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當然是可避免的

2021-01-17 環球網

如果我們觀察過去幾年美中關係的變化,即使沒有很仔細的觀察,可能也會困惑。中國25年來都被美國視為朋友,而華盛頓的態度已經發生了180度的變化。

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有無數不同的國家陷入災難性的衝突,而這肯定不是我們希望的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因此,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們需要有一種新形式或一個強大的權力關係。

有幾個問題:中國正在崛起還是已經崛起?中國的崛起是如何影響美國一直以來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為什麼會有戰爭,尤其是沒有人想發生的戰爭?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美國和中國的民間力量在什麼時候起作用?最後,如何擺脫這些陷阱?

中國崛起得很快,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而且還在繼續崛起。當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時,這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它不可避免地接近了美國在秩序頂端已經成為習慣的位置和特權。怎樣才會在這樣的動態中導致戰爭呢?中美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不,讓我馬上說三遍。不,不是不可避免的,不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人致富的願望是合理的

「修昔底德陷阱」是我16年前引用的一個術語。我的觀點是,當一個崛起的大國威脅要取代一個統治力量時,其結果往往是戰爭。也許歷史就是這樣運作的,也許不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裡,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改革開放之初,有多少中國人每天靠不到兩美元的收入掙扎求生?這是世界銀行的極端貧困水平。猜猜,每天少於兩美元的中國人佔多大比例?99%。如今,40年後的今天,99%變成了1%。99%中國人生活水平已經提升到這個水平以上,這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甘迺迪學院和商學院之間的通道工程自我擔任甘迺迪學院院長時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程於2012年開始,預計2014年完工,但是2014年仍然沒有竣工,直到2017年它才正式完工,花了比預計多一倍的時間。2015年我來北京時,北京市政府決定對三元橋進行舊橋換新橋的升級改造,花了多長時間?我們先猜一下,要多久?答案是43小時。我對當時的北京副市長說,如果他能來哈佛完成哈佛工程的建設,我願意作出一點貢獻。

崛起中的中國是如何在各方面對美國利益造成影響的呢?一個例子是貿易,美國曾經是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而如今,中國成為了那個主導者。隨著中國的崛起,它不可避免地取代了美國的主導地位,直到美國的友好夥伴們習慣這一現象。

中國人致富的願望是高尚的、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是,美國已經習慣了在每項事務中處於最高的位置,成為第一大貿易夥伴,擁有最多億萬富翁,是人工智慧的領導者。英國的情況也是一樣

對中美聯合行動該缺乏信心嗎

我們都面對著一個條件,一個中國正在崛起的結構性條件,中國將繼續為自己的利益而不斷發展。在沒有大國戰爭的70年中,美國努力在國際秩序中保持領導地位。我們認識到,這種競爭造成了脆弱性。因此,讓我們把這作為一個難題:大國關係如何管理這種脆弱性,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新形式呢?首先,認識到系統性威脅。這是一種系統性威脅,來自結構性現實,而不是任何一方的意圖。第二,共同預防危機。因此,聯合行動要在危機預防方面起到作用。我們知道,儘管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預防危機,壞結果還是會發生的。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還要積極建立溝通的渠道,需要多個級別的通信線路,比如有軍事與軍事之間的坦誠交談。第三是中國和美國想法的結合。所謂的競爭夥伴關係是站在一邊,同時又和另一方合作。舉個例子,蘋果和三星都是銷售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對手。三星在智慧型手機銷售方面已經領先於蘋果,但三星也是蘋果最大的供應商,所以在某些方面是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我們是否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提出某種概念,作為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

中美應在必要領域進行合作——防止戰爭的問題、通往戰爭的道路以及需要雙方都參與的領域——聯合軍事演習可能是前進的方向。中美應該在朝鮮半島問題和臺灣問題上尋求預防措施。氣候合作是合作的關鍵領域,這對所有各方都至關重要。中美雙方應形成合力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共同利益。

如果不是中美兩國的聯合行動,2008年金融危機就會變成一場大蕭條,而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兩年多時間裡形成的一系列互動和信任關係中產生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今天,為什麼會對如何解決缺乏信心呢?(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本文是作者在「2019哈佛大學中國校友公共政策論壇暨全球化智庫【CCG】圓桌研討會」上的發言節選)

