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蒙金戰爭:野狐嶺之戰,成吉思汗率兵南侵,殲滅金國40萬大軍

2020-12-18 稼軒讀歷史

在今天張家口市張北縣,有一處名為野狐嶺的地方。據傳,此地乃是戰國時趙國的開國之君趙襄子修建。「昔者先君襄王與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無窮之門』,所以昭後而期遠也。」趙襄子為了防禦邊境的安定,在與代國的邊境上修建了名為「無窮之門」的軍事要塞,據說就是現在的野狐嶺。可見野狐嶺的軍事地位極其之重要。

在野狐嶺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很少會有人想到,這裡曾經有幾十萬軍隊互相衝殺,血流成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亡。這就是著名的蒙金野狐嶺之戰。

「雄兵百萬堪無用,引得大汗下中都。」詩句體現的正是當年野狐嶺之戰後,蒙古軍進軍南下,直取金中都(今北京)的畫面。成吉思汗自從一二零六年正式稱汗後,便逐步開始做南下進攻金朝的準備,蒙古人通過攻打耶律大石所創建的西遼獲取了大批軍事物資及軍事技術,實力大增,同時通過先期與西夏及蒙古各部作戰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反觀金朝,在經歷了世宗完顏雍的一段時期較為穩定的統治之後,繼任者金章宗雖然前期政治較為清明,但是在後期卻大興土木,大肆鋪張浪費,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同時與宋作戰,軍費激增,極大的損耗了金國的國力。「

頗好浮侈,崇建宮闕,外戚小人多預政,且無志聖賢高躅,陰尚夷風;大臣惟知奉承,不敢逆其所好,故上下皆無維持長世之策,安樂一時,此所以啟大安、貞討弱也。

號稱「人一滿萬,天下無敵」的女真族,也就不再那麼強悍了。

金大安二年(1210)成吉思汗經過長期觀察,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次年二月,蒙軍在怯綠連河誓師,大軍南下,蒙金戰爭正式開始。

當時的金朝對蒙古主要以長城為防線,以堡鎮為防禦要點,以屯駐軍為機動打擊力量。可近十萬人的行動必定有大量蛛絲馬跡,蒙古一直擔心消息洩露,沒想到金國對待此事的態度一直很鬆懈,甚至禁止百姓談論北方邊事,據史書記載:「先是金納哈塔邁珠守北鄙,知蒙古將侵邊,奔告於金主。

金主曰:『彼何敢然!且無釁,何能入犯』!金主以為擅生邊隙,囚之。」這樣對待戰爭的統治者,失敗應該說是必然的吧。而當確定了消息的真實性後,金主才開始倉促布置,他一面調集金軍主力向北方布防,一面求和延緩時間,令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完顏承裕行省事於西北路,率領金國主力向中都北的桓州昌州撫州(今內蒙河北交界處)運動,並授予西京(今山西大同)留守胡沙虎(胡沙虎)行樞密院事,試圖利用堅固的堡壘和城防來抵禦蒙軍。

金軍主力到達後,不尋求主動出擊,而是決定修築長達三百多公裡的界壕來防禦蒙古人。「思忠增繕,用工七十五萬,止用屯戍軍卒,役不及民。」聽起來非常實用,不過實戰中作用卻非常糟糕。「方繕完烏沙堡,思忠等不設備,大元前兵奄至,取烏月營,思忠不能守,乃退兵。」根據這段材料,我們估計蒙古軍應該採取突襲的做法,直接攻取一點而破其全部,這樣失敗,只能說金軍實力實在有些差。

烏沙堡陷落的消息傳到中都,衛紹王解除了獨吉思忠指揮權,改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看到了蒙古軍推進的速度迅猛無比,主將擔心成吉思汗可能繞過金軍主力徑直襲擊空虛的中都,所以主動放棄桓、昌、撫三州的堅固城牆,徑直退往野狐嶺一線,希望利用自然屏障阻擋敵軍。

之前獨吉思忠也是這麼美好而慘敗的想法,看來軍事家不長記性,確實不利於統軍啊。他這樣做,相當於直接支持了缺少後援和糧食的蒙古軍,這下子成吉思汗可以專心致志,毫無後慮之憂來對付金軍。而完顏承裕在這時又犯了個錯誤,他下令大軍分散兵力,嚴防死守。

