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自己不會教書,倚仗著自己的學歷、人脈、職位,對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指手畫腳,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牽強附會地打扮包裝一番,搞傳銷一樣,不停地給教育界洗腦,給社會洗腦,把本來明明白白、耳聰目明的老師,硬是弄得顛顛倒倒,不知所措。比如鼓吹的什麼「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要成教育家,不要成教書匠」,等等。
這裡單單講講教師成匠的問題。
一個老師教成教書匠,應該是很了不起的事。
國家對教師的定位,就是專業技術人員,也就是靠技術吃飯的人。教書跟做木、砌牆、閹雞一樣,都是一門手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教書也是其中一行。教師跟木匠、泥水匠、閹雞匠一樣,都屬於工匠。
為什麼要把教書跟其他行業割裂呢?應該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教育不發達,受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權時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本來讀書是特權,有些人喜歡攀龍附鳳,自我感覺教書的人也高人一等,覺得把教書喚作教書匠有失身份,就像孔乙己一樣,讀書人的事,偷書不能算偷,算竊。玩弄文字,亂編概念,自欺欺人。
木匠、泥水匠,還有現在的水電匠、衝床匠,初來乍到之時,根本沒資格稱匠,都是等到從事該行業一定年限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才會被人稱為匠。所以,被稱為匠是一種資歷,一種榮譽。老師教書,如果誤人子弟,連稱匠的資格都沒有,還好意思輕視匠?
從職業的技術含量來說,教書也不見得就比其它行業的要高。這種判斷是空穴來風,有例為據的。你可以去問問新入職的一些老師,如果不是熱愛,大多就是無奈,起初並不喜歡教書這一行,不想做老師,考公務員考不上,在外打工混得不好,為了掙一份工資,就站上了講臺。打工都打不好的人,回來複習一下培訓一下就能考上當老師,教書的從業者有什麼底氣說教師比教書匠要高檔?
從職業的待遇來說,教書也不見得就比其它行業要好。不相信你到以家具聞名的地方,比比那裡木匠和教師的收入;你到以茶葉聞名的地方,比比茶匠和教師的收入;你到以小家電聞名的地方,比比數控工具機操作匠和教師的收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收入拼不過其它行業的教師,優越感的底氣來自哪裡?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培育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教師們,請把你從事的行業準確地定位為一種職業,努力增強自己的職業技能,發揚敬業、樂業的職業精神,放下臉皮爭取屬於自己的職業待遇,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光怪陸離的職業現象吧,這樣有益於減輕你很多無意義的煩惱。
你是教師,當被人叫為教書匠時,你應該驕傲,成為了大國工匠隊伍裡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