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四個自信」
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兩大奇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造福全國各族人民、深得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兩大奇蹟」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如今,「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從外部看,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內部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制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攔路虎」依然存在,阻礙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絆腳石」依然突出。儘管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仍然大有可為。因此,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不斷展現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
新發展階段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可以說,「十四五」開啟的新發展階段,就是我國在勝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
一頭接續即將揮就的百年史詩,一頭開啟第二個百年的恢宏篇章,我們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又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從「新機」到「先機」一字之差,更加凸顯緊迫性、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又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又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早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因此,新發展理念不僅管「十三五」時期,而且管「十四五」時期,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基於此,《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新發展理念涉及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統籌解決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既具有很強的問題導向和現實針對性,又具有很強的理論創新性和戰略引領性。堅持新發展理念,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們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立足國內大循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選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變化,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有新表現,傳統國際循環受到嚴重製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不足。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不斷激發內需潛力,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從而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必須明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明確目標,凝聚力量,朝著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的正確方向不斷邁進,就一定能奮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作者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李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