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探索醫學科普進化路

2020-12-24 齊魯壹點

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共聚,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其獨家授權的中文數字媒體《NEJM醫學前沿》共同舉辦,致力於為科技與醫學打造同頻共振的舞臺。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會上指出,連接、算力與智慧化是醫學數位化創新三大路標。他表示:「我們相信,科技應當向善, 與醫學結合共同助力消除人類的痛點。以科技守護生命之光,讓每個人的健康變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

今年,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意圖探尋個體、醫學、社會的痛點和解決之道,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推動醫學科普全民普惠。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 鍾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此次ME大會演講嘉賓還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Eric Rubin、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荷鳳院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林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寶淦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

國內外頂尖專家匯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趨勢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人類對「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針對仍舊嚴峻的疫情形勢,嘉賓在會上分享了防控經驗和趨勢研判。

在鍾南山看來,這次防疫的一個最大的成功之點,亦或是這次防疫的一個痛點,是抓住了在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遊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這是最大的一個成績。他認為,這次疫情裡人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是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們通過社區的聯防聯控策略,迅速的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的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的防禦措施,從而有效的應對了疫情。」同時,他也高度認可科技在疫情中凸顯的價值:「 AI、大數據、5G、網絡,在疫情預報、疫苗研發、病情診斷方面都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鍾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對於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張文宏表示在這場疫情當中,全球成為抗疫的共同體,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們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並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

張文宏教授認為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研發成為了國際醫學界和各國民眾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全球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傳染病學權威專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進一步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估。他對獲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滿信心,「開始一個疫苗項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Eric Rubin對新冠疫苗的研發充滿信心

多種疾病加重國民健康負擔,醫學專家聯合呼籲「治未病」

在今年ME大會的舞臺上,嘉賓關於痛點的議題還涵蓋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鬱症等常見病、慢性病,從出生到年邁、從身體到心靈,為每個人的全周期健康帶來前沿醫學最新探索。

每個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時期就應開始受到關注。黃荷鳳院士致力於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預防出生缺陷。「我國大概每年有80萬到100萬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個缺陷兒誕生。」黃荷鳳院士認為,減少出生缺陷重在預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診斷、產前檢查、產後篩查。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於出生缺陷幹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黃荷鳳院士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為健康胚胎「保駕護航」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國民死亡的頭號殺手,作為國際醫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心臟病研究專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到3.3億人,近年病例爆發性增加的原因在於源頭預防沒有做好。他認為「高膽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吸菸以及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爆發性增加四大危險因素。」控制危險因素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最好手段,並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範式:遠離肥胖、少吃鈉鹽、多吃蔬果、戒菸戒酒、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並提倡定期體檢。

葛均波院士倡導「上遊治未病」,讓患者參與疾病的管理

癌症,則是人類健康的另一大殺手,其中大腸癌已經成為致死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多年來紮根腸癌科研及臨床診療的蔡三軍教授指出,腸癌的發生、發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為大眾提供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至早期發現腸癌的寶貴機會。蔡三軍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預防、篩查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病。

蔡三軍教授希望藉助網際網路補足科普力量,提升民眾腸癌篩查意識

脊椎病也是現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見疾病。頸腰痛是發病率僅次於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勞動力喪失最常見的原因,頸痛排第四位。彭寶淦教授指出,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久坐、長期低頭等習慣導致了脊椎長期處於不正確的姿勢,引起病理性改變,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斷向年輕化發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預防,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進行腰背肌鍛鍊、避免高枕或無枕睡眠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電腦屏幕與視線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強運動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還特別強調重視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輕化。

彭寶淦教授強調脊椎病年輕化趨勢加劇,需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體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對於大眾生命質量構成的威脅也不容樂觀。全球3.5億人罹患抑鬱症,其嚴重地影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導致自殺死亡。我國精神衛生領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指出,「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對此,他強調,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是抑鬱症康復最重要的一項前提。

陸林院士希望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

騰訊醫典發布三大計劃,社交化、場景化重構網際網路醫學科普3.0時代

會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發表了《醫學科普再進化,匯聚個體照亮全體》的主題演講,他回顧了新冠疫情中網際網路帶來的突出價值。「網際網路在知識科普、全社會動員、在線問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線上防線。 」

根據騰訊醫典聯合Ipsos Healthcare聯合製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幹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通識教育課,更多醫生投入科普,更多大眾關注科普,更多平臺傳播科普。」黃磊認為,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如今已迎來3.0時代:以社交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重塑科普連接,重構科普的「人-內容-場景」,知識的生產、傳播、形態都更加開放多元。

