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作家是一個最不需要顏值的身份,但是總還是有不少相貌出類拔萃的人。在才華光環的加持下,擁有一張美麗的面容實在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
今天我們挑選了一部分國外的「男神」與「女神」作家,讓大家在欣賞到他們偉大作品之餘,也能感受一下他們通過外表所發出的獨特魅力。
◆ 01 阿爾貝·加繆 ◆
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
——《西西弗斯的神話》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文學領軍人物,「荒誕哲學」的代表。他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不幸遭遇車禍英年早逝,年僅47歲。加繆高揚的人道主義精神使他被稱為「年輕一代的良心」,如今,半個多世紀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加繆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數突破千萬冊。
加繆年少時是阿爾及利亞競技大學隊的門將,可惜18歲那年因為肺病終結了足球生涯。加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通過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靈魂」。
◆ 02 弗蘭茲·卡夫卡 ◆
不要失望,甚至對你並不感到失望這一點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時候,新的力量來臨,給你以支柱,而這正表明你是活著的。
——《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奧地利德語小說家,猶太人。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迴響。
代表作有《城堡》《審判》《變形記》《飢餓藝術家》《鄉村醫生》等。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見仁見智,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電影《卡夫卡》中的形象
◆ 03 羅貝託·波拉尼奧 ◆
我們不會停止閱讀,即使每本書總有讀完的時候,如同我們不會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來臨。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羅貝託·波拉尼奧(西班牙文:Roberto Bolao),1953年4月28日—2003年7月15日),智利詩人和小說家。1973年,波拉尼奧自許為託派分子,受格瓦拉的摩託車日記影響,坐大巴車一路向南,返回智利鬧革命,扶助薩爾瓦多·阿連德危在旦夕的社會主義政府。未幾,皮諾切特將軍在智利發動政變,阿連德總統慘死,波拉尼奧被指恐怖分子,遭捕並下獄八天。獄警中有兩人恰為其同學,遂將其救出。
他1977開始文學創作,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一共寫了十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和三部詩集,代表作是《荒野偵探》和《2666》。2003年在巴塞隆納去世,過世後其作品陸續被發掘出版,獲得高度讚揚榮獲拉丁美洲最高文學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2009年美國書評人協會小說獎等。
◆ 04 赫爾曼·黑塞 ◆
人們越是深入而徹底地去探討一個命題,結果卻越是不可抗拒地陷入於反命題的誤區之中。
—— 《玻璃球遊戲》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 05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
我不在乎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我只想弄清楚如何在其中生活。也許當你明白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後,你就會懂得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太陽照常升起》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英文: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電影《午夜巴黎》中的海明威形象
◆ 06 三島由紀夫◆
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見蛇,就說噁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與蛇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們互相轉化,蛇面頰鮮紅,玫瑰鱗片閃閃。你們看見兔子說可愛,看見獅子說可怕。你們不知道,暴風雨之夜,它們是如何流血,如何相愛。
——《薩德侯爵夫人》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1970 年在完成《豐饒之海》後自盡。
◆ 07 奧斯卡·王爾德◆
心是用來碎的。
——奧斯卡·王爾德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世紀英國(準確來講是愛爾蘭,但是當時由英國統治)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著有《道林·格雷的畫像》《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等。
◆ 08 菲茨傑拉德◆
所以我們不停地往前劃,逆流而上,回到無窮無盡的過去。
——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20世紀美國作家、編劇。著有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短篇小說集《爵士樂時代的故事》《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等。
▲電影《午夜巴黎》中的菲茨傑拉德形象
◆ 09 維吉尼亞·伍爾夫◆
生活並非是一串對稱排放的馬車燈,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是一個伴隨我們意識始終、將我們包裹在內的半透明封套。
——《一間自己的房間》
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裡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電影《時時刻刻》中的伍爾夫形象
◆ 10 瑪格麗特·杜拉斯◆
你無時無刻不是我身邊的那個完整的你。無論你在做什麼,無論是離我遙遠還是在我近旁,你都是我的希望。
——《大西洋的男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法語:Marguerite Donnadieu,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著名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導。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曾獲龔古爾文學獎、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等獎項。她的作品別具一格,一度成為許多女作家模仿的對象。
◆ 11 弗朗索瓦茲·薩岡◆
——《你好,憂愁》
弗朗索瓦茲·薩岡(Francoise Sagan,1935-2004)是法國著名的才女作家。一九五四年,年僅十八歲的她寫出了小說《你好,憂愁》,一舉奪得當年法國的「批評家獎」。這本關於少年、愛情和孤獨的小說,在五年之內被翻譯成二十二種語言,在全球的銷量高達五百萬冊,還被改編成電影,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現象。薩岡漂亮出眾,個性鮮明,行為有些離經叛道,她喜歡寫作、賽馬、賭博、飈車、酗酒,甚至還吸毒,卻備受法國人鍾愛。與薩特和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不尋常的友誼,都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光環。
▲電影《薩岡》中的形象
◆ 12 莉迪亞·戴維斯◆
在所有這些灰塵下,地板真是非常乾淨的。
——《不能與不會》
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翻譯家。她的短篇小說以語言精悍、結構新穎、洞察人性在美國文學界獨樹一幟。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2013榮獲布克國際獎,長期致力於法國經典文學的譯介工作,現為紐約州立阿伯尼大學創意寫作教授。著有《故事的終結》《困擾種種》《不能與不會》等。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