相關焦點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 一戰百年啟示錄|為何「修昔底德陷阱」無法解釋大戰的爆發?
    以此觀之,「修昔底德陷阱」無法解釋一戰的爆發,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德國最終挑起了一戰?我們還可以進而追問,多級體系下大國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國際體系演變的主軸,是否真的可以概括為新、老強國之爭?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1日,英國紐卡斯爾,人們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
  • 英媒評格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新書《註定開戰》:必須學會接受...
    今年5月,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出版了他的新書——《註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7月2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了一篇關於此書的書評。
  • 權力與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延伸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個偽命題?
    這也引起了許多國人的焦慮,對很多人的現實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我在網上也看到了許多人的議論,其中最常出現的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不過我發現很多人談這個詞都是泛泛而談,根本沒有理解這個詞的原意。如果你記性好的話,還會記得在中學歷史見過修昔底德這個名字,他寫的厚厚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研究古希臘歷史的必讀書。
  • 佩佩·埃斯科巴:「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過於陳腐,來聽聽其他聲音
    道家人物莊子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蝴蝶,而馬凱碩就像一隻奮力扇動翅膀的蝴蝶,他希望能夠超越自己提出的那個看起來頗為自相矛盾的觀點:「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既是無法避免的,又是可以避免的」。在這種超越中,他希望能夠走出一條通往「可以避免」的切實可行的道路。 這與當下在美國十分流行的那個名為「修昔底德陷阱」的陳腐概念形成了巨大反差。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不過,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陸也不是一潭死水。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在成立了普魯士之後,在十九世紀接連打敗宿敵丹麥、奧國與法國,清除德意志地區的外來影響,最終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數百年的分裂後,日耳曼民族終於在普魯士的旗下獲得了統一。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人民日報6月18日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迷誤的危險(中)  國紀平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之深度調整激起一些迷霧在所難免。當前,透過中美經貿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國相處之道,談論「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也隨之多起來。  這個概念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幾年前他使用該名詞用於指代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中美關係如何靠「亨廷頓轉換」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修昔底德陷阱」眾所周知,「亨廷頓變換」沒人聽說過。在此道個歉,這個概念是上周五下午剛剛誕生的,起源於一個中美學者之間的小型研討會,作為中方代表之一的我,在發言中引用了塞繆爾·亨廷頓教授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的一段話,用來說明當前處在緊張狀態中的中美關係。
  • 修昔底德陷阱:強國爭霸模式下,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城邦的衰落
    「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代是指一種歷史上知名的強國爭霸模式。但是這一典故最初是出自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國際關係領域現實主義鼻祖修昔底德的著作《伯倫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修昔底德這場戰役發生在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為了奪取在希臘的霸權地位,雙方各自率領同盟城邦斷斷續續地交戰了27年,在希波戰爭時期就早有預兆
  • 一場顛覆歐洲歷史進程的古代「世界大戰」,修昔底德陷阱是否重演
    在現在的國際界會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叫「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名叫修昔底德的歷史學家提出來的,一直到現在都在沿用。而這個概念,就是針對這場「世界大戰」提出來的。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馬其頓帝國「修昔底德陷阱」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從這次戰爭當中,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 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雖也可發現有若干戰略觀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鱗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統的思想。最為現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視為西方的第一本戰略著作。
  • 格雷厄姆·艾利森:我曾提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但現在美國得趕緊學...
    【文/格雷厄姆·艾利森 、克里斯多福·李,編譯/朱曈菲】 為了讓美國戰勝冠狀病毒並回到這場噩夢之前的生活,我們是應該把中國當作一個應群起攻之的敵人?還是該承認它是一個合作夥伴,並且與其合作對我們的勝利至關重要?
  •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靳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跨越「發展陷阱」
    、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三)文明交融,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意在表達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必有一戰的現象,是以「零和博弈」思維為出發點研究歷史發展規律的結果,無視人類文明的多元化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不符合全人類共同發展進步的價值追求。
  • 白春曉:修昔底德的焦慮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白春曉 讀書雜誌編者按●●「修昔底德陷阱」被越來越多地討論。但對漫長歷史中「陷阱是否真實存在」這個焦點問題,並不是本文所重點考慮的,它關注的是,修昔底德所說的歷史必然性從何而來。
  •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中國更有可能避免別人犯過的錯誤
    「修昔底德陷阱」是理解當前中美關係的最佳視角,中國日益增長的力量對美國的威脅與當年德國對英國的威脅以及雅典對斯巴達的威脅是類似的。當然,中國目前在軍事上和技術上還落後於美國,但中國的目標是趕超美國,只不過目前還沒有成功而已。我認為中國可能比西方人更聰明,因為他們有很強的歷史感。他們會從歷史中學習,避免別人犯過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