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遇見,點上藍字一起加入蕭縣人家園
央視視頻
蕭城
在悠久的歷史中曾不斷遷移城址
今天關於蕭城變遷的傳說很多
那麼蕭城究竟遷移過幾次?
遷移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的我們
又和古蕭城有著怎樣的緣分呢?
今日我們一同揭秘
古蕭國城
據《大清一統志》《嘉慶·蕭縣誌》等有關史志記載、印證,古蕭國城(國都)設在黃楊城,又稱北城、北辰集,也就是今天蕭縣聖泉鄉的北城集。它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蕭國古城,其地理環境和規模均有史籍記述。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名著《水經注》敘其:「餘嘗經蕭邑, 城東、西及南三面側臨獲水(亦 稱汴水)。」
《後漢書·郡國志》述:蕭城「城周十四裡,南臨汴水,方九裡三十步,東南繞城有隍,西北無隍,唐時縣治此城。」
當時汴水的漕運十分壯觀,每年經此運送「江淮浙湖之粟,六百萬擔達京師」,因此「舳艫相銜」,晝夜不絕。
北
西
東
南
大量史料證明
北城集不僅是縣治所所在
南朝劉宋時還曾作過沛郡郡治
然世事滄桑
鬥轉星移
蕭縣縣城先後
有過三次大的變遷
蕭城一遷
宋神宗
第一遷,約在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之後,除因遭受水患之外,或因郡治和縣治共在同城的不便,古蕭縣治由北城集南移半裡築新城,該城「城周4裡」,城的北門即為原舊城的南門,規模比舊城縮小一半。
蕭城二遷
蕭縣縣治二遷發生在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城址就在三臺山以北,盛村以西(即現在岱湖的地方),此城規模雖不大,但尚堅固。
宋哲宗
據《徐州府志》記述:「蕭故附庸之國,城小不足居民,又別肆於河外,每水至,南裡之民皆徙避之,廬舍沒焉。率數歲一逢,民以為病。紹聖三年(1096年),縣令、朝奉郎張惇始自河西因故作新支,為大渠,合於東河以導滯而援溺,於是富者出錢,壯者出力,日劬旬勞,既月而成。」大渠既成,始築新城,城址就在三臺山以北,盛村以西(即現在岱湖的地方),此城規模雖不大,但尚堅固。
清·嘉慶《蕭縣誌》載:
蕭城二遷(宋紹聖時期)後的舊境圖
民國十九年(1930年)王公璵為蕭縣縣長,曾為消除岱湖水患疏浚岱河,當時曾在鳳山北麓三仙臺山腳下河底深處,挖出舊城女牆(城牆上壘砌的牆垛)的遺蹟,證實縣城沉沒地下的事實。
蕭城三遷
蕭城三遷發生在明萬曆五年(1577年),當年,黃河又在河南省武陟縣決口,奪汴入淮,衝潰縣城城牆,公廨民房,悉沉波底,整個南城湮沒於水下,大量泥沙淤積其上,造成地面逐漸抬高,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地下城」。蕭城水崩後,倖存者逃往三仙臺高阜上,風餐露宿,啼飢號寒,知縣伍維翰將災民安置在三仙臺南麓的邊集、賈巷等處,並上疏神宗皇帝,撥帑金萬兩,建新城於三仙臺之陽,即今縣治所在地,迄今已有441年歷史。
史。
歷代建設
《大清一統志》稱在三仙臺之陽所建的新城如環,城周4裡,設四門曰「朝陽、望歲、鄉明、拱極」,
清代詩人陳泰來形容新城「城堞二三裡,居民數十家」,「肩蔬成小市,拳石礙微行」。
清順治五年(1648年)
知縣祖永勳補築,改東門曰「龍城」,西門曰「杼秋」,南門曰「永堌」,北門曰「三臺」。
因連年水患,用碎石堆砌的城牆屢築屢傾。
清康熙四年(1665年)
知縣沈大觀改用大石砌牆,用石灰粘合牆縫,內修女牆(城牆上壘砌的牆跺),城始堅厚。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知縣徐太生於西南開小南門,名曰「大成門」,新鋪道路稱「青雲路」
為尊孔特設禮門
清嘉慶十年(1805年)
知縣王 領帑重新修葺後的新城,東門曰「龍昌」,西門曰「鳳彩」,南門曰「向離」,北門曰「鎖鑰」。
清·嘉慶《蕭縣誌》載:清嘉慶年間蕭縣縣城
後又幾經修補,開挖護城河,加固城垛牆,使縣城雖小而固,易守難攻,加上寬寬的城濠,符合古人「金城湯池」的設想。
後記
由文可見,蕭縣縣城變遷多因於黃河決口等水患。
歷史從來
多面
奔騰的黃河從北宋建炎二年決口來蕭,到清鹹豐五年(1855年)決口北徙,在這裡一呆就是727年,給蕭縣人民留下了46.5公裡的黃河故道。
黃河雖給蕭縣帶來苦難,但也磨練了人們與災害不屈不撓鬥爭的意志,滋養了蕭縣人民寬廣大氣的胸懷和剛毅而熱烈的稟賦。
我輩蕭縣人必將蕭城建設的更加美好!
蕭國繁華盛景看今朝!
看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