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見證抗日救亡,如今建成紀念館

2020-12-22 中國軍網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見證抗日救亡,如今建成紀念館——

生動再現歷史 傳播紅色文化

資料圖

廣西桂林市區中山北路14號,坐落著一幢白色兩層磚木樓房,桂北民居建築風格,氣質篤厚、安靜。這裡曾是一個賣酒鋪子,佇立於此已有八十餘載,它見證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見證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這座樓房還有一個更為令人矚目的身份——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

1938年10月,隨著廣州、武漢等城市的相繼淪陷,抗戰已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在周恩來、葉劍英領導下,桂林設立八路軍辦事處,這幢位於中山北路的房子被租下作為辦公用房,由李克農任辦事處處長。

這裡對外是八路軍在廣西的公開辦事機構,對內則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個秘密派出機關。同時,辦事處還在桂林城北的路莫村租用民房,作為軍需物資轉運站、倉庫、接待過往人員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並增設了機要電臺。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積極努力下,辦事處與桂系地方實力派、國民黨民主人士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係,大批愛國進步文化人士來到桂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

上海、廣州淪陷後,國內溝通海外的運輸線只剩下經越南進入廣西這條通道。為解決八路軍、新四軍軍需物資緊缺的困難,李克農組織運輸人員,從越南海防等地啟程,冒著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搶運軍用物資。在辦事處成立後的兩年時間裡,共運送汽油、汽車、毛毯、被服、電信器材和藥品等軍需物資達100多車次,運送抗戰人員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前線抗戰。

令人痛心的是,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桂林政治形勢急劇惡化。1月20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被迫撤銷,工作人員撤離桂林。

硝煙散去,留給後人的是不能忘卻的歷史。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館長時建紅介紹,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在兩年多時間裡出色地履行了使命,為後來桂林地區抗日進步力量的繼續發展,以及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在桂林的再度興起,準備了條件,積蓄了力量。

1977年,桂林市建立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如今,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不但保存完好,還新建陳列館3820平方米,集展覽、研究、文物保管於一體。館內陳列的「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覽,展示歷史照片逾1300張、文物實物300餘件。2019年,該紀念館還加入了全國「八辦」紀念館發展聯盟,整合「八辦」資源,深化歷史研究,樹立紅色教育品牌。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成為網紅打卡點。」時建紅說,這裡已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許多黨員幹部、學生、群眾來這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記者看到,為了讓觀眾直接參與、親身感受,新陳列館還增設模擬電臺發報、桂林保衛戰防線等項目,觀眾還可以向英雄烈士牆敬獻電子杜鵑花、映山紅等。此外,紀念館每年還送展上門,深入各縣區、學校、社區作巡迴展,讓更多人熟知那段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劉倩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0日 11 版)