這下子更是犯了大忌。本來金軍兵力與蒙古軍相比佔據絕對優勢,這樣反而使金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徹頭徹尾變成了蒙軍的優勢。蒙軍名將木華黎發現這個大漏洞,立刻建議:「彼眾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

他親自率領蒙古一支精銳的騎兵,向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發動攻擊,很快撕開了一個口子。成吉思汗立即抓住戰機,帶著全軍跟著木華黎衝進金軍,猛烈進攻。在蒙古軍的鐵騎衝擊下,女真人的勇猛變得不堪一擊,立即全線潰敗。

完顏承裕見狀,想要其他地區的金軍援助,卻為時已晚。他只得率領一部分殘兵迅速向南撤退。主帥一跑,軍心渙散,蒙軍趁機大砍大殺,金軍血流於野,悲慘之狀,無可言語。

蒙軍趁勢追擊至澮河堡,完顏承裕這時聚攏了一些部隊,準備發起反擊,沒想到成吉思汗不給他們機會,帶著三千精兵直入敵陣猛烈攻擊,金軍剛剛燃起的一點點戰鬥之心被毀滅了,直接大潰敗,完顏承裕隻身逃回宣德(今河北宣化),金軍全軍覆沒,野狐嶺之戰至此宣告結束,蒙古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野狐嶺之戰,金軍用舉國主力部隊約四十五萬人和蒙古軍不到十萬人進行作戰,遭到了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這一戰後,金軍主力不復存在,基本不再具有和蒙古軍進行大規模作戰的能力。蒙古軍趁勢繼續南下,攻佔金國領土,迫近中都(今北京)。金主慌忙遣使求和。

更重要的是,這一戰,使金朝的威望大為削弱,自此之後,金朝統治區內,起義反抗迭起,人民對金朝的不滿,瞬間高漲。金朝的統治也逐步走向衰亡,二十年後,即一二三四年,金朝在蒙宋聯軍的合力進攻下亡國,金朝徹底滅亡。

