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強大的周王室,為何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自己直接控制土地?

2021-01-11 歷史紫陌閣

周王朝在初期是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沒有哪一個諸侯,或者部落能夠撼動周王室。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也是周武王無法料到的,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因政治形勢嚴峻,為穩固政權,便進行論功封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開始分封王族、功臣等人到各地做諸侯,建立國家,控制廣闊的地區和拱衛周王朝。

中國古代的「分封制」,其實就是漢語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周王室分封的諸侯是可以封邦建國的,所以在古文獻中,「封建」的意思就代表是「分封制」。周王朝的先祖最開始是商朝時期的一位方伯,代表商王室鎮撫一方(相當於大諸侯,一方區域的諸侯之長),周國隨著吞併一些小國家,逐漸崛起,但商王室為保商朝不受威脅,就開始扼制周人這股新生勢力的發展。

為此商王室以封賞之名,將周人首領季歷(周文王姬昌父親)召喚到商朝都城殷都(現今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出土地)軟禁了起來,一段時間後商王文丁(商紂王爺爺)將不怎麼聽話的季歷殺害。季歷死後,兒子姬昌繼位,商王室封姬昌為西伯,姬昌因周國國力還不能和商王朝對抗,便繼續臣服於商朝,姬昌開始伺機壯大周人實力,周國在姬昌的擴張下,周國逐漸強盛。

姬昌先後攻伐犬戎、密須、邘國,滅亡崇國、黎國等國,周國實力越發強大,便遷都豐邑,此時周國已經擁有了天下「三分之二」,周人便開始準備進攻商王朝,之後周文王姬昌年老去世,終年97歲。此前姬昌和正妃太姒(文定皇后)育有10個兒子,周文王離世後,二兒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文王在世時,已經為周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周武王姬發繼位後,便積極準備滅商條件。

商王朝此時傳承到商王帝辛(商紂王),帝辛繼位後,在朝歌建立行都,改稱為「朝歌」(現今河南淇縣),朝歌雖然是商王朝末期的都城,但不屬於商王朝的首都,性質上屬於行都(必要時的暫住都城,為此稱為行都),也可稱為輔都,商朝的首都依然還是安陽的殷都。帝辛繼位後,因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等舉措,最終引起了商王室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使得人心偏向了周國,諸侯也向周國靠攏,商王朝雪上加霜,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商王朝在帝辛的統治下,開始眾叛親離,「殷末三仁」也離開了周王室,王子比幹被剖胸挖心,勸諫而亡,箕子裝瘋,被罰為奴,並被囚禁,最終東渡朝鮮,建立箕子朝鮮;微子對王室深感無望,過起了隱居生活,商王朝開始分崩離析,周武王姬發見伐商時機到來,最終發動了空前的滅商戰爭。

《史記·周本紀》記載:「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

周武王姬發遵父親文王遺願,發兵約五萬人馬開始東進攻伐商王室,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周武王在攻打商朝時,先昭告了天下的諸侯,號召諸侯一起攻打商朝,周國擁有的軍隊只有約五萬人馬,而商朝則擁有軍馬70萬(其中有奴隸和俘虜),周武王號召諸侯後,最終有了八百諸侯率兵前往助力周國討伐商王朝,最終姬發率領聯軍一路東進,直接打到了朝歌70裡外的牧野。

《史記·周本紀》記載:「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為此周武王姬發和商紂王帝辛展開了牧野之戰,此戰也是周武王伐紂的決勝之戰,周、商兩方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開始決戰。商王朝雖然擁有70萬人馬,但是如此浩大的軍隊中,大多都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俘虜,而商王朝真正的軍隊並不多,帝辛認為自己勝算在握,便開始了決戰,戰爭開始之後,商朝這邊的奴隸、俘虜軍隊因之前深受紂王的虐待壓迫,便調轉矛頭,投降聯軍,和聯軍一起攻打商軍。

帝辛70萬的大軍在一開始便土崩瓦解,隨之周武王的聯軍壯大了,戰爭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加上周國的軍隊,在周人先祖季歷被商王害死後,周文王就開始為攻伐商朝做準備,周武王率領的軍隊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姬發率領周軍和諸侯聯軍,以及投降的奴隸、俘虜軍隊大敗商軍。聯軍和商王朝的牧野之戰,最終以周武王姬發勝利結束,姬發趁勝追擊,一路打到朝歌。

