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越長大越孤單,習慣了孤獨。最近讀到一個理論,它從理論和實踐中幫我們印證了,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孤單。事實上是,並非只有我們如此,好多人都如此,我們的文化克己內省,尤其盛產孤獨而不孤單,西方文化細分外求,特別聚集孤單而不孤獨。
什麼都不是偶然,這背後有#文化的力量#對心理的塑造。就個人獲得感而言,我們是孤獨的,即便在家庭聚會現場,哪怕父母妻兒同在。我們不孤單,我們接收不到擺脫孤獨的理由。
反之,西方人是孤單的,他們的靈魂不孤獨,一旦發現孤單他們就會走出去尋找樂趣,哪怕遇到所有人的拒絕,他們的思考方向也是「為什麼人們支持福奇而不喜歡我」,他們的第一視角還在外求而非內斂。
這是一種實際表現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反應在性格上就是,東方孤獨並不孤單,西方孤單而不孤獨。主要體現在各自文化的力量是引導公民將精力用於向內內求,還是向外外求的性格塑造上。
#讀書我們是認真的# 還有一個就是微觀細節上的,具體體現在為什麼我們會具有這樣的性格隱患,是什麼塑造了這個後遺症。這就是需要藉助心理學來細分到人的三種意識,即,本我、自我、超我。而廣泛意義上的心理學認為是,我們個體對社會的不適應心理多數源於嬰兒期從本我向自我過度的不順暢,也即過於寵溺,以至於沒有很好的讓三歲左右的我們及早意識到除了我的需求,還有一個社會。所謂三歲看老描述的是一種現象統計,那麼,這個現象統計的科學依據,在本我與自我的轉化中或許能找到蛛絲馬跡。
何為本我。心理學認為本我就如同嬰幼兒的認知,世界都是圍繞他的需求展開的,他有需求,本能的發出索取信號即可以,他不能意識到爸爸媽媽是否還有錢為他買奶粉,他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沒在身邊,他的精力上升不到需要細分一點去關注如此嘈雜的環境下媽媽投食哺乳會不會難為情,他只是本能的反應到自己餓了。這就是本我,與環境的互動就是我有需求,我的需求呢?以滿足自己需求而本能反應,沒有社會意識。
什麼是自我。自我就是建立在社會意識基礎上的,明白自己的意識,清楚自己如何與社會互動來實現自己的需求,這時候,如果嬰兒期後期我們一味溺愛而限制了嬰兒社會意識的正常形成,那麼,過度強調自己需求,找不到與社會互動的恰當形式,就成為一種本我強自我弱的行為特點,這原本應該屬於人類嬰兒期後期的行為特點,被我們的文化成功帶入了青少年時期。
本我與自我的轉化關係是否順暢,會投影到個人的社會互動意識和心理獲得感上。大多數人而言,談不上有巨嬰那麼嚴重,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化意識增強,慢慢的心理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擰巴的情節,這就是一點不太完善的嬰兒期後遺症遇到了日益快節奏的社會化需求,快節奏的社會化需求放大並直射到了人性缺陷對獲得感的蒼白與無力。
放下是福。所以,唯一的自我保護辦法就是抽離,那麼,抽離的社會心理狀態就是孤獨。這個時候,作為個體,你的獲得感是安全的,心裡是平靜的。適度放慢節奏,更有利於回到適合自己心靈的舒適區。你不怕孤單,你是找不到應付孤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