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李牧究竟誰強?從戰術運用來看,李牧更勝一籌,但國力懸殊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號稱殺神,為啥?因為被他帶兵斬殺的軍隊超過了一百萬人之多。因此戰國時代一提武安君白起的大名,各路諸侯都是瑟瑟發抖。

李牧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沒有稱號,不過他是趙國末期最優秀的軍事統帥,曾經組織過兩次對匈奴的圍殲,兩次對秦國的打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

可惜白起和李牧之間是有時間差的,白起死了以後,李牧才逐漸出名,所以這兩位名將在歷史上是沒有真正交過手的。

如果非要比一下,他們倆做個比較還是比關公戰秦瓊好比得多。雖然不是一個年代,但是他們處於同一個時期。

白起背後有強大的秦國撐腰,所以李牧不是對手。

很多人不理解,打仗到底打得什麼?難道真的只是軍官們的指揮能力,以及戰士們的勇敢程度嗎?當然不僅僅是這樣。

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國力。諸侯國的實力一度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能夠跟秦國叫板的,或許只有齊國了。

因此白起有強大的秦國在背後做支撐,他打仗完全沒有顧慮,糧草器械都是十分充足的。人員補給也跟得上,這是其他諸侯國比不上的。

秦國滅了西邊的義渠國,收攏了不少勇猛的戰士,又佔領了蜀地,得到了一座天然的大糧倉。秦國就好像躲在西北角偷偷發育一樣,再出函谷關的時候,實力就完全不同了。

這件事多虧了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羋月。正是在她執政的四十多年裡,積累了秦國強大的國力。

至於李牧所處的趙國,其實從長平之戰過後,整個國家的國力都不行了,被打掉了45萬男丁,這對任何一個諸侯國來說,都幾乎成了滅國的趨勢。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史記》

因此李牧要想跟白起鬥,必須要讓趙國恢復到趙武靈王時期的水平,當時趙國還是相當強盛的,完全可以跟秦國的國力一較高下。

所以說,如果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和李牧較量,那李牧必敗無疑。可是如果是在長平之戰以前,兩人較量的話,不談誰會失敗,至少兩人可以勢均力敵。

軍事指揮素養,其實兩個人都非常優秀。

白起:秦昭襄王14年,韓魏聯軍在崤函阻擋秦軍東進。這個時候白起擔任了秦軍主將,帶兵與韓魏聯軍交戰。他將秦國大軍帶領繞到了韓魏聯軍後面,朝著韓魏聯軍最薄弱的地方,發起了多次突擊,將對方主力包圍在了伊闕,殲滅敵軍24萬人之多。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將廉頗換成了趙括,秦昭襄王也就派出了白起出戰。白起來了以後居然帶領大軍後撤,使得趙括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此後白起派遣兩支人馬從側翼殺出,又派遣了一支人馬繞到趙軍背後,將趙軍重重圍住,並且切斷了對方的糧道,最終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李牧:對付匈奴的時候,李牧長期採取防守的辦法,使得匈奴人長期沒有斬獲。他們認為李牧膽小怕事,所以都瞧不起李牧。一連數年都是如此,等到時機成熟後,李牧先派遣牧民到處放牧吸引匈奴人,此後又故意讓幾千人的軍隊敗給匈奴。等到匈奴被引誘鉤以後,李牧左右包抄,將匈奴大軍逼入包圍圈,最終斬殺匈奴十多萬大軍。肥之戰中,李牧依舊固守不出,秦軍本就是勞師遠徵,自然拖不起。於是秦軍主將桓便帶著主力攻打肥下,希望趙軍能夠前來支援,從而在路上將李牧擊敗。沒想到李牧動也不動,反倒是讓李牧看到秦軍大本營的弱點,所以李牧帶兵偷襲了秦軍大本營。桓帶兵回援的時候,又遭到了李牧在半路上上阻擊,損失慘重。番吾之戰中,秦軍兵分兩路攻打趙國,一路北上打算渡過漳水逼近邯鄲,一路則由上黨出井,進而逼近邯鄲。李牧迅速分析戰況,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的策略,自己帶著主力北上,留司馬尚在邯鄲以南防守。北上擊敗秦軍後,李牧又迅速帶兵回援,逼退了南路的秦軍。

從作戰技巧上來看,李牧似乎更加靈活。

以上的戰例,是白起和李牧都比較經典的戰例,他們運用兵法十分自如,因此在戰場上如魚得水,都是各自戰場上的高手。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史記》

