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盲症,指的是視覺完全正常,可以正常識別物體的人卻無法分辨他人的臉的一種疾病。在觀看動漫時,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這些人長得都好像啊;這要不是髮型和衣服不同根本就分不出來啊。其實這並不是我們的問題,一切都是時辰(崛口悠紀子和山田尚子)的錯。那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在動漫中很容易讓我們發生「臉盲症」的系列角色。
1
京都臉
京阿尼的作品質量不必多說,而「京都臉」則是為這個動畫公司增添了許多喜劇的色彩。而「京都臉」最為著名的地方當屬「輕音臉」了,一如其別名所述,「輕音臉」被普遍認為起源於《輕音少女》,但「輕音臉」真正廣為流傳,其實是在動畫《冰菓》開播之後。在此後的《中二病也要談戀愛》《玉子市場》中,「輕音臉」持續大放異彩。大家在觀看京阿尼動畫的時候,看到面部相似的角色時,難免會出現串戲的感覺。例如《中二病》裡被剃成光頭的一色誠,簡直就是所有「輕音臉」角色的原型;再如之前有網友將《玉子市場》中的玉子經過拆分與重新組合,竟還原出了平澤唯和千反田愛瑠。對於京黑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會嚴重抨擊的地方;而相對於京蜜,這大概是多年後對美好回憶的寄託了吧。
2
武內臉
提及武內臉,大家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saber臉,可是需要注意兩點,一.武內臉≠saber臉;二.武內臉≠武內畫的角色。武內臉的代表臉型有很多,saber臉,公主臉,青子臉,大叔臉等等。當然,其中最為大熱的還是當屬saber臉。本在之前的galgame和動畫裡就有過大量粉絲吐槽,可沒想到官方非但不更換人物模型,甚至「變本加厲」玩起了梗兒。直到FGO出現之後,saber臉開始泛濫成災,以至成為「宇宙的癌症」。【畢竟型月是個小公司嘛,請不起太多演員,只好一人多役了(笑)】顧名思義,saber臉是由萬惡之源saber阿爾託莉雅衍生出來的一系列臉型相似的角色,貞德,貞德alter,衝田總司,莫德雷德等等,在FGO中,光是阿爾託莉雅的衍生角色就有13個,而且全部頂著saber臉(官方您真會玩)。而在最近公布的FGO第七章動畫pv中,因武內臉角色太泛濫,而被粉絲們將動畫戲稱為「絕對武內戰線」(原為絕對魔獸戰線)。可即便如此,武內臉角色仍擁有著超高的人氣,看來大多數人雖然在吐槽,身體還是很誠實的,武內臉也卻是很對大多數人的胃口。
3
吉卜力臉
提到吉卜力大家可能會這樣想:好熟悉的名字,可是忘了是幹啥的了。可是提到宮崎駿,大家肯定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系列的經典動畫:《千與千尋》《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可能在單單一部動畫裡很難發現,但是如果宮崎駿風格的電影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很多「驚喜」。在《千與千尋》中的男主角白龍,憑藉清秀的面容以及溫順的性格成為了2017年日本女性最想交往的男孩子;而在《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女巫莎莉曼身邊的侍童,乍一看還真像白龍客串進去了。同樣是在《千與千尋》裡的鍋爐爺爺,在《天空之城》中也找到了機械師的兼職(燒鍋爐的和搞機械的,額,沒毛病)。另外在吉卜力製作的動畫中,老婆婆的容貌都非常相似,像《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天空之城》中的朵拉以及《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老年蘇菲,她們都給了我一個特別深的印象:她們的鼻子很大。
4
視美臉
在日漫橫行的今天,國產動漫想要出頭可謂難上之難,可總會有那麼幾部國漫會在這種現象下殺出一條血路,其中有一部便是如此,他便是《全職高手》。作為一部國漫,他和其他優秀的國漫一起證明了中國人是可以做出好動畫的,而他的製作公司「視美」也由此成名。既然出了名,那自然會出現很多讓人調侃的話題,其中「視美臉」這個詞彙也流傳開來。「視美臉」是指由視美所負責的動畫作品中的角色頂著同一張臉,例如《全職高手》中的葉修,《魔道祖師》中的魏無羨等等。「視美臉」受害者只能靠衣著、發色、聲音等區分角色,因此很多粉絲都在詬病「視美臉」,甚至有「動畫裡連驢都是視美臉」「一眼就看出製作公司」的說法。當然也有喜歡「視美臉」和視美製作風格的觀眾,他們就是所謂的「視美教」。當然,在是否能對胃口上,還是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5
桶媽臉
在動漫中,有這樣一類極具特色的臉型畫風,其所展示的人物擁有與鼻子平行的大眼睛和相比之下極小的鼻子和嘴,只要一看就會認得出是哪家公司製作的動畫,沒錯,她就是由key社裡擔當原畫的樋上至所創造的「桶媽臉」。說實話,這種畫風使得相當一部分人難以接受,直至今日,仍在圈子裡有著不小的爭議。但是更有一部分人表示,「桶媽臉」的大眼睛對於表現key社極力描寫的人物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被譽為人生神作的《Clannad》,在感受其劇情與BGM催人淚下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讚嘆「桶媽臉」畫風與之配合的恰當得體。可以說,「桶媽臉」對key社的影響是及其深遠的,即使是2010年的《Angle Beats》中擔任原畫的畫師換成了Na-Ga,也能看到其作品中仍存在著桶媽的影子。
在ACG圈裡,諸如此類的情況數不勝數,像什麼平井臉,柚子臉,青山臉,響子臉,以及不可描述的poro臉等等,以至於對此類情況的解釋衍生出了一個專有名詞——判子繪。當然,對於一個製作公司來說,這也許是這家公司的作畫風格,但對於觀眾來說,誰知道你到底是堅持自己的畫風還是摸魚偷懶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