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領域,Intel和AMD一直是業內關注的對象,兩家公司的恩怨情仇自不必多言,兩家產品被拿來針鋒相對也是司空見慣。在過去的十年當中,Intel在技術層面相對領先,免不了有些自得,幾代產品的性能提升越來越有限,也逐漸被用戶冠以「牙膏廠」稱號。尤其是在製程工藝方面,Intel停留在14nm時代數年之久,被Lisa Su領導下的AMD來了一波突襲,被閃電而來、不講武德的「7nm」製程迅速打懵,基於ZEN 2內核的銳龍桌面處理器、銳龍移動處理器產品讓許多用戶重新回到AMD的懷抱,尤其是基於Ryzen 4000U系列處理器的銳龍本,更是取得了以往不曾有過的熱銷局面。
雖然在筆記本產品線,數年來基於Intel平臺的產品都佔據絕對優勢,但眼看AMD在自家的地盤攻城掠地,Intel自然是不甘心的。日前,在一次內部的閉門技術解析會上,Intel首席性能戰略官Ryan Shrout與我們分享了一個結論:與搭載Intel Tiger Lake處理器的筆記本相比,搭載AMD銳龍4000系列處理器的筆記本在使用電池供電的情況下,性能大幅降低。也就是說,在不使用AC電源供電的情況下,Intel平臺的性能釋放更加徹底,基於AMD平臺的筆記本電腦為了電池續航犧牲了電池供電模式下的處理器性能。
代號為Tiger Lake的Intel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於今年9月份推出,製程工藝終於來到了10nm,IPC性能的提升幅度也堪稱歷史之最,達到了15%,相比往代,可以說是「擠爆牙膏」了,甚至網友的調侃都被Intel拿來自嘲了,屬實是接地氣。雖然,還是會被7nm的AMD用戶鄙視,但那不重要。
因為在AMD拿製程壓人的時候,Intel開始做規範了!與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同時公布的,還有Intel Evo平臺,也就是此前雅典娜計劃的升級版,通過Intel Evo平臺認證的筆記本電腦,意味著擁有極佳的使用體驗。
其主要的KEI(關鍵體驗指標)包括:
電池供電時始終如一的響應速度;1秒內從休眠狀態喚醒系統; 在實際場景中,配備FHD全高清顯示屏的系統可實現9小時及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 ;快速充電,配備FHD全高清顯示屏的系統充電30分鐘即可獲得長達4小時的續航 。這裡要劃重點的是其中第一條「電池供電時始終如一的響應速度」,意思也很明白了:Intel非常重視在電池供電時的系統響應速度,也就是此次技術分享會的主題內容。
英特爾表示,對於筆記本電腦用戶來說,70%以上的應用場景是位於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空間,主要應用集中在辦公、上網、影音娛樂以及內容創作,此次Intel進行的測試正是基於用戶調查所進行的,側重於真實場景的體驗。
英特爾在演示中表示,以搭載酷睿i7-1185G7和Ryzen 7 4800U的筆記本來進行對比的話,英特爾平臺在使用AC供電和電池供電的情況下,性能差異大約在5%左右,而AMD平臺的性能差異高達38%。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Intel使用了5款配置相對應的,基於第11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和AMD Ryzen 4000U系列處理器的產品,來進行了詳細的對照測試。
首先在常用的電池續航軟體Mobile Mark 18的測試中,基於Intel平臺的筆記本其電池平均得分超過了1200,大幅超過了銳龍平臺的800+分,但是電池續航時間卻不如後者,也就是說Intel平臺在電池得分更高的情況下,實際電池續航時間更短。這是為何呢?
原來是在使用電池供電的時候,基於AMD銳龍4000系列處理器的筆記本性能釋放明顯下滑,在PCMark 10、WebXPRT和SYSmark 25三款性能基準工具的測試中,PCMark 10性能最高下降38%、WebXPRT性能最高下降48%、SYSmark 25性能最高下降30%。而基於Intel平臺的筆記本,在使用電池供電的情況下,性能相比AC供電時,性能下降僅在10%以內。
在偏向辦公場景的應用,像PPT轉存為PDF、Excel轉存為Word、Word轉存PDF、Outlook郵件合併等負載中,也是一樣的結果,基於AMD銳龍4000系列處理器的筆記本在電池供電的情況下,性能最高下滑29%,而Intel平臺的筆記本性能下降幅度依然很小。
但有趣的是,在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主要衡量CPU性能的Cinebench軟體的測試中,無論是在AC供電,還是電池供電的情況下,基於英特爾和AMD處理器的筆記本,性能下降都非常小,跑分都非常接近。對此,Intel稱AMD銳龍4000系列平臺對於純跑分測試進行了特性模型優化,因此與前述偏向實際應用的場景具有明顯差異。
Intel還開發了一款程序,用於記錄在電池供電模式下,筆記本處理器的功耗與電壓的變化,結果顯示銳龍7 4900HS、銳龍7 4700U在使用電池供電時,性能響應變慢、延遲增加,銳龍7 4900HS甚至多出10秒,且突發性能調用被屏蔽。換句話說,AMD處理器通過降低單個核心的電壓,來限制頻率和功耗,也就是犧牲性能來換取了筆記本電池續航時間的提升。
對比下來,就很清晰了:基於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筆記本產品,無論是否連接AC供電電源,都可以提供出色性能!(但Intel並未公布Tiger Lake處理器在該項測試的相關數據…)
總結就是:無論是否連接AC電源,基於英特爾平臺的筆記本電腦都可以提供出色的性能和系統響應能力,在性能與電池續航之間找到了更好的平衡。
在我們的印象裡,筆記本電腦在使用內置電池供電的情況下,性能釋放確實比使用AC電源供電時要來的溫和一點,因為要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取得平衡,獲得更長的使用時間,這點完全可以理解。因此用戶仿佛也默認了這個事實,在旅行、出差等場景中,也習慣了整機相對低效的運行模式。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購買的筆記本電腦可是具有高速運行的能力,你購機所參考的筆記本性能上限數據也都是在AC供電的情況下測試得到,但在日常使用中有相當一部分時間都以更低的水準來運行,想想也是讓人遺憾的事情。
現在,Intel說:我們要給你最好的性能,無論有沒有AC供電,性能都不能縮水,並且電池續航還不能差,對於用戶來說,這當然是極好的。不過,由於目前上市的基於Intel第十一代酷睿的EVO平臺筆記本數量還不是很多,我們還需要更多機型在實際體驗中的具體表現來佐證這個結論。
M1版MacBook:聽說有人要跟我比續航?
(以上文中涉及性能對比圖片來源於Intel官方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