帝辛戰敗後,便逃回了朝歌,因感到無力回天,最終自焚而亡。姬發率領聯軍進入了都城朝歌,將紂王的首級斬下示眾,並將帝辛的寵臣一併斬殺(其中就有秦人的先祖惡來,周王朝到最後又被戰國後期雄起的秦國滅亡),周武王姬發佔領了行都朝歌,延續了600餘年的殷商王朝從此宣布滅亡。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就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鎬京。

姬發的父親姬昌也隨著周王朝的建立被追封為文王。周王朝雖然建立了起來,但周國和滅亡的商王朝仍然有著很大的區別,周國原先只是岐山以西的一個部落,隨後才建國,但還是一個小國,雖然滅亡了商王朝,但周王朝建立後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形勢,周武王說白了還是一個小國之君,和之前商王朝的君主還有所差距,周王朝以「小邦」之君統治商王朝原來巨大的區域。

周武王姬發為了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鞏固政權,便實行了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並且武王伐紂時,不少諸侯都有出力,周王朝雖然建立了,但周天子如果不做出表示,周王朝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滅亡的「商王朝」,武王以商王朝西部的一個小國最終雖然滅亡了商王朝,但要是沒有諸侯聯軍的支持,武王伐紂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周王朝作為「小國」也無法統治如此巨大的區域,最終不得已為了適應新的形式需要,實行了分封制。周王朝的實力不足以控制商王朝之前的全部土地,姬發便論功行賞,將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分封諸侯不僅可以避免諸侯叛亂,也可以控制新徵服的地區,周武王在滅亡商朝後,據記載徵服有99國,臣服652國,之後直接分封的諸侯國有了71個。

周天子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絕大部分是周王朝同姓的姬姓諸侯國,只有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雖然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始武力徵伐吞併,互相廝殺,但早在幾百年前的周武王分封時也沒有料到會是這個樣子,並且以當時周王朝初期嚴峻的政治形勢,周武王也時不得已需要進行分封。而且71個諸侯國中就有53個是周人姬姓所建立的諸侯國。

除此71個諸侯國之外,還有宣布服從周天子號令的名義封國,這些封國是周王朝沒有滅國而接收封號的封國、方國,有330個左右,稱作名義封國。此時下來就有400左右封國,也是《呂氏春秋》說四百個封國的歷史來源,除此之外,還有周邊眾多的部落和聯盟等形式的「國家」,這些國家為了和平安定和圖個「正統」名譽,便也服從了周天子的號令,這些國家也需要定期去周王朝進行上貢。

這些國家是「泛諸侯國」,被稱作「服國」,大約有800個左右,此時加上400個封國,就有1200餘個泛諸侯國。而中原大地就這麼大,其中分布了1200個國家,每個國家下來的封地可想而知。周王朝作為「天下共主」,擁有的土地自然是這些諸侯國無法比擬的,周王朝處於中心區域,擁有的土地也是最為肥沃的土地,無論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周王朝所擁有的土地大。

周王朝雖然是為了政治需要之下進行的分封制,但留給自己的土地是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周王朝所擁有的實力也是可以碾壓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最開始的時候,周天子所有的土地是最多的,而其它封國擁有的土地並不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土地變得廣袤是各諸侯國通過自己武力吞併而來,幾乎不是周天子所分封的,即便是,也是周天子失去了號令天子諸侯的能力被迫進行分封。

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導致西周滅亡,周天子之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名義,但失去了實際控制能力,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平王將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周天子本意是不想賜予秦國的,但奈何周王朝的實力已經不允許周天子在高調了,只能低調做人,賜予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國,一來是自己無法控制這片土地,二來也可以讓秦國阻擋西戎侵犯周王朝。

周王朝最開始所分封的諸侯國的土地並沒有周王朝自己擁有的土地大。並且分封諸侯時也有相關條約約束諸侯國,諸侯必須要做到服從周天子的號令;諸侯需要拱衛周王室,土地、人口雖然被周天子分封,但諸侯需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周天子可以統帥諸侯進行作戰;諸侯也要向周王室定期交納貢賦;也要向周天子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諸侯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還是周天子的臣子。

周王朝為了鞏固政治,除了進行分封制外,還制定了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三大制度來穩固政權,制約諸侯,井田制將入地國有化,歸周天子所有,算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前身;同來規範貴族的身份地位,不同等級的貴族是不同的;宗法制度以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以嫡長子繼承制度為主,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禮樂制度算是等級制度,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