首先是社交化,帶來了科普載體、科普方式、科普生產者的變化。黃磊指出,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際網路科普應該在兼顧醫學權威的基礎上,讓碎片化知識像拼圖一樣,即有局部,也有整體的線索與關聯。在科普生產方面,讓科普從高高在上的「宣講」走向接地氣的「溝通」。與此同時,醫學科普創作不再是少數、頭部專家,而納入了更多青年醫生,為醫學科普加入充滿活力的有生力量。

疫情期間,騰訊各大內容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00名醫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線上直播,總時長超過700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垂直疾病領域的患者社群,也成為醫學科普傳播的密集地帶。社群中的意見領袖幫助病友獲取專業、可靠的知識,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溫暖。

其次是場景化,通過雲端連接,醫學科普知識得以擴展到各類線上、線下應用場景,甚至硬體終端。同時人工智慧和算法的進步,實現了海量內容基於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篩選、推薦,實現不同場景下精準的知識觸達。信息圍牆的打破,實現科普資訊的全場景觸達,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與此同時,科普平臺通過內容開放共享,可與不同平臺相關服務進行深度整合,實現從內容到服務的無縫連接。

騰訊醫典宣布啟動三大計劃

為此,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分別圍繞醫生創作者科普創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築圈層、以API開源形式開放輸出能力等方式,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動構建優質科普新生態。

黃磊表示,「期待醫學科普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公眾日常生活中,彌合信息鴻溝,驅動公眾健康認知進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達到新高度」,如鍾南山院士在致辭中對於醫學、科學、生命未來的構想那樣,「讓醫學的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作為騰訊科學周的核心之一,ME大會正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願景的體現。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曾表示,「騰訊科學周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並表明騰訊醫學ME大會的初衷,「希望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

