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歷史上,很長時間以來,我國海軍(古時叫水師)都處於世界的領先位置,擁有過世界上規模最大戰船和艦隊,擁有全球最領先的造船技術和海軍戰法,也擁有著輝煌的戰績和讓西方國家不敢小覷的實力,更擁有著優秀的海軍將領。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鴉片戰爭以前)的十大海軍(水師)優秀將領排名。
十、張弘範(1238—1280年),祖籍南陽郡,元初大將,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張世傑等擁立的小皇帝趙昰,被迫逃到廣州,病死於硐州島上(今廣東雷州灣上一島)。為了堅持鬥爭,他們又擁立廣王趙昺於廣東新會海中崖山。改元祥興。元廷命張弘範為蒙古漢軍元帥,前去攻擊流亡朝廷。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朝組織了水軍,大舉進攻崖山。二月,張弘範統率的元朝水軍抵達崖山後,張弘範做了四面包圍的嚴密部署,發動了總攻。他目的在消滅宋軍的有生力量,要一舉殲滅,不使其再散逸。二月初六日晨,用炮石、火箭作掩護,插入宋艦隊主力所在。元軍跳上宋船後,短兵相戰,發揮北軍之所長,宋方潰不成軍。張世傑衝出重圍,準備招集舊部;找尋趙宗室後裔再圖恢復。元軍李恆的艦隊追至大洋,沒有追趕上。不幸遇大風浪,船翻之後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排名第十原因終究是滅了南宋,這在感情上有些複雜和彆扭。
九、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 。
建安十三年 (208年),孫權命周瑜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 ,雙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 ,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 。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周瑜讓人們認識到水戰的重要性,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八、李寶(生卒年不詳),南宋名將。出身農家,重氣節,有膽略。曾經是嶽飛的部將。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帝完顏亮分兵四路大舉攻宋,其中由海路發兵7萬,戰船600餘艘,企圖攻取臨安(今浙江杭州)。李寶任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職,率舟師於東海登陸,與魏勝軍內外夾擊,先後於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附近之新橋、關子門、砂堰連敗金軍。又率水軍3000人,戰船120艘,由江陰(今屬江蘇)入海北上,迎擊金軍舟師。十月,至膠西(今山東膠州)陳家島(今青島市黃島區的唐島)附近海域時,發現金軍船隊正在停泊避風,寶利用金軍不善水戰、戰船油帆易燃的弱點,乘其不備,藉助南風,用火箭、火炮等兵器施以火攻,繼以短兵格鬥,一舉全殲金軍舟師。因功授靜海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隆興元年(1163),兼御營統制官。次年,升沿海御前水軍都統制。卒諡忠勇。
在這場戰鬥中李寶利用火箭、火炮等今天看起來很現代化的武器,對以後海戰的影響還是深刻的。
七、 俞通海(1330年—1367年),字碧泉,廬州巢縣(今安徽巢湖)人,祖籍濠(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將領、河間郡公俞廷玉長子、虢國公。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俞通海率巢湖水軍投奔朱元璋,此後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屢敗元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擊退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解救朱元璋,焚燒陳友諒舟船,立下首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隨軍攻打張士誠,並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了包圍平江的戰鬥,在進搗桃花塢時中流矢,傷勢嚴重,不日身亡,年三十八歲。
六、鄧子龍(1528年—1598年),江西南昌豐城落星橋茂溪鄧村(今江西豐城市杜市鎮)人,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明朝名將、傑出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丙辰,兵部上書讓鄧子龍任副總兵、統帥水軍出徵朝鮮,經明神宗同意後,鄧子龍跟隨陳璘東徵。時麻貴、李如松等人已將日軍擊潰,日軍準備渡海逃回日本,鄧子龍和朝鮮將領李舜臣率水軍千餘人在釜山海面上迎擊日軍,這就是著名的露梁海戰。戰鬥中,鄧子龍精忠耿耿,雖已年過七十,仍領二百人向日軍衝鋒,想奪得首功,殺敵無數。然而別的船將火器誤投到了鄧子龍的船中,因船起火,日軍趁機反撲,鄧子龍力戰而亡,前來救援的李舜臣也共同死亡。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明神宗對東徵朝鮮的將士論功行賞,贈鄧子龍都督僉事,朝鮮還修建廟宇紀念他。
五、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的一生幾乎都在抗擊倭寇,和戚繼光一起被稱為「俞龍戚虎」,威震日寇。俞大猷主要的海戰功績就是率領明朝水師在海上大破倭寇,俞大猷在長期的抗倭鬥爭中發現倭寇雖然是從海上來,但是其只擅長陸戰,而不習海戰,俞大猷專門招募一直水師,嚴加訓練,創新戰法,曾經在海上多次先後對日寇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讓日寇聞風喪膽。
四、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兄弟。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採納了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積極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準備。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施琅在澎湖海戰中大破臺灣水師,隨後又迫使臺灣統治者投降,再一次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更應行動證實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鄭成功(1624.08.28-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於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翌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
鄭家水軍當時是整個太平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海軍,沒有之一。這也是中國海軍在歷史上最為巔峰的時刻了。
二、鄭和(1371年- 1433年),一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雲南昆陽州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首次下西洋,剿滅海賊王陳祖義。陳祖義詐降,陰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識破了他,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第三次下西洋,回程時,鄭和船隊再次訪問錫蘭山國,該國居然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鄭和發現歸路被截斷後,對屬下說:「賊寇主力已經出動,國都內一定空虛,並且他們會以為我們遠道而來,力孤膽怯,不能有所作為。若是出其不意進攻他們的國都,則勝利可期。」於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第四次下西洋,平定了蘇門答臘之亂,此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迪。也是在這次航行中,鄭和率明軍及蘇門答臘當地武裝擊敗並生擒了陰謀篡位並率部截殺鄭和船隊的蘇幹剌。明廷按律法誅殺了蘇幹剌。
作為一個掌握著幾百艘戰艦、幾萬人海軍的將領,鄭和位居第二當之無愧。
一、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將領毛野稚子等率二萬七千人攻新羅。劉仁軌則與杜爽、扶餘隆率水軍沿著熊津、白江進軍,與陸軍會合。劉仁軌在白江口遇上了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扶餘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繳獲。百濟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率領自己的兵眾及倭國、耽羅國使投降。
他在白江口海戰中指揮唐軍連續四次大敗來犯的日本軍隊,幾乎全殲敵人。打得日本八百多年都不敢對中國用兵。
以上十位就是閃耀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海軍(水師)將領,期待以後會有更多更優秀的海軍統帥出現,重振中國歷史上在海上的領先地位。
關於古代歷史上十大海軍將領,你怎麼看呢?
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歷史內容。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