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解讀尼爾·波茲曼對「童年問題」深層次的剖析

2020-12-22 萌娃兒baby

《童年的消逝》是著名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的作品,在這本書當中,他提出了「童年消逝說」的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被《華盛頓郵報》評委是一本「有才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

尼爾·波茲曼是一名大學教師,在去世之前一直在紐約大學進行任教,同時也是一名媒體文化的研究者,一直致力於工業社會當中的媒體文化研究,其代表作《娛樂致死》先後被翻譯為8種語言,銷售量超過了20萬本,在西方文化界具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很多人來言,童年是屬於孩子們的,在成年之後,童年也隨之而消逝,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少有人像尼爾·波茲曼這樣對「童年問題」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剖析。

一、「童年」其實是一個歷史概念

童年在出現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古希臘到西羅馬帝國時代的漫長萌芽期。

在古希臘文化當中對於兒童生命的意義,並沒有如今人們對於孩子的這般呵護備至,例如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對於傷害嬰兒的行為並沒有任何法律和道德上的約束。他們會將7歲的孩子送去訓練,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只是為了滿足徵戰的需求。他們並不認為兒童和成人同樣的重要,而只是將兒童認為是可利用的對象,滿足戰爭的需要。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普羅泰戈拉》當中講到,收拾不聽話的孩子要用恐嚇和棍棒,就像對付彎曲的樹枝一樣,把他們扳直。

與一些家長「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相似,只是出發點卻有所不同,古希臘人是將兒童訓練成為作戰中用的戰士,而如今的家長們大多都是為了能夠讓孩子成才,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心態。

古希臘人對「童年」的認識還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而到了西羅馬帝國時期「童年」得到了第2次的發展。

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將孩子與羞恥觀念連接起來,波茲曼認為「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人們不能把原本羞於提及的事情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的展現出來,孩子應該進行迴避,只有成年人才有的秘密。特別是在情感方面,這是童年概念演化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在歐洲中世紀,卻進入了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美國歷史學家哈夫洛克認為,人類歷史上出現識字文化可分為「社會識字文化」和「工匠識字文化」,前者是一種大多數人都能夠認識和利用的文字,能夠進行溝通和閱讀的活動。而後者只局限在一個特定的人群當中,識別這種文字在中世紀是特權的象徵,廣泛的普通民眾根本接觸不到,也無法進行有力的識別。

在文字的世界當中,做成人意味著有機會了解,用非自然符號整理和記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的世界裡,兒童必須變成成人,但是在沒有文字的世界裡,兒童和成人之間就沒有必要明確區分,因為不存在什麼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訓練就能被人理解。

1.人們識字能力的消失,是「沒有兒童時代」的主要原因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字搜到中世紀摧殘性的打擊後,取代他們的是極少數上層人群使用的識字系統。長期以往人們識字的能力開始倒退,大多數人開始變成文盲,回到了口頭傳播的初始階段。

2.教育的消失,也是「沒有兒童時代」的原因

中世紀並不是沒有學校,而是缺乏了一種可以通過初級教育讓孩子們能夠識字,繼續學習的學校。

那個時候的學校大多採用的是一種口口相傳的方式。沒有年紀和知識難以程度的區別,所有的孩子學習的內容都一樣,這樣一來童年也就更加難以區分了。

3.羞恥觀念的消失,也是「沒有兒童時代」的原因

兒童和成人除了生理上具有區別之外,還有一些生活的內容是不適合讓孩子進行接觸的,但是因為羞恥觀念的消失,別讓孩子接觸到了,他們原本不應該接觸的生活形式。

在中世紀的口語世界裡面,孩子幾乎能夠接觸到成人的所有行為方式,這些行為的方式也慢慢「消滅」了童年的概念。

三、文字印刷術的存在,推動了「童年」的出現

再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文字印刷術為社會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德國在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之後,大量用各種語言書寫了點擊開始進行印刷出版,書籍也讓知識成為社會各個階段的公共產品,也逐漸的開始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回歸到自己的心靈世界。

這時,印刷術的出現成為了搭建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一架無形橋梁。

兒童需要經過訓練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因為印刷術而變革成熟的符號體系當中——所謂成年人的認知和話語體系。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不再曝光在同一環境當中接觸到沒有過濾的同等信息。信息也開始由於人們的認知能力不同,而進行自動的篩選。

慢慢的,兒童到成人便需要一定的過渡階段。而學校也開始關注,對於兒童進行特殊的關注以及呵護,以及進行區別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羞恥感,這也更加促成了「童年」概念的形成,將成人和兒童進行徹底的區分。

四、電子產品時代,童年開始消逝

尼爾·波茲曼表示: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大概在16世紀產生,經過不斷的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他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

他認為童年只是一種被人類發明出來的概念,但是並不會長久的存在,所以出現消逝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況。而專門研究兒童遊戲的英國史學家艾奧納·奧佩發現,兩千多年前在伯裡克利統治時期的雅典已經存在了捉迷藏的遊戲,但是現在卻很少有孩子參與了。

