紀蠔宅在「網紅概念」之外並未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它在基本的餐飲菜品數量、口味、服務、環境等方面的表現並沒有核心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老紀蠔宅還上過負面新聞。在早前的一篇相關媒體報導中我們發現,有消費者曾經在「老紀蠔宅」的網紅店吃過海鮮,但卻遭遇了「8人吃生蠔,其中6人中毒進醫院」的事故,而且這家老紀蠔宅還面臨了是不是正規店、是不是高仿店的爭議。
網際網路思維加網紅經濟與短視頻的洗禮下,網紅店固然前赴後繼,但這幾年過去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再火爆的網紅店都難逃最最基礎的餐飲行業要求「審視」,那就是它必須在菜品質量、口味、服務、環境等維度構建起自己的壁壘才行,否則即便宣傳的再厲害,它也無法長期維持。
對此,老紀蠔宅可能要在此後的時間裡「特別留意」,這樣才有可能突破過去那些「失敗」網紅店的經驗教訓。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牛牛網無關。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自行與作者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