相關焦點

  • 講好愛國故事 傳承「紅色」記憶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榮獲省級...
    在喧囂都市的樓宇之間,保存著一座寧靜的院落,走進其中我們便能感受到一段厚重的歷史記憶,這便是曾被周恩來親切地譽為「革命的接待站,戰鬥的指揮所」的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這裡曾經是領導甘肅抗日救亡、進行後方發動、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如今是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時也是一張蘭州市靚麗的文化名片,成為廣大遊客了解紅色歷史、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文化旅遊新標杆。
  • 太原博物館、國師紀念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今起恢復開放
    據太原市文物局消息,從3月24日開始,太原博物館、國師紀念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對公眾有序恢復開放。至此,太原市市屬全部文物景區、景點、博物館、紀念館(十五處,包括十一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續開放。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拱極門城牆的開放時間為9時——17時,全年免費參觀(每周一、農曆臘月三十、正月初一閉館)。每日接待觀眾人數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50%,瞬時流量不超過最大瞬時流量的30%,暫時取消各類團體活動,疫情解除前,暫不接待團隊參觀。
  • 太行山上,燃遍八路軍抗日烽火
    原標題:太行山上,燃遍八路軍抗日烽火 山西武鄉,太行之巔。 70多年前,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民族危急關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舉起抗日救國大旗。
  • 《八佰》熱映,山東的這些抗日遺蹟你不能不知道!
    -1-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威海劉公島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和縮影這裡曾是清朝北洋海軍的基地也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戰場>發揮了山東抗戰的源頭作用、山東抗日隊伍的種子作用在山東首次打出了八路軍的旗號打響了山東省委獨立領導山東抗戰的第一槍揭開了山東省黨組織獨立自主領導抗戰的序幕現在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
  • 1937年八路軍北上抗日 途經運城留下許多感人故事
    今年是八路軍北上山西抗日80周年。近日,運城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人員,對八路軍北上抗日的路線、事件進行了考證與調查。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展現了那段紅色的光輝歷史。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在1937年7月底迅速佔領北平和天津,接著以30萬兵力,沿平綏、平漢、津浦三條鐵路向華北地區擴大進攻。
  • 轉盤機槍、駁殼槍等武器眾多,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開眼界,長見識
    深秋時節,有幸來到山西省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重溫太行英雄浴血抗戰往昔,追尋抗日足跡。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在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還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抗戰時期使用的機槍、步槍、手槍等各種大小、長短不一的武器。
  • 【黨史故事】八千壯士出秦東——為您講述八路軍120師抗日誓師的...
    碑身正面,「八路軍一二零師抗日誓師紀念碑」14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1937年9月2日,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等部改編的八路軍120師8227名將士,在這裡發出了「不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不把漢奸完全肅清,誓不還家!」的錚錚誓言,隨後便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如今,83年過去了,山河無恙,人民安康。
  • 題:飲水思源 不忘來路——承德一農民創建「承平寧抗日戰爭紀念館」
    院內矗立著「承平寧抗戰紀念碑」,房門上方掛著「承平寧抗日戰爭紀念館」牌匾,屋內展示著承平寧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抗戰事跡和日本侵華罪證。創建這座紀念館的是承德縣五道河鄉建廠溝村農民李銅,10年來總投資31餘萬元,已接待參觀者15萬人(次)。立碑:拿出所有積蓄承(德)平(泉)寧(城)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偽滿熱河省的中心地帶,是日軍的補給線。
  • 日本也出了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什麼樣?老兵:比抗日神劇好看
    日本也出了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什麼樣?老兵:比抗日神劇好看抗日神劇,這麼多年來從沒有讓我們失望過,只要能上映,不管拍成什麼樣都會有人看,就算不是精品,也能通過一些當紅流量明星吸引大眾觀看。就好比我們看過的《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當然,這兩部還是比較優質、備受好評的抗日神劇。不過,大家不要以為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有抗日劇,其實日本也拍過一些有關抗日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雖然不多,但卻顯得彌足珍貴!那麼很多人就會想,日本人拍的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 一枚不起眼的獎章,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枚不起眼的獎章,它長7.5釐米、寬4.5釐米,繡有「百團大戰」字樣的獎章儘管看上去有些粗糙,卻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1940年,日本乘德國軍隊在歐洲迅速推進、英法等國無暇東顧之機,加強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進攻,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除去其「南進」的後顧之憂,企圖徹底摧毀我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以鞏固其佔領地區。
  • 抗擊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垂範後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
    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央到敵後獨立自主地開展遊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迅速率領機關幹部和濟南市一部分黨員,分批先後由濟南遷到泰安,和中央派來的紅軍幹部、省民先隊、平津流亡學生組成一支抗日救亡隊伍,在泰安地下黨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深入農村城鎮,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控訴日寇侵略暴行,激發並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入抗日救亡鬥爭。
  • 金華臺灣義勇隊 兩岸同胞共同抗日
    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歷史    1939年2月12日,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就誕生在金華,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一直到2006年11月,金華市政府正式在此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共同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歷史。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於金華市酒坊巷84號,這也是唯一涉臺抗日的舊址。
  • 救國君子:章乃器自砸「金飯碗」只為抗日救亡
    救國君子:章乃器自砸「金飯碗」只為抗日救亡 2020-08-20 0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進雲南起義紀念館 見證雲南和平起義全過程
    國慶中秋雙節齊至,8天長假,昆明文化旅遊目的地推薦雲南起義紀念館。雲南起義紀念館位於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翠湖南路4號,是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昆明盧氏公館建成的紀念館,該館見證了雲南和平起義的全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八路軍120師資料大全
    八路軍120師資料大全文/號外歷史之成成 圖/網絡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抗日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的隊伍,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