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說明一下,賽車是給專業人士(也得有錢)玩兒的勇敢者遊戲和昂貴玩具,普通人還是踏實追求安全平穩、智能簡便的乘駕體驗比較好。
作為一個早期Fomula-SAEer,後在美國上學轉投房車賽車隊、改裝車運營,具體的價格數據就不羅列、贅述了,很多大神已經有了詳細講解。
這裡我主要說一下賽車和我們平時常開的民用車之間有什麼區別,以及在這個加速向內燃機說再見的大趨勢下,我心中未來汽車的樣子。
先說兩句賽車,方程式也好,場地賽也罷,從0到1設計的起點都是從輪胎和發動機開始的。也就是說賽車的根本目的是在輸出發動機性能極限的基礎上發揮出輪胎的極限!剩下的底盤、車身(車架)、發動機外圍、傳動等改造全部都是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的。
這裡補充一下,職業車手是職業運動員,不是業餘玩家。車手需要在高強負荷的環境下做出精準判斷和清晰路徑規劃和記憶,高水平的車手是需要充沛體能和強健體質來保證大腦敏捷運轉,在高壓環境中做出直接判斷以及準確的機械化操作的。
而我們平時開的家用車,無論車廠再怎麼吹,在賽道上怎麼怎麼厲害,怎麼怎麼暴力,那都是扯淡。就算是大小牛、躍馬、911,這些個貨,如果不進行核心零部件加強,比如隨便的什麼強化曲軸、大小瓦、氣門彈簧,輪邊、懸架的強化、密封加固等等,在賽道上X幾節,保證一個個變成趴牛、臥槽馬、911事件中的雙子塔………
100多萬改輛車,最後一落地剛點火就壞了的案例比比皆是。就說國內大學生方程式賽車大賽,舉辦了10年,平均每年每個學校在這一個學生項目上的投入都是百萬等級的,而這些車的設計壽命恐怕都很少有超過100小時的。甚至有的車隊,造好車就直接下賽道了,連練習都沒有,車子比賽完就可以報廢了,因為也沒錢修。
很多民間車隊甚至連這個錢都沒有。無數車隊都是跑一場賠一場,大伙兒自己掏腰包贊助車隊。苦是苦了點兒,但樂趣也是真的大,對機械的狂熱粉來說,修車和泡在機油和基友之間本身就是生活中最有樂趣的事兒。
修車就是賽車的常態,賽車落地後,修!練習時候,修!比賽前,修!比賽後,別修了,該弄輛新的了。
因為廠家面向市場大眾推出的是一件日用產品,目的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安全、平穩的出行,關鍵詞是:耐用!安全!
賽車的關鍵詞是:逼出極限!
這其中的差距,大伙兒自行體會一下,這裡不展開談了。
為了逼出極限,核心零部件的設計思路會有本質的差別,選擇更昂貴的材料和更高級、更精密的製造工藝只為laptime0.01秒的提高,這種極致追求是把賽車逼向極限的工程美學。
但這個美是昂貴的,是和我們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的。
就好比男人有肌肉是好看的,有雄性吸引力的:
但是職業的健美運動員、追求維度極致的健身「專家」未必有那麼好看:
平時我們跑跑步,打打球,是好玩兒、有益身心的:
但是職業運動員,追求奧林匹克金牌,把人類體能極限逼出來的專家,就未必那麼「健康」:
餘私以為,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賽車車這項運動,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改裝車,尤其是在市場混亂、工程師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不要一味「猛幹」,應該對工程,對流程工藝抱有敬畏之情。
別隨便亂改發動機,別隨便亂動懸架,別隨便就上外掛,刷罐頭。。。。。。除非你心裡非常清楚,也非常心悅地接受這些改變將會讓自己的車子充滿了不確定性,修車的熬人和事故的風險從來都不會放在朋友圈裡的「香車美女」圖旁邊。
我個人在年輕時候是非常享受這個不確定性的過程的,充滿了激情,也在不確定性中誕生了n多奇思妙想和驚喜的生活。
但是近幾年,尤其是在投入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行業工作後,我逐漸意識到穩定、簡單、智能對汽車出行的重要性。(但並不是說汽車的操控和運動性就不重要了)
Model S化了個妝下賽道,這就是在搞笑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