相關焦點

  • 血戰野狐嶺,金國30萬大軍為何慘敗?金國統帥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宣布斷絕金國的歲貢。1211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南下與金軍決戰。蒙古10萬鐵騎浩浩蕩蕩殺來,金國得到消息後倉促應對,一面調集大軍向北防禦,一面求和以延緩時間。成吉思汗一口氣吞下三大塊肥肉,再也無後顧之憂,他繼續指揮大軍殺向野狐嶺,與金國主力進行決戰。此時在野狐嶺的金國主力有多少人?歷史書上記載不清,有30萬和40萬兩種說法,一般都採取30萬的說法。但無論是30萬還是40萬,金國兵力都是蒙古騎兵的3、4倍。
  • 野狐嶺之戰40萬精銳金軍盡損?金軍可能沒40萬,也非覆滅於野狐嶺
    蒙金戰爭的第一階段最關鍵的戰役,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野狐嶺之戰了,號稱40餘萬的金軍精銳幾乎被10萬蒙古軍殲滅,金國再也沒有了足夠的機動兵力防禦北方邊境,金國中原之地成為了蒙古鐵蹄的天下,金宣宗繼位後,也是被迫遷都南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可以說野狐嶺之戰是蒙金戰爭格局的一戰,蒙古軍一戰打斷了金軍的脊梁,可是我要說的是,這一說法可能錯了,真正擊垮金軍的不是野狐嶺之戰
  • 野狐嶺之戰——女真百年金國的落幕序曲
    看似女真起家一路順風順水,甚至在護步達岡之戰擊潰遼帝率領的70萬大軍,一舉扭轉金遼攻防局勢。蒙古依舊在一位天驕的帶領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與金國的戰爭之路,並依靠豐富的戰爭經驗和西域、西遼的戰馬、鐵器在二十多年後將其送入歷史的垃圾場。公元1211年,統一蒙古的成吉思汗在怯綠連河以為祖先報仇為名正式誓師南下,蒙金戰爭全面開始。
  • 蒙金野狐嶺戰役,為何成為蒙古南侵的關鍵一戰?
    蒙金的野狐嶺戰役在爆發之初,曾經強悍的金國已經勢微,對於不斷壯大的北部蒙古部落處於一種被動防守的無奈之舉。隨著蒙古大軍的南侵,金國迅速在邊境撫州、昌州、桓州三地部署兵力,同時金將獨吉思忠、完顏承裕親自在宣德坐鎮指揮。成吉思汗的大軍從克魯倫河源頭一路南下,將進攻的突破點放在了烏沙堡。烏沙堡是金長城邊境西北口的第一座軍事要塞,可謂意義非凡。
  • 陳二虎:野狐嶺之戰——木華黎計謀,成吉思汗滅掉了金王朝
    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統,沿金撫州(河北張北)、宣德(宣化),直逼金首都中都(北京);另一路由他的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率領,向西京(山西大同)進發。 三、載入史冊的野狐嶺之戰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兵馬到達野狐嶺(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在野狐嶺統帥金軍的將領是九斤、監軍萬奴,號稱四十萬,起碼也有二十萬左右,又據野狐嶺天險,可謂天時地利。
  • 野狐嶺之戰四十萬金軍以逸待勞,為何會被十萬蒙古軍無情團滅?
    野狐嶺之戰前夕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看是對金軍有利的,最大的敗筆在於後來金軍主動對桓州、昌州、撫州三城的放棄,不僅讓金軍的地利優勢瞬間轉變為了劣勢,還讓蒙古軍得到了後勤補充的根據地,雙方的軍心也發生了此消彼長的微妙變化,為後來的勝負埋下了伏筆。
  • 只有10萬士兵的成吉思汗,為何敢攻打強大的金國?看完就懂了
    在公元13世紀初,爆發了一場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蒙金之戰。也就是金朝和蒙古貴族之間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向金朝發起攻擊開始,一直走到窩闊臺,這一場滅金戰爭,一共持續了長達24年。雖然整場戰爭,一共劃分成三個階段,但其實在第一階段開始,也就是成吉思汗帶兵進攻金朝之後,金朝的國力就大幅度下降,所以才有了後面那麼多的戰爭。其實後面一系列戰爭,不過是收尾階段而已,而真正讓金朝走向失敗的還是在成吉思汗這一階段。可能看到這裡大家會有一個疑問,那時候成吉思汗手裡的士兵也不過就10萬而已,他為什麼敢帶兵去攻打,擁有百萬將士的金國呢?
  • 決戰野狐嶺!蒙古建國後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此戰後蒙古橫掃天下!
    野狐嶺之戰發生於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發生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成吉思汗第一次伐金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也是整個蒙(元)金戰爭中決定性的戰役。成吉思汗則先行在1204年收服為金國看守北大門的「汪古部」,並將女兒嫁給汪古部可汗子聯姻,佔領陰山以北囤積軍事物資,作為攻金之主軍事基地,並對金國招降納叛予以有效收買。1211年初起,成吉思汗以「報父仇」之名,傾蒙古全國兵力十萬,兵分兩路朝金國西境進攻,可以說這是破釜沉舟的一戰。
  • 成吉思汗的四傑四勇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蒙古對其最強大的敵人金國的徵服,是在1217年才真正開始。成吉思汗手下能獨當一面的將領一大把,但能獨自挑起如此重任的恐怕只有木華黎一人。木華黎,蒙古名將,蒙古大軍攻打金朝的統帥。蒙古札剌亦兒部人。他作戰沉著冷靜,足智多謀。幫助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卓著,被稱「四傑」之一。
  • 野狐嶺之戰,四十萬金兵戰敗不足十萬蒙古軍隊,主要有這三點原因
