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2020年度十大商業事件,瑞幸造假當屬其中之一。渾水的一紙做空報告,徹底撕開了這隻「獨角獸」的遮羞布,由此引發了公司內部的連環震蕩,股價當即暴跌近80%,隨後灰溜溜地退市。
有人甚至還抨擊,瑞幸簡直就是「民族之恥」,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導致國外資本市場都對中國企業產生不好的印象,這對所有的中概股都是利空。
然而,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幾個月過去,瑞幸非但沒死,反而還有了翻盤的跡象?
瑞幸的門店,目前不僅在正常營業,而且已經開始不再賠錢,有收益了!8月8日,瑞幸咖啡會議數據顯示,瑞幸咖啡上半年業務情況積極,瑞幸咖啡在2020年7月已實現整體盈虧平衡。因疫情影響,瑞幸咖啡僅有300餘家大學門店未對外開放,瑞幸管理層預計,按當前運營進展,有望在2021年實現整體盈利。
更讓人感到迷惑的是,瑞幸的粉絲數量居然還在不斷上漲,瑞幸高管楊飛8月21日開心地曬了一張圖,瑞幸咖啡公眾號粉絲突破2000萬。
此外,在私域流量方面,瑞幸還透露了現有180萬私域用戶,每天貢獻直接單量3.5萬杯,間接單量10萬杯,私域訂單也成為僅次於APP和小程序的第三大訂單來源渠道。
01
瑞幸開始掙錢了?!瑞幸的逆轉,首先得益於盈利模式的改變。
自打今年年初時瑞幸咖啡已經開始了一系列價格調整,不僅價格悄悄漲了,而且折扣也少了,目前已經沒有1.8折、2.8折了,就連3.8折也很少,基本都是4.8折券、抵用金或者滿減券。
而這背後反映的是瑞幸的戰略轉折,它要徹底告別過去「賣一杯、虧三本」的燒錢無底線模式,變得更加理性,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戰略大調整的背後,是瑞幸管理層的大洗牌。
7月5日和7月12日瑞幸咖啡分別舉行了特別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任命原代理執行長郭謹一為新任執行長和董事長,任命Ying Zeng和Jie Yang為獨立董事,目前瑞幸的董事會由郭謹一、莊偉元、曹文寶、吳剛、曾英、楊傑、查揚、劉峰8人組成。
簡單介紹下這幾位大咖,其中郭謹一為陸正耀前助理,出身「神州系」,還曾任職於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
他是最早主要搭建瑞幸商業模式的創始人之一,此前一直負責產品與供應鏈。臨危受命的他上任第一把火,就是穩住軍心,提出瑞幸現在第一位關心的就是「員工」,團隊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曹文寶此前是麥當勞高管,曾擔任中國區副總裁一職,後面被瑞幸高薪挖走。此人是個實幹派,瑞幸主要是希望他來穩定運營,給瑞幸此前快速擴張的閃電戰略降溫,探索更為穩健的門店運營模式。
楊飛,曾擔任神州優車集團CMO,現在負責瑞幸咖啡整個品牌和用戶以及增長工作。此人是玩營銷的一把好手,曾提出過「流量池」理論。
在經過管理層的大洗牌、大震蕩後,瑞幸咖啡告別「群龍無首」的狀態,上下一心,要將原先的「閃電」式燒錢模式調整為「精細化運營」創造盈利的模式。
02
瑞幸翻盤的底氣何在?