電報的出現催生了「大眾人」的誕生,而之後的電視時代,又使得信息的獲取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圖像革命。

雷金納德·戴姆拉爾曾經佔卜的預言表示:圖畫和圖像可被看作是「認識上的一個倒退」。電視的產生使得人們辛苦搭建的文字印刷體系堡壘轟然倒塌,人們以往苦苦編織並為之稱道的華麗衣裳也被無情剝落。

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得信息的保留性出現了「裂縫」,將原本成年人保守的「秘密」傾瀉而出。

於是成年人和兒童又一次曝光在同一個環境當中,接受同等力度的信息轟炸,換一句話說,是陷入了更加深層度的麻醉。

從「文字說明時代」到「敘事時代」再到「娛樂時代」的發展看似是歷史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一定程度上卻是媒介悄無聲息的演變。

而童年概念的誕生、發展以及消亡可以看作是媒介的變遷歷史。

而現在的孩子沉溺於網絡世界,沉溺於電子世界當中,也讓孩子們更加缺少了童年的樂趣。當然完全讓孩子隔離在網絡世界之外是不現實的,但是一定程度上減少花費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卻是可以實行的,家長們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童年」時間,讓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大批孩子正面臨著童年的消逝
    路sir曾讀過《童年的消逝》這本書,裡面的觀點顛覆了我們對「童年」的認知與定義。媒介大師尼爾·波茲曼從另一個角度,惋惜了「純真」的逝去。那麼,在尼爾·波茲曼眼中,童年到底是什麼?他是怎樣找到童年的這個定義的呢?
  • 「90後開始失去了」:一個群體童年的消逝
    90後的童年,正在消逝。著名媒介批評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其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為我們勾勒出了「童年」。他認為童年是伴隨著媒介使用的變遷而被逐步建構又消解的一個概念:童年,誕生於印刷媒介時代,媒介為成年人和不識字的兒童之間建構的文化鴻溝;消逝於電視媒介時代中,成年人與兒童對於各種各樣信息的無差別的接觸。
  • 童年的消逝:網紅經濟大幕下,闖入楚門世界的孩子們
    過早的催熟,加劇了童年的消逝網紅產業鏈之所以能夠如火如荼地發展,關鍵在於其生產的商品能夠滿足某種市場需求。只要人們願意付出時間和注意力觀看童星們的表演,生產的目的便已經實現了。但是,刻薄點講,觀看和凝視的背後,是每一個自我針對他者的投射,是成人世界對兒童世界的入侵。
  • 這四部動漫是很多人的童年,魔神壇鬥士經典,魔方大廈是童年陰影
    但是我們當中很多人都長大了,童年的很多回憶也就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了這四部動漫是很多人的童年,但是你可能已經忘記它們了。這應該是童年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回憶了,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忘記了,《魔神壇鬥士》真是經典。
  • 童年的《童年》和非童年的《童年》
    作者:艾粒會唱《童年》的人也未必知道《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比如我。會唱《童年》好多年之後,我上了大學。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那個能寫出《光陰的故事》那樣走心的詞曲人羅大佑是《童年》的詞曲作者。
  • 不要讓過分解讀,毀了童年的《龍貓》
    >2、成年人的眼中是各種黑暗謊言快樂對於有的人是彩虹,而對於有些人只是白雲《龍貓》這部動畫片隨著劇情的發展,兩個女孩子在小小的鄉村經歷了很多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所以當四歲的妹妹把鞋子掉進河裡的時候、兩個人坐在樹上看媽媽的時候,腦洞大的網友就已經展開了過分解讀
  • 黑貓警長導演去世,惡意解讀真的毀童年
    這部動畫是許多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不過,按照以前老動畫片的慣性。有童年回憶就一定伴有童年陰影,《黑貓警長》也不例外。上一輩的動畫人,他們是固執的藝術家,畫面和故事尺度總是犀利的。而觀眾也沒有那麼玻璃心。所以,動畫片對於血腥暴力的場景,幾乎沒有規避。其中有幾處的劇情,甚至有了Cult獵奇的風格。
  • 趙麗宏:讓我們一起回到童年
    我也參加過很多次形式不同的讀書會,在圖書館,在學校,在社區,和讀者交流對這本書的看法。不少學校的語文老師在閱讀課上和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孩子們對《童年河》的認識和解讀,讓我驚喜,也讓我感動。最令我難忘的,是孩子們閱讀《童年河》後送給我的禮物,那是一本本孩子們親手製作的精美畫冊,畫冊中,小讀者們用彩色的繪畫、詩歌和評論,描繪出讀這本書的感想和體會。