相關焦點

  • 騰訊醫學ME大會首發主題曲MV 《怕疼不怕痛》用音樂致敬醫者仁心
    11月5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在開幕前夕正式推出首支主題曲《怕疼不怕痛》及同名MV,並在QQ音樂獨家首發。歌曲由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醫聲傳奇」青年醫生樂隊原創和演唱,並聯合大會嘉賓鍾南山、葛均波、陸林、蔡三軍、彭寶淦等院士和醫學大咖獻聲旁白。「怕疼是身體保護我們的信號,不怕痛是勇敢面對疾病的信念。」
  • 4位院士齊聚的騰訊醫學ME大會到底有多重磅?
    疫情的疼痛也為社會帶來全民醫學啟蒙的開始。進入11月,全球性科學探索盛事——「騰訊科學周」正式開啟。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圍繞個體價值、先鋒醫學、社會認知在面對痛點產生的意義和價值,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面對人類痛點,醫學要與網際網路攜手全球新冠疫情讓人類對生命集體反思。
  • 關於癌症、愛滋和死亡,騰訊醫學ME大會的精華都在這兩萬字裡
    6年前,騰訊從全世界邀請了幾十位難得一見的科學家不遠萬裡來到北京展覽館,舉辦了第一屆WE 大會。這裡無關商業與競爭,人們只討論最前沿的科學與思想,只關心人類的未來。6 年後,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NEJM醫學前沿》(全球頂級全科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集團旗下期刊)共同打造的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同樣在北京展覽館開啟了全新的旅程。
  • 騰訊ME大會回顧: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病毒,讓我們更強大|深網
    作者|戴月荷編輯|康曉出品 | 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正如我們在這次疫情中所感受到的,在生命之痛面前,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鍾南山院士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提到。
  • 騰訊再秀雲端黑科技不落幕的2020中國醫學裝備展會
    北京2020年9月24日 /美通社/ -- 線上查看商品詳情、直播看展直播回看、在線洽談購買請求……這不是什麼購物網站,而是2020醫學裝備雲會展。日前,2020中國醫學裝備大會暨醫學裝備雲會展在北京開幕,並首次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 十二月底,2020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大咖雲集,共襄醫學盛舉
    據多家媒體報導稱,2020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將於12月25日-28日(25日報到,26日-28日會議),在廣州琶洲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精準醫學是當前醫改主戰場,更是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內容。此次大會將深度聚焦精準醫療驅動全球醫療體系變革,為大眾健康謀福。
  • 破解醫檢科普難題,金域醫學和有來醫生攜手建立行業知識庫
    破解醫檢科普難題,金域醫學和有來醫生攜手建立行業知識庫金羊網  作者:  2020-11-21 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 2020騰訊ConTech大會,用內容+科技讓所有人「大開眼界」
    這一幕真實發生在2020騰訊ConTech大會的現場。所有多人環節全部超時,嘉賓們個個暢所欲言聊到根本停不下來;原本負責hold住全場、把控時間的主持人也完全忘記了時間的限制,遲遲不願收尾;五小時的會議,許多人從開場站到結束,卻不願提前離場。
  • 醫療影像AI的未來突圍戰| 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
    2020年9月18-20日,由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CAIERA)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以下為圓桌訪談的完整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杜賢: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主題一步步走向深入。最近幾年人工智慧技術推動醫療發展新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徐克教授,您認為網際網路+醫療大背景下,醫療AI未來的新場景和新模式有哪些?
  • 河北「學霸」隔空「對話」全球頂尖科學家 2020騰訊科學WE大會11月...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大會——騰訊科學WE大會要來了!2020騰訊科學WE大會將在11月7日舉辦,7位來自4大洲、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會跨越時差、跨越距離、跨越眼前的困難,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天體物理學、量子物理、天文學、幹細胞、化學工程、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與科學見解。
  • 從IP到「首條滿足」再到共享門診 有來醫生正圍建健康科普版圖
    經歷過前兩次創業,阮盛鐵更加堅定自己的第三次創業方向,那就是打造一個專業的「網際網路+精準健康科普平臺」。鮮有人走的路自2016年創立至今,有來醫生已經發展成為網際網路健康科普行業的領頭羊。現在,阮盛鐵正在快速擴張健康科普短視頻業務,計劃兩年內在全國重點城市搭建100個專業的影視基地。
  • 醫學史上11月25日:美國生物學家、醫學科普作家路易斯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即1913年11月25日,著名醫生、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路易斯·託馬斯(Lewis Thomas,1913.11.25-1993.12.3)出生在美國紐約法拉盛。
  • 杭州美萊張鴻主任受邀出席2020美沃斯國際醫學美容大會(冬季)
    來源:新浪證券摘要:眾多業界翹楚齊聚 共譜私密整形新篇章左:張鴻主任12月2日,為期三天的2020美沃斯國際醫學美容大會(冬季)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據悉,本屆大會以「打破邊界·創變未來」為主題,立足於「國際化、全產業鏈、跨界」總定位,聚焦醫學專業提升、機構生存與行業健康發展,是全面覆蓋官產學研集學術、技術、藝術、管理、時尚、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美容產業大會。
  • 騰訊醫典X益普索 │《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
    2020年11月8日,以「痛點「為主題的第二屆騰訊醫學ME大會登場。騰訊醫典聯合益普索Ipsos,在會議當天發布了《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本次研究通過對全國各地覆蓋18-59歲的2451名受訪者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對後疫情時代公眾健康意識,健康狀況,健康管理行為,健康痛點和誤區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探索和分析。①疫情前後心態發生變化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健康」成為本年度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 醫學第十四課——中醫的困境與「醫學普通話」
    二、一個原則醫學的發展不能以西醫為標準,也不能以中醫為標準,整個醫學體系的發展應該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很多人都以為中西醫學都是以人為本,這是表象。本質上西醫是以科學為本,一切都以科學為依據,不符合科學的都不被認可,但是人體的存在是生命現象,醫學的短板就是無法解釋生命現象,西醫以科學為本也就不能揭示生命現象。
  • 敘事醫學:當醫學遇見人文
    你下意識地接過單子,正準備說點什麼,背後的門已經打開。於是,到了嘴邊的話變成了一句機械的「謝謝」。如果以上情景讓你有些許同感,同時期待類似狀況的改變,那麼敘事醫學將給你帶來安慰。誕生契機在很大程度上,當前的就醫流程實際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成果之一。縱觀歷史,醫學首先經歷了巫醫盛行的神靈主義時代,彼時求神佔卜、祭祀祈禱幾乎等同於求醫問藥。
  • MIX TOP5新歌榜丨口罩下的他們《怕疼不怕痛》,這份醫學大咖開出的...
    Jony J-《跨Diu貴》曹軒賓ShaneBin @Jony-J ·全新單曲《跨Diu貴》NO.4周筆暢-《別》周筆暢2020全新單曲《別》。周筆暢全程參與《別》的詞曲唱錄與製作企劃,以2020的心內蛻變成為《別》的創作線索。
  • 「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第三屆熱帶醫學高峰論壇在海口召開
    「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第三屆熱帶醫學高峰論壇在海口舉行「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合影。人民網海口11月29日電(孟凡盛) 11月28日,「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第三屆熱帶醫學高峰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輸入性熱帶病防控聯盟第三屆年會在海口舉行,醫療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專業協同、聯合抗疫」為主題,共同探討被忽視熱帶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防治、全健康理念下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探索形成疾病、傳染病防治的共商共建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