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傳統日曆,過去家家都有,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電子日曆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掛曆、檯曆,仿佛將它們逼進了歷史角落。如今,2021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市場上是否難尋掛曆、檯曆的身影?如今還會有購買這些東西的消費群體嗎?12月8日,記者來到濰坊商品城,了解日曆市場的改變,傾聽不同年齡段的市民對傳統日曆的情感。
兼具實用性觀賞性日曆商鋪顧客不斷
12月8日,記者來到濰坊商品城,從南側門口一進去,便有幾家傳統日曆銷售商鋪,每家商鋪都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掛曆,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檯曆,無聲地招攬著顧客。
記者轉了一圈,與想像中冷冷清清的景象不同,幾乎每家店鋪內都有或多或少的顧客在選購掛曆或者檯曆。記者在此觀察了十幾分鐘,顧客絡繹不絕,多數是上了年紀的市民。
在其中一家商鋪內,幾位老年市民正在選購日曆,店員則忙著給他們介紹不同日曆的特點。老人購買的日曆以掛曆為主,但掛曆的大小、種類、樣式各不相同,價格也不一樣。有些製作精美的掛曆,單從外表幾乎看不出是掛曆,掛在牆上,就如同一件藝術品一樣,一本就賣幾十元錢。也有的掛曆製作簡單,價格也很便宜,每本不到十元錢。
記者拿了一本日曆翻看了一下,這本日曆一頁標註了兩日。日曆上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日期,還有時令節氣等。此外,在兩個日期中間,還有一道養生食譜,詳細地介紹了這道菜的用料和製作步驟,實用性較強。
隨後,記者又翻看了多本日曆,每本日曆的內容都非常豐富,不僅有記錄時間的功能,還有多種輔助功能,有的上面還有一些藝術作品,使得這些日曆在具備實用性的同時,觀賞性、趣味性也較強。
少時盼年老來盼團圓掛曆承載著殷切期盼
當天,前來購買傳統日曆的多數是老年人,而且購買的多數是掛曆。幾位老人表示,現在去超市很難買到掛曆,即使有,品種也不多,所以他們特意來商品城選購。
家住濰城區鳶都新城小區、今年68歲的唐之隆,當天乘坐公交車來到濰坊商品城,就為了購買掛曆。經過挑選,他買了一本福字掛曆,僅花了10元錢。他笑著對記者說,對於像他這樣的老人來說,掛曆不需要太花哨,具備基本功能就行。
唐之隆說,現在不少年輕人都不用掛曆,可能還會覺得有些土氣,但對於他這個年紀的老人來說,掛曆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幾乎一天都離不了。「我年年元旦前都要特意跑過來買掛曆,買回去就掛在客廳裡,雖然和孩子住在一起,但孩子挺尊重我的習慣。」唐之隆說,小時候每天最開心的就是早上醒來撕掉前一天的日曆,盼著快點把厚厚的一本日曆撕完,因為撕完就能過年了。掛曆在他心裡,早已凝成了濃濃的年味和殷切的期盼。
如今,唐之隆感覺更離不開掛曆了。「年紀大了記性不好,需要每天看一下日曆,不但能看看這個月有哪些節氣,這一天需要注意啥,而且還能把一些重要的日子標註一下,防止忘記。」唐之隆笑著說,像生日、節日等重要日子,他都會標註出來,因為這代表著一家團聚,對他來說,同樣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日曆銷售靠批量訂購品類豐富吸引年輕人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與掛曆零售的火熱不同,檯曆的零售狀況並不是很理想,前來購買檯曆的市民寥寥無幾。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檯曆不如掛曆吃香,而是因為檯曆批量訂製的更多。記者了解到,在這裡銷售日曆的商家多是南方人,他們的生意主要以批發為主。
日曆銷售商張女士介紹,無論是掛曆還是檯曆,多數是靠批量訂購。不少單位會主動聯繫製作,既能宣傳、展示單位形象,還能作為新年禮物贈送給員工或客戶。而且,檯曆品類涉及百科知識、名人名言、詩詞書畫、健康知識等,實用性和觀賞性較強,對年輕人也挺有吸引力。
家住高新區東方家園小區的市民孫妍告訴記者,她雖然年輕,但非常青睞使用檯曆。每年元旦前,她必買的東西就包括檯曆。放在辦公桌上,每翻過一頁,便有新的心情,還可隨手記事,這是電子日曆無論如何都比不了的優勢。
家住奎文區盛世華府小區的市民韓莉說,她感覺檯曆不單單是記錄時間,還有一定的治癒功能。上高三時,撕檯曆就是她每天的習慣,以倒計時的方式陪她走過了那段最緊張的日子。工作以後,她還是有用檯曆的習慣,每天都會在上面塗塗寫寫,有時是一句鼓勵自己的話,有時是一些突如其來的靈感,有時則會記錄日程安排,她感覺這種方式能讓自己舒緩心情,治癒焦慮。
私人訂製日曆興起推陳出新獲得青睞
前些年傳統日曆銷售火爆,商鋪非常多。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日曆興起,傳統日曆市場的確出現了大規模萎縮。濰坊商品城一家銷售日曆的商鋪店主龔女士說,鼎盛時期,商品城內銷售掛曆、檯曆的商鋪有十幾家,生意都非常好,如今僅剩了五六家。
龔女士說,日曆有一定的時間局限,元旦前後銷售最為火爆,能夠一直持續到春節,春節過後幾乎就沒人再買了。所以他們店平時以銷售雨具等實用品為主,元旦前兩個月開始,轉為銷售掛曆、檯曆,並承接為單位批量訂製。
儘管銷售規模縮減,但不可否認,日曆如今仍有非常多的忠實顧客,這也是一些商家至今仍堅守傳統日曆市場的最大動力。
近幾年,私人訂製日曆興起,尤其是一些創意新奇、內容精良的時間管理文創產品以及一些有主打內容的日曆。比如說有些日曆以每日書摘為主,設計呈現為簡單易讀的「一問與一讀」形式;有些日曆則是每日一條健康常識,涉及飲食、運動、睡眠、保養等日常生活內容……這些日曆因兼具創意、審美、實用和文化內涵,已成為圖書出版物市場中比較典型的產品。
傳統日曆正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包裝的方式,不斷推陳出新,每年給消費者升級體驗,獲得市民青睞,也帶來了商業價值。
【來源:濰坊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