不過我們看具體戰例的時候,會發現李牧這個人運用的戰術非常靈活。他不拘泥於一種戰法,因此總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比如說之前他一直都用長期防守尋找戰機的辦法對付敵人,可是後來卻能夠分析敵軍的主次力量,自己規劃對敵之策。

相對而言,白起的作戰手法就有點單調了,要麼就是大規模進攻,要麼就是想辦法把對手弄入自己的包圍圈。當然這兩點也很難做到,不過看著沒有李牧的爽。

因此在我眼裡,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光從這兩人的作戰技巧上來說的話,李牧還是要比白起更勝一籌的,至少更精彩些。

總結:白起和李牧都是被小人所害。

白起本來可以滅了趙國的,這樣秦昭襄王就可以提前稱帝了。可惜當時的秦國相國範雎卻因為嫉妒白起的功勞,所以在秦昭襄王跟前說了白起的壞話,以至於白起不得重用,錯過了滅趙的機會,最後甚至被秦昭襄王賜死。

李牧的結局也好不到哪兒去,在前線拼命作戰,多次擊敗了秦軍,保住了趙國的安寧。卻因為王翦用了反間計,使得趙王遷聽信了讒言,最終殺掉了李牧,等於是自毀長城了。

所以說,你業績再好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能夠跟頂層領導處好關係,那早晚也是被開掉的命運,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只是有人不會照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王翦、李牧之間的軍事才能究竟是,看完之後才明白
    根據現今能查閱到的史書記載,白起、廉頗曾相持許久,最終由於換上了趙括為將,兩人才沒有機會一決高下。隨後廉頗被逼得離開趙國,白起更是死在了一場沒有參加的戰爭中,此時的四大名將也就只剩下李牧與王翦。這兩人也是同為四大名將之列,如果說趙王沒有中了秦國的離間計,那麼王翦是否還能成功攻破邯鄲,俘獲趙王呢?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
  • 戰國名將:吳起、白起、李牧、王翦誰最厲害?全能與神級的PK
    吳起絕對的王者,論戰功吳起和白起同樣是一生70餘戰不敗,不過吳起出將入相,又是罕見的練兵奇才,屬於全才,被尊為兵家亞聖和孫武齊名。吳起打的幾乎都是逆風局,但是依舊吊打強秦。秦惠公實力最強的時候,被吳起帶領的新兵蛋子——5萬魏武卒外加3000騎兵,大破50餘萬作戰經驗豐富的秦軍。
  • 「李牧死,趙國亡!」如果李牧沒被害死,趙國還能存活多久?
    戰國時期的名將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白起王翦為秦國人,廉頗李牧為趙國人。他們功績偉大,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是當時難得的大將。眾所周知,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七雄」指秦國、魏國、齊國、楚國、趙國、韓國和燕國,「爭霸」指這七個國家互相爭奪地盤。春秋時期晉國為最大諸侯國,之後到了末期,晉國被分裂成魏、韓、趙三國。
  •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君王,戰神李牧告訴你什麼叫悲劇
    文丨木木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與白起、王翦、廉頗共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他抗擊匈奴,斬首數十萬,使其近十餘年不敢來犯。 他連卻秦軍,攻防兼備,在大面積饑荒,國力衰弱的情況下,多次擊退秦軍,守護國土。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起因還是老套路老故事,年老的國君有了小兒子,於是在小兒子和大兒子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說支持小兒子,一會兒又覺得大兒子挺可憐。誰曾想這兩個兒子都是省油的燈,在趙武靈王活著的時候就直接幹架,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最後掌握軍隊的下兒子趙何,困在了沙丘宮,任何人不得接近。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白起排名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早年從軍,靠著軍功一點點晉升,真正改變白起命運的,還是伊闕之戰,他利用韓魏聯軍的配合問題,以少勝多,全殲韓魏主力,此後韓魏再也沒辦法對秦造成任何威脅。此後白起率領秦軍從未吃過敗仗,面對山東六國,白起前後殲滅了上百萬的敵人,也把楚,趙這幾個強國打得一蹶不振。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王翦作戰使用普通戰術,很少「出彩」我們的史書,在提起戰國名將時很少側重去分析王翦,並不是因為王翦的戰績或戰功少,而是因為王翦在戰鬥當中很少「出彩」,我們所說的這種「出彩」,並不是說他打仗打的不好,而是王翦所運用的戰法是比較普通的,他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普通戰術,沒有什麼值得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地方。