其實,瑞幸的造假事件,只是涉及到了資本端,並沒有動搖到經營端瑞幸的根本。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瑞幸的手上還有擁有很多好牌的。首先,砸了這麼多錢,也的確砸出了用戶的認知,培養了一批忠實用戶。
瑞幸,讓一杯高高在上的咖啡,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打開了中國的咖啡市場。即使在被爆後,瑞幸的門店依舊門庭若市,甚至在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依然有很多消費者在做瑞幸的「自來水」。
尤其是在瑞幸咖啡開始自建私域流量管理方式之後,用戶數更是持續攀升,到7月底,已經有180多萬私域流量用戶,其中有110萬加入到了9100個圍繞門店組建的用戶福利群,而這個數據,還在以每個月60萬的數字在新增。
其次,瑞幸雖然價格放得低,但是都是燒錢燒出來的,該有的品質一點沒降低,反而都用的是最好的東西。
原料,要用頂級的。瑞幸用的牛奶是安佳和恆天然的,點心食品來自中糧集團;奶油是雀巢和歐必客的,和星巴克是同款配置;最離譜的是,糖漿供應商裡甚至還出現了法布芮的身影(淘寶上一升一百塊錢起步……)。
硬體,也要用貴的。瑞幸的門店標配是五六十萬左右的機器,包括兩臺全自動的咖啡機以及淨水軟水系統、冷櫃、操作臺。此外,瑞幸倉儲和物流的配送是DHL和夏暉,外送用的是快遞行業最貴的順豐。
就連給員工的薪水也是最高的。比如說兼職咖啡師,其他品牌的兼職員工一個小時的工資,在北京是23元左右,而在瑞幸,這個數字是30塊一小時。
那麼有讀者就會問了,既然什麼都用好東西,為何別人家一杯拿鐵的售價是35元,而瑞幸的標準定價是24元,打折後還能跌破20元,瑞幸真的是錢多到沒處燒了?
究其個中緣由,最關鍵的,就是靠它顛覆傳統咖啡的運營模式,而這又是瑞幸的一張王牌。
啥星巴克的咖啡那麼貴?因為它需要大量的成本花在人力、門店、租金、裝修等方面。
那麼單純一杯咖啡的成本呢?揭秘答案必然會讓你心頭一痛。
一杯咖啡原材料的成本包括咖啡豆、牛奶、焦糖、杯子等,咖啡豆僅1元,算上其他的也就4至5元。
所以,在星巴克,你喝的不是一杯咖啡,喝的是門店體驗。
而到了瑞幸這裡,他們就是要把除了咖啡之外的運營成本省下來,簡單地講,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大錢花在產品上。
所以,我們看星巴克等傳統咖啡館的門店,往往是開在人流量大、招牌鮮明、場景講究的黃金地段,而瑞幸的門店沒啥要求,尤其是佔比是91.3%的快取店,更是面積小、租金低,極大地滿足了對場景沒啥要求、只是單純想喝一杯咖啡的外帶用戶需求。
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帳,經過瑞幸的成本優化,它一杯定價24元的瑞幸咖啡單杯成本是多少呢?
答案是13元。這意味著,瑞幸的咖啡只要超過13元,就是能夠盈利的。在成功教育市場、形成了用戶依賴之後,瑞幸的模式其實是有可能跑通的。
正是因為模式輕,瑞幸近年來能夠跑馬圈地、瘋狂擴張,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張鋪設全國的門店網絡,這又構成了瑞幸的護城河之一。
2019年第四季度,瑞幸僅花了兩年時間,就在門店數量上超過了星巴克,全國有超過4500家門店,比星巴克還多出300多家。從覆蓋範圍來看,瑞幸的門店擴張在一二線城市做的相當不錯。除了和星巴克難捨難分的上海,瑞幸幾乎獲得了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大城市的勝局;在廣袤的下沉市場,瑞幸的門店數也超越了星巴克。
也就是說,不管是農村包圍城市,還是城市包圍農村,瑞幸都可以拍胸脯說它實現了自己在門店數量上打敗星巴克的小目標。
海量用戶基礎+廣泛門店網絡+先進管理體系,若是再有正確戰略方向指引,那麼瑞幸還是擁有很大想像空間的。
03
瑞幸未來何去何從
其實,縱觀商業世界,有財務造假的公司,未必沒有過硬的產品。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去年被爆財務造假381億美元,這一數額是瑞幸的120倍,但是通用旗下的產品仍然很能打。
而那些財務穩健、資本市場傷表現亮眼的公司,也說不定會有「假」的產品,比如三鹿奶粉,比如鴻茅藥酒。
總而言之,瑞幸事件給我們圍觀群眾的最大啟示就是,吃瓜要理性,既不要因為瑞幸過去的光鮮而盲目追捧,也不要因為瑞幸的造假就徹底地給它「判死刑」,畢竟在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後事如何我們很難預料。
那麼,在文章的最後,小編想問問廣大網友們,你如何看待瑞幸,你認為它能否成功翻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