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傳來一個好消息,武漢火神山醫院已正式交付使用,今天即可收治病人。另據《湖北經視》報導,至2月1日,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的總體進度已達65%,其交付使用也指日可待。
很多人都知道,這兩家醫院的命名都大有深意。「火神」和「雷神」均為傳說中能克制病魔、瘟疫的「大神」。《易經》中火為離卦,雷為震卦,而離卦和震卦又組成噬嗑卦。《易·噬嗑·彖》云:「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而合章。」意思是噬嗑的卦象如口中有物,咬碎此物即亨通。上離下震又有如打雷閃電,象徵行動迅速、明確、果斷。且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最怕高溫,而噬嗑卦正是木生火(震屬木,離屬火)、木火通明之象,故以「火神」、「雷神」為名,十分恰當。至於「山」字,《易經》中代表山的卦是艮卦,艮者,止也,其寓意也不言自明。
但傳說中的「火神」和「雷神」究竟是哪位「大神」,恐怕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
傳說中的火神有三個
我國古代傳說中與「火」有關的「大神」有三個:遠古時期的燧人氏;炎帝;古代掌火之官祝融。
傳說燧人氏最早發明鑽木取火,使人們告別了菇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被後世奉為「火祖」。同時,燧人氏還是傳說中的「三皇」之首,被奉為「天皇」,尊稱「燧王」。
炎帝神農氏
炎帝就是嘗百草的中國醫藥之祖神農氏,他也是「三皇」之一,為「地皇」。傳說神農氏「作火」,發明了火種的保留和使用方法,史稱「以火德王天下」,被後世奉為「炎帝」。
祝融,又名重黎。在《山海經》中,祝融的形象是「獸面人身,乘兩龍」。傳說黃帝時設分管天、地、春、夏、秋、冬的「六官」,其中「夏官」又名「火正」,為掌火之官。帝嚳高辛氏時,重黎為「火正」。因重黎掌火有功,「能光融天下」,造福於民,帝嚳又命其名為「祝融」,後世遂奉祝融為「火神」。
火神祝融
而後世公認的「火神」,主要是炎帝和祝融。《呂氏春秋·孟夏記》云:「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即奉司夏之神炎帝為「火帝」,奉祝融為「火神」。古代天子每逢立夏,都率群臣到京城南郊「迎夏」,並隆重祭祀炎帝和祝融。
有關雷神的傳說
有關「雷神」的傳說,最早記載於《山海經》。《山海經·海內東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東海之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雷神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的說法,「雷神」是一個人頭龍身的怪物,而《山海經·大荒東經》則認為「雷神」是狀如牛的一足怪獸,名為「夔」。黃帝討伐蚩尤時,捕獲了它,用它的皮製成鼓,用它的骨頭做槌敲鼓,聲聞五百裡,威力十分強大。
雷獸夔
戰國以後,「雷神」演變成人,被稱為「雷師」。如屈原《楚辭·離騷》云:「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屈原提到的「雷師」就是「雷神」,名為「豐隆」。《淮南子·天文訓》也說:「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高誘註:「豐隆,雷也。」可見「豐隆」即「雷師」或「雷神」。
雷公
但在民間,人們普遍稱「雷神」為「雷公」,且民間所流傳的「雷公」形象多為猴形,所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常被人稱為「雷公臉」。民間認為,「雷公」不僅具有打雷閃電的威力,還有辨別善惡之能力,能代天執行刑罰,擊殺有罪過之人。後來人們又塑造了一個人性特徵更顯著的「大神」主宰「雷部」,而把「雷公」的地位降到「雷部六神」之列,成為「雷部諸天將」的泛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