  • 《權力的遊戲》解讀奈德修改勞勃遺言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以後小便會跟大家分享追每集時get到的點,今天我們聊聊《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第七集中,奈德修改勞勃臨終遺言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勞勃因醉打獵時被野豬拱倒,臨終前將其他人支走,把奈德叫到身邊,準備立遺囑了。小編認為奈德修改遺囑的更深層次的含義有兩層意思:1.眾人不知喬佛裡非親生之事。奈德知道喬佛裡不是勞勃的親生嫡長子時勞勃受傷剛回到王宮,傷勢重,面對奄奄一息的國王,此時奈德已不能再說瑟曦的事情了。2.緩兵之計。
  • 《龍貓》,純真的童年故事
    每個人的童年不盡相同,但不論你的童年是在夏日綠油油的稻田裡,還是在秋日金燦燦的麥地裡,電影裡一定會有一個畫面,一句對白,一段音樂,倏的一聲,讓你坐上豆豆龍旋轉的陀螺,飛過樹冠,飛過山巒,飛回兒時的那片天地。筆觸細膩,畫風乾淨,這樣的畫面似乎在現實世界裡找不到。只有在我們的心裡,才能找到如此讓人溫暖的想哭泣的地方。流淚不是因為再也回不去,而是因為幸福,為生命中有過這樣美好的色彩而幸福。
  • 幾歲算童年的開始?
    幾歲才算童年的開端?這個問題是在我決定不務正業,寫出關於我童年的記憶時出現的,當然,要按照實際計算,這也算是個問題?到底幾歲算童年的呢?答:你覺得合適,幾歲都可以。好,我覺得合適,25歲算是我童年的開端,可以嗎?是的,可以。
  • 記憶中的90後童年遊戲玩具
    00後已經屬於數字移民的這一代了,從小開始的生活中就充斥電子產品,我們90後童年的遊戲和玩具已經在他們的世界中消逝而且淡忘了。90後的童年還是比較簡單,單純的。在我們童年的遊戲中,滿滿的笑聲、打鬧聲,現在想起來依然是那麼的美好的回憶。下面盤點一下90後童年的遊戲和玩具。
  • 童年經典動畫《神龍鬥士》共有三部!哪一部才是你真正的童年?
    日本動畫對於很多人都是不可缺少的童年回憶,特別是自己曾經痴迷過的某一部動畫更是這樣,而《神龍鬥士》這部日本動畫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都曾出現過,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90後而其中也有極少的80後,當然這些人當中也包括陽光菌自己。
  • 家長和學校要呵護孩子的童年時光
    個案中的兒童得到了社會的關愛,但反思不應就此止步,而應該從個案出發觸及深層問題。無論是線上討論還是線下行動,都應該努力為所有的兒童編織一張保護網。保護兒童免受利益驅動引發的傷害,就應樹立「兒童不是搖錢樹」的共識。
  • 動畫片在孩子童年時候的影響力不小,《貓和老鼠》暴力嗎?
    這就是動畫片在孩子童年時候的重要性,簡直會比現在很多人迷戀的王者榮耀、吃雞等網路遊戲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做父母的想像自己過往童年時候的情景,也就不難理解現在的孩子的行為了。可能,還會有的父母會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就動畫片《貓和老鼠》來說,這部動畫片暴力嗎?
  • 《半生緣》:父權文化視角下,顧家姐妹悲劇命運的深層次解讀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這本書了,我也曾多次對曼璐和曼楨的性格進行了深度剖析,但這次,我對顧家兩姐妹的悲劇命運有了新的理解。我認為,顧家姐妹的悲劇,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同時代女性的悲劇。從宏觀角度來看,她們皆是父權文化的受害者。
  • 成都智趣樂品味童年玩具打造難忘童年
    品味童年玩具,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在選材上突出環保、安全的特色,致力於為孩子們打造安全、健康、快樂的童年。同時結合孩了們喜歡的卡通人物形象,融於設計之中,從而使得品味童年童車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更適合孩子的成長需求。在品味童年,孩子需要的這些玩具可以一站購齊,不僅孩子們喜歡,家長們更是對品味童年品牌讚不絕口。
  • 阿嬌閃婚閃離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可惜,這些她想要苦苦留住的感情,最終都消逝了。但千瘡百孔之後,阿嬌依然渴望愛情,準確地說,是渴望婚姻,她不止一次地在鏡頭前流露恨嫁的想法。甚至在微博上很不得體地喊話:老實人在哪裡?我年齡不小啦。童年的顛沛流離,讓阿嬌充滿強烈的不安全感,她渴望被愛的感覺,嚮往家庭的溫暖,於是在這樣的追逐中,慢慢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她說的一句話,讓人特別心疼:「想改變家庭,想從頭再成長過,我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我希望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 犬夜叉:神樂cos,紅白相間和服神級還原,這波童年回憶不可錯過
    犬夜叉:神樂cos,紅白相間和服神級還原,這波童年回憶不可錯過犬夜叉:神樂和服神級cos,這次的童年女神,錯過就是遺憾cn:宗文童年的日漫還是有很多很多回憶的,但是要真的數數我們童年的時候看過的日漫,最早的而又頗具魅力的動漫應該就是數到犬夜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