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張家口市張北縣,有一處名為野狐嶺的地方。據傳,此地乃是戰國時趙國的開國之君趙襄子修建。「昔者先君襄王與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無窮之門』,所以昭後而期遠也。」趙襄子為了防禦邊境的安定,在與代國的邊境上修建了名為「無窮之門」的軍事要塞,據說就是現在的野狐嶺。可見野狐嶺的軍事地位極其之重要。
在野狐嶺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很少會有人想到,這裡曾經有幾十萬軍隊互相衝殺,血流成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亡。這就是著名的蒙金野狐嶺之戰。
「雄兵百萬堪無用,引得大汗下中都。」詩句體現的正是當年野狐嶺之戰後,蒙古軍進軍南下,直取金中都(今北京)的畫面。成吉思汗自從一二零六年正式稱汗後,便逐步開始做南下進攻金朝的準備,蒙古人通過攻打耶律大石所創建的西遼獲取了大批軍事物資及軍事技術,實力大增,同時通過先期與西夏及蒙古各部作戰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反觀金朝,在經歷了世宗完顏雍的一段時期較為穩定的統治之後,繼任者金章宗雖然前期政治較為清明,但是在後期卻大興土木,大肆鋪張浪費,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同時與宋作戰,軍費激增,極大的損耗了金國的國力。「
頗好浮侈,崇建宮闕,外戚小人多預政,且無志聖賢高躅,陰尚夷風;大臣惟知奉承,不敢逆其所好,故上下皆無維持長世之策,安樂一時,此所以啟大安、貞討弱也。
」
號稱「人一滿萬,天下無敵」的女真族,也就不再那麼強悍了。
金大安二年(1210)成吉思汗經過長期觀察,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次年二月,蒙軍在怯綠連河誓師,大軍南下,蒙金戰爭正式開始。
當時的金朝對蒙古主要以長城為防線,以堡鎮為防禦要點,以屯駐軍為機動打擊力量。可近十萬人的行動必定有大量蛛絲馬跡,蒙古一直擔心消息洩露,沒想到金國對待此事的態度一直很鬆懈,甚至禁止百姓談論北方邊事,據史書記載:「先是金納哈塔邁珠守北鄙,知蒙古將侵邊,奔告於金主。
金主曰:『彼何敢然!且無釁,何能入犯』!金主以為擅生邊隙,囚之。」這樣對待戰爭的統治者,失敗應該說是必然的吧。而當確定了消息的真實性後,金主才開始倉促布置,他一面調集金軍主力向北方布防,一面求和延緩時間,令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完顏承裕行省事於西北路,率領金國主力向中都北的桓州、昌州、撫州(今內蒙河北交界處)運動,並授予西京(今山西大同)留守胡沙虎(胡沙虎)行樞密院事,試圖利用堅固的堡壘和城防來抵禦蒙軍。
金軍主力到達後,不尋求主動出擊,而是決定修築長達三百多公裡的界壕來防禦蒙古人。「思忠增繕,用工七十五萬,止用屯戍軍卒,役不及民。」聽起來非常實用,不過實戰中作用卻非常糟糕。「方繕完烏沙堡,思忠等不設備,大元前兵奄至,取烏月營,思忠不能守,乃退兵。」根據這段材料,我們估計蒙古軍應該採取突襲的做法,直接攻取一點而破其全部,這樣失敗,只能說金軍實力實在有些差。
烏沙堡陷落的消息傳到中都,衛紹王解除了獨吉思忠指揮權,改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看到了蒙古軍推進的速度迅猛無比,主將擔心成吉思汗可能繞過金軍主力徑直襲擊空虛的中都,所以主動放棄桓、昌、撫三州的堅固城牆,徑直退往野狐嶺一線,希望利用自然屏障阻擋敵軍。
之前獨吉思忠也是這麼美好而慘敗的想法,看來軍事家不長記性,確實不利於統軍啊。他這樣做,相當於直接支持了缺少後援和糧食的蒙古軍,這下子成吉思汗可以專心致志,毫無後慮之憂來對付金軍。而完顏承裕在這時又犯了個錯誤,他下令大軍分散兵力,嚴防死守。
這下子更是犯了大忌。本來金軍兵力與蒙古軍相比佔據絕對優勢,這樣反而使金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徹頭徹尾變成了蒙軍的優勢。蒙軍名將木華黎發現這個大漏洞,立刻建議:「彼眾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
他親自率領蒙古一支精銳的騎兵,向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發動攻擊,很快撕開了一個口子。成吉思汗立即抓住戰機,帶著全軍跟著木華黎衝進金軍,猛烈進攻。在蒙古軍的鐵騎衝擊下,女真人的勇猛變得不堪一擊,立即全線潰敗。
完顏承裕見狀,想要其他地區的金軍援助,卻為時已晚。他只得率領一部分殘兵迅速向南撤退。主帥一跑,軍心渙散,蒙軍趁機大砍大殺,金軍血流於野,悲慘之狀,無可言語。
蒙軍趁勢追擊至澮河堡,完顏承裕這時聚攏了一些部隊,準備發起反擊,沒想到成吉思汗不給他們機會,帶著三千精兵直入敵陣猛烈攻擊,金軍剛剛燃起的一點點戰鬥之心被毀滅了,直接大潰敗,完顏承裕隻身逃回宣德(今河北宣化),金軍全軍覆沒,野狐嶺之戰至此宣告結束,蒙古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野狐嶺之戰,金軍用舉國主力部隊約四十五萬人和蒙古軍不到十萬人進行作戰,遭到了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這一戰後,金軍主力不復存在,基本不再具有和蒙古軍進行大規模作戰的能力。蒙古軍趁勢繼續南下,攻佔金國領土,迫近中都(今北京)。金主慌忙遣使求和。
更重要的是,這一戰,使金朝的威望大為削弱,自此之後,金朝統治區內,起義反抗迭起,人民對金朝的不滿,瞬間高漲。金朝的統治也逐步走向衰亡,二十年後,即一二三四年,金朝在蒙宋聯軍的合力進攻下亡國,金朝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