周王朝在初期不僅擁有最多的土地,也擁有了強大的實力,並且通過幾大制度來約束眾多的諸侯國,周天子此時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此時只要有諸侯國敢反叛,周天子都不用親自徵伐,只要一句話,號令諸侯共伐之,反叛之國便會消亡。但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禮樂制度的崩壞,諸侯之間開始互相攻伐兼併,周天子無法再號令諸侯,甚至還需要大諸侯國的庇護,最終分封制也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的郡縣制所取代。

大家認為分封制和郡縣制哪個更有優勢?下方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史記·周本紀》、《詩經》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周王室的最終掙扎,當最後一絲土地分封之後,周天子也是寄居
    其實在東周初期,也就是周平王東遷之時,周王朝的轄區還是較為廣闊的。雖然說無法和齊國、晉國等一等大國相比,但是也是屬於中等諸侯國的實力。例如當時的中等諸侯國之中鄭國、宋國便是較為強大的一批。而周王朝大致和鄭國等國家的實力相當,此時的疆域也是看得過去的。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中國通史|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視頻、文字)
    ,東到大海、北到遼寧,西到甘肅、南到江漢流域,都處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國家的各項禮儀制度已然定型,整個社會秩序穩定、國力強大,作為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周穆王四處徵討、巡遊,肆意炫耀著王朝的武功與實力,然而王朝的危機正是在這強盛繁華之下漸漸生成,其起源顯然與周穆王徵討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關聯。
  •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為什麼周王室沒有趁機重新崛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室一落千丈,「天下共主」變得徒有虛名。由於周王室衰落,天下群雄並起,各大諸侯國紛紛擴張自己的勢力,徵伐兼併戰爭頻繁,中國進入了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混戰中,很多諸侯國趁機崛起,而作為「共主」的周王室卻沒有在混亂中趁機重新崛起,越混越差,連打醬油的資格都沒有。
  • 周朝為何不自己佔領天下,而要搞分封制度,導致自己最後沒有土地
    周滅商的歷史亦可證諸侯對王室有拱衛藩屏的戰略作用。但是,夏商兩代不可能有意識地用分封諸侯的辦法使之為王室藩屏,而是由於王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與諸侯的關係,使它自然處於諸侯的拱衛藩屏之中,或者說,諸侯藩屏王室的作用,是某種客觀的形勢決定的。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可到了東周時期,控制權不在,周王室成為了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天下早就進入了混戰時代。「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西周時期,分封制又被叫做分邦建國,顧名思義就是得到分封的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除了王族,功臣還有先代的貴族們都會成為諸侯,擁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諸侯國。土地既然劃分了出去,那麼所有權自然不在完全屬於周王室,但控制權還在周王室的手中。諸侯國需要按時進貢給中央,其餘的資源和收益自然歸諸侯王所有。
  • 周王室的衰落,平王東遷與諸侯崛起,周王室往日的尊嚴不再
    而且由於平王東遷之後,封賞秦人,分封建國,並且許諾,秦人從犬戎手中奪回的土地,作為賞賜賜給秦國。這樣一來,周王朝的土地更加少了,畢竟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中,其土地本就封賞剩下的不多。尤其是鄭國因為與周王朝離著較近,鄭國國君甚至擔任了周王朝的上卿,實際掌握周王朝的軍政大權。當然對於這樣的狀況,周天子肯定是不樂意的,畢竟自己是諸侯的主人,這般下去,自己的威嚴何在。但是由於鄭國實力強大,周天子也無可奈何,雙方之間的矛盾也是不斷。
  • 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都會想盡辦法廣納天下賢才,招兵買馬,變法圖強讓國家越來越強大,並且他們的實力都要比周王室的要強很多,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僅有的一點地方還被夾在幾大諸侯國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讓諸侯們不滿,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諸侯國能夠招兵買馬發展壯大,那麼身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難道就不能壯大自己嗎
  • 掉落的王冠:他把周王室打倒在地,而他撿起王冠,打開了一個時代
    周鄭之間接連發生了鄭刈王麥(派人割了王室農田的麥子和稻穀)、鄭朝而王弗禮、鄭易王田(鄭把代管的王室的土地交換給了魯國)、鄭不朝周等事件。 周鄭矛盾不斷升級。周雖東遷,好歹還是宗主國,莊公不朝讓周桓王有些實在拉不下來臉。周桓王決定用武力來挽回王室的尊嚴。桓王十三年,周桓王親率王室和陳、蔡、虢、衛聯軍討伐鄭莊公。
  • 《大秦賦》中本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為何能從西陲小國,統一天下