    導語野狐嶺之戰是金國和蒙古戰爭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場戰爭以金國的慘敗而終結。從此之後大金主力盡失,再也沒有任何能力與蒙古政權對抗!最後也被南宋和蒙古聯軍聯手吞併。而蒙古在打贏這一場戰爭之後,並沒有即刻南下吞併金國,而是選擇向西方開闊疆土。
  • 成吉思汗打遍天下無敵手,他的蒙古大軍有多少人?
    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他所率領的蒙古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用打遍天下無敵手來形容也毫不誇張。那麼問題來了,成吉思汗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人呢?答案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打仗自然是人越多越好,畢竟人多力量大。
  • 金國滅亡前的最後一場戰略決戰,三峰山之戰,詭異得讓人不可思議
    蒙古滅亡金國的過程當中,以野狐嶺之戰和三峰山之戰最為關鍵,野狐嶺之戰發生於公元1211年,此戰以後,金朝完全喪失了長城以北的土地,放棄中都(金北京一代),開始以汴京為國都(開封),此戰中,金國騎兵幾乎死傷殆盡,之後蒙古軍在降蒙契丹人的引導下襲擊了金朝的群牧監,使得金軍馬匹大部落入蒙古人之手,「下金桓州,得其監馬幾百萬匹,分屬諸軍,軍勢大振。
  • 金國最後一戰多慘烈?絕望金國僅剩孤城,人間地獄如何看此戰便知
    在當時,金國算是東方第一強國,是女真人建立的帝國,他們以騎兵為主,驍勇善戰,有"女真滿萬則天下無敵"的名聲。金國滅北宋,降西夏,周圍的國家都不是對手,直到遇到蒙古鐵騎,才讓女真人感到危機。蒙古滅金之戰在歷史上備受矚目,這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決定性戰爭。
  • 鐵木真大仇在身,為什麼寧願西徵也不滅了金國?
    他既報了父仇又統一了蒙古大草原,果然天不負有心人,那些之前背叛他的人都紛紛乞求回到他身邊,他用廣闊的胸襟選擇了既往不咎,蒙古貴族們心服口服,共同推舉他成為了大蒙古國的成吉思汗。但是此時的鐵木真還在念念不忘先祖的血海之仇,他親率蒙古大軍和強大的金國一較高下。野狐嶺之戰,他不避敵矢,親自衝鋒陷陣,打敗了金國40萬大軍,自此滅金形勢一片大好。
  • 成吉思汗曾打下的地盤,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地方?現代人無法想像!
    其實也是因為我國長期的軍閥分割,年年徵戰,老百姓受盡戰難之苦才形成的。當時的中國,東有遼國,西有夏國,北有金國,中原是南宋。國與國之間因為疆界和商貿不斷地發生摩擦而戰火不斷。這樣的亂世局面終於在我國北方醞釀出了一位曠世英雄——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後代曾經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
    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後代,將開疆拓土作為畢生的追求,在短短不到50年的時間裡,他們以不到40萬的兵力,先後滅亡了超過40多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南宋。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擴張進程中,蒙古人共徵服了超七百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更是超千萬,所管轄下的各民族人口數目達六億,從而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最大的蒙古帝國。
  • 成吉思汗四狗猛將:一位可赦九罪,一位橫掃歐亞70歲滅6萬匈軍
    哲別(?~1224),成吉思汗四狗猛將之一。初臣服蒙古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哲別不光箭法高超,刀法也很厲害,在東伐金國、南戰大宋、西徵花剌子模、波斯、阿拉伯帝國的戰爭中,哲別輪動蒙古彎刀,左右砍殺,如入無人之境!整個亞洲大陸只要一聽到神箭手哲別的大名,都會渾身哆嗦,稱其為「神箭無敵大將軍」。1211年,隨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烏沙堡、烏月營,拔德興府,入居庸關,直抵中都(今北京)。1218年,率二萬人滅西遼,執斬屈出律。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徵。
  •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讓人目瞪口呆的野狐嶺之戰
    完顏永濟派人和蒙古議和,遭到成吉思汗的嚴詞拒絕。完顏永濟呵呵大笑,小小蒙古,如此不識趣,只好將其滅之。於是派遣丞相獨吉思思率領著金軍50萬大軍到金朝的西北前線去殲滅蒙古部隊。可惜金軍實力強大,作戰能力突出,但是丞相獨吉思思卻是個軍事草包。
  • 蒙古軍兵臨城下,金國皇帝送出女兒向成吉思汗求饒,反被滅國屠城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是靖康之恥之後嶽飛寫下的句子,句中的匈奴指的就是900多年前的金人,金人在滅掉北宋時,或許是欣喜若狂,認為自己可以一統天下,沒想到時隔107年,報應就發生在了自己身上。金人是被蒙古人所滅,而金國的覆滅源於那場蔡州之戰。「石馬汗滴昭陵血,銅人淚泣秋風客」這一句詩也盡顯蔡州城破之日的慘烈。
  • 蒙元開國之戰
    1210年,蒙古開始侵金,經烏沙堡之戰、會河川之戰、襲取金東京之戰、居庸關之戰、攻取金中都之戰、徵遼西之戰等諸戰役,侵佔金國大片領土。1217年遣兵西徵,滅西遼。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成吉思汗大會諸王重臣定策西徵花剌子模,遂命其弟斡赤斤留守和林,鎮撫本部,將黃河以北全權,付諸木華黎以對金作戰,自與諸子大將,率軍徑趨國境集結,向錫爾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