  • 李牧到底有多強?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王翦都不敢與之對戰
    在戰國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由於彼此間徵伐不斷,故而誕生了很多名將,但是這些名將中能被尊為「神」的卻是只有兩位,其中之一便是有「殺神」之稱的白起;在白起的一生中,共計指揮大型戰役五次,中小型戰役無數,攻城七十餘座,其中光楚國就損失疆土近半;除此之外,白起殲敵超百萬,在歷史上都稱得上是「一騎絕塵」,「殺神」之名也由此而來。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戰國武將篇——武安君李牧,破十萬匈奴狼騎,他在能否阻擋秦軍?
    李小白史館 提起武安君,大家最先想打的必然是戰神白起,其實春秋戰國時期武安君共有四人,三武一文。武:白起、李牧、項燕。文:蘇秦。不過武安君這一個名稱比較邪乎,四人無一善終。
  • 中國古代名將011:三星名將廉頗,實不足與和白起、李牧並列
    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廉頗被後人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如果從戰功業績的角度來進行衡量,則廉頗實不足與白起、王翦、李牧三人並列。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這場戰役在《資治通鑑》上並無記載,其重要性存疑。
  • 《三國志14》李牧厲害嗎?古武將李牧特性與五維數據介紹
    18183首頁 三國志14 《三國志14》李牧厲害嗎?古武將李牧特性與五維數據介紹 《三國志14》李牧厲害嗎?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公元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曾率部攻入趙國,斬殺趙將扈輒,號稱斬殺趙軍十萬,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同年十月,桓齮再度發兵攻入趙國,而這一次,他要面對的對手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顯然秦軍意欲摧毀趙國後方,以達到進一步削弱趙國的國力,疲趙,弱趙,讓趙國永遠都沒有修養民力的機會,這樣的話,趙國雖然是三晉之首,軍士也極為悍戰,沒有國力的支持,趙國就無和秦國對抗的能力。同時桓齮此次出徵,也不排除有趁機滅趙的想法,畢竟當時秦國尚未攻滅六國任何一國,出徵在外,有機會的話,桓齮還是會把握得住的。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國難當頭趙王自毀長城,不是王翦太卑鄙,而是李牧不懂人性
    我們熟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秦國的白起、王翦之外,剩下的兩人廉頗、李牧則都出自趙國。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之死。 01 提到李牧,很多人就會想起一句諺語「李牧死,趙國亡」。
  • 秦國有白起,趙國有李牧,那麼韓國有哪些名將呢
    在全國七雄的對決中,各諸侯國非常重視武裝的培養和任用。秦朝的情況是,百吉、王奎、王本、司馬懿等眾多名將誕生。對於趙,還有李牧、廉頗、趙奢、趙等名將。那麼,對於全國七雄中的韓國,還有什麼名將呢?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國七雄中最弱的諸侯國,韓國缺乏白旗、王奎、李牧、廉頗等名將。首先,矮人會選擇將軍,爆燃可以說是韓國的頭號明星。
  • 大秦第一戰神到底是誰?為何白起、王翦都望塵莫及
    大秦第一戰神到底是誰? 若論大秦第一戰神,有人說是殺神白起,也有人說是滅五國的王翦,然而此人若稱第一,其他人必然起身鞠躬,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 北抗匈奴抵禦秦國的李牧,讓王翦久攻不下,結果卻被小人冤殺!
    說起戰國4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趙國明明佔了2個席位,結果卻不能善於用人,以至於名將的結局令人哀嘆。還有就是兵者詭道,李牧在跟匈奴打的時候扮豬吃老虎,讓匈奴覺得他很弱,在和秦國打的時候,又讓秦國以為他不敢主動出擊。在秦國裝備、後勤等佔優勢的情況下,李牧敢帶著趙兵連夜徵戰,雖然最後讓秦軍慘敗,但趙國這邊也傷亡慘重,後來在跟王翦對峙的時候,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難以速戰。誰能想到這樣的千古名將,最後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被冤殺了。
  • 鎮魂街277:李牧上線,雪象解放力量獨佔四大名將,皇甫龍鬥現身
    第一,李古柏身為前群英殿參謀長,李牧的造型會和周瑜接近,減少武將的殺氣,增加將帥的儒雅。第二,戰鬥就在皇甫龍鬥的住所外面進行,作為曾經的戰友,皇甫龍鬥能夠感知到戰國四大名將的靈力,所以會現身嘴炮。所以說,喜歡《鎮魂街》的夥伴一定要關注小明,不會讓大家失望的。好了,重點說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