    然而,取代周朝、統一春秋戰國的國家,恰巧就是不被世人看好的秦國,那麼,地處西北西陲的秦國,為何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終一統天下呢? 我們先從大秦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等方面進行分析,大秦地處西陲,人口稀少,但是,四面地形環境優渥,易守難攻,相比較紛爭不斷的中原,大秦長年國家安全穩定。
  •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有自己的直屬部隊嗎?
    說說周天子的實力: 西周初期,神話傳說是靠封神榜周朝戰勝了強大的商王,我們知道他也是趁著商王主力出徵東夷人時候,裡外結合偷襲的結果,可是說是古代的閃電戰
  • 東周列國時期,周王室在幹嘛?
    因為那一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被殺,周平王從大西北的鎬京遷都到中原核心的洛邑,自此宣告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同時也預示著各諸侯國開始尋求自己的主權,逐漸脫離周王室的羈絆。在此後的歷史上,好像大家對於春秋五霸及後來的戰國七雄更為熟悉,對他們之間你來我往,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謀略、戰役、合縱、連橫更為熟悉,而對於當時的周天子們在幹什麼不太熟悉,甚至都忽略了。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除了原本就實力強勁的幾個諸侯國在蠢蠢欲動,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躋身諸侯之列,成了終結春秋戰國時代的伏筆。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他們為什麼沒進行改革復興周統呢?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可是當韓趙魏以及田氏帶著禮物錢財來朝拜周天子之後,窘迫的周天子大喜,果斷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也認可了田氏取代齊國。這以下克上的先例一開,一下子禮樂徹底崩壞了。韓趙魏能分晉,天下諸侯就分不得周了?田氏能代齊,諸侯就代不了周嗎?
  • 分封制在秦朝就被郡縣製取代,為何後來項羽和劉邦都倒行逆施呢
    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黃帝於涿鹿之野擒殺強大的蚩尤後,「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為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 從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在炎黃時期就已經產生,只不過當時的各個諸侯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諸侯「只是後來的稱呼而已。分封制經過五帝三代的不斷發展,達到巔峰時期的時候是西周。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首先就是周天子的威嚴,這也是最重要的,天子本來享有無上的權威,是天下共主,然而作為堂堂周天子卻無力對付犬戎,還要求救於諸侯國,這實在是讓周天子威嚴掃地,為了把犬戎趕走不得不求助於秦人,許秦人以重利,讓秦人幫忙驅逐犬戎,周天子一旦威嚴有失,必然會遭到諸侯們的輕視,就像周夷王一樣,周夷王主動下階上朝,尊重大臣,卻被認為了禮樂崩壞的開始,所以周天子只有高高在上,才會為人們所尊敬,一旦有失禮數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成王在位時又趕上武庚之亂(紂王的兒子),偌大的國土,當時條件根本治理不了,周朝君主就創造性的發明了分封制,把大國劃分成若干小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親戚、親信功臣。初時,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土地是一定,經過幾十上百年的分封,土地分封完了,也不能給人家要回來,所以就陷入窘境。
  • 從「天下共主」到「權威盡失」,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那麼,西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東周王室的狀況又如何? 西周中期王權式微,周天子的地位日漸低下 周昭王親自掛帥南徵,結果在還師時遭到楚荊的強烈抵抗,恰逢天公不作美,以致全軍覆沒;到了周穆王之時,周王室雖然對外徵戰擴大了疆土,但其統治地位逐漸低落。
  • 春秋無義戰(1)龍戰於野:二王相爭,虢國與周王室間的淵源
    虢國與周王室的淵源虢國與周王室的淵源,實際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在伐紂成功以後,周武王將自己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封為虢國國君,當時有兩個虢國,其中虢仲所立的為東虢國、虢叔所立的為西虢國,不過局限於歷史過於久遠,因此虢國整體發展軌跡,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虢國在天下諸侯國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 周王室怎麼了?
    周王室經此一劫,失去了京畿之地關中,實際控制的區域大幅縮減。分封制的弊端顯現,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勢力崛起,不再聽從天子的號令,天子反而要依附強大的諸侯以自保。周平王因為想把政權一部分讓虢執掌,得罪了當時強國鄭國,不得不與鄭莊公互換人質,將兒子王子狐送到鄭國當人質,史稱「周鄭互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