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又稱"911'、"9·11恐怖襲擊事件") ,是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一起系列恐怖襲擊事件。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先後受到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的撞擊,共造成2996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劫持三架民航客機分別撞向了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世界貿易中心二號樓以及美國華盛頓國防部五角大樓;遭到攻擊後,世貿中心雙子塔相繼倒塌,五角大樓局部結構也遭受破壞並坍塌。
當天,襲擊事件令曼哈頓島的上空布滿塵煙,近三千人遇難......
以上是911事件全程高清回顧,選用原聲視頻,雖然沒有字幕,但足夠震撼,許多室內鏡頭首次公布。讓我們一起祈望世界和平。
「911」事件是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最為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遇難者總數高達2996人(含19名恐怖分子)。對於此次事件的財產損失各方統計不一,聯合國發表報告稱此次恐怖襲擊對美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生產總值的2% 。此次事件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甚至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對美國民眾造成的心理影響極為深遠,美國民眾對經濟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嚴重削弱。
「911」事件發生後,全美各地的軍隊均進入最高戒備狀態 。雖然塔利班發表聲明稱恐怖事件與賓·拉登無關,但美國政府仍然認定賓·拉登是恐怖襲擊事件頭號嫌犯。作為對這次襲擊的回應,美國發動了「反恐戰爭」,入侵阿富汗以消滅藏匿蓋達組織恐怖分子的塔利班,並通過了美國愛國者法案。2001年10月7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宣布開始對阿富汗發動軍事進攻 。
來源:騰訊新聞
在美國思想界的諸種論點之中,"文明衝突"論成為解讀"9·11"事件根源的主要論點之一。世界上的許多媒體指出恐怖主義的重要根源是美國的中東政策。以巴長期的軍事衝突和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的殺戮及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製造"出具有必死決心的狂熱激進分子。英國廣播公司BBC、法國《世界報》都指出"問題癥結在於美國的中東政策。"英國《衛報》以《最好的防禦是公道》為題,指出美國人必須"公道","才能真正制止奧薩馬在阿拉伯和穆斯林社會中得到的廣泛支持。"
美國人去較遠的地方,習慣於坐飛機,美國機場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很小的地方都有機場。911事件發生時,美國領空至少有數千架飛機在飛行。
有觀點認為襲擊是一場政治陰謀。當中的主要疑點包括飛機撞毀一摩天大廈的可能性,五角大樓的缺口直徑與飛機直徑不符,聯合航空93號班機的碎片以及劫機者的生死等疑點。陰謀論者認為該襲擊目的是布希政府自導自演為維護美國的國際地位,達到霸權和平目的,以便控制世界。
2002年9月11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9·11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和失蹤者的統計數字,總數為3025人 。最終的統計數字2996人得以減少是由於統計人員證實並刪去了一些重複的名字。
這份報告揭示的最大謎底是在劫機嫌疑犯薩卡利亞斯·穆薩維被美國當局逮捕後,「基地」組織有可能會擔心陰謀敗露,而放棄發動「9·11」恐怖襲擊。但是由於消息傳遞緩慢,導致「基地」高層無法獲悉這一不利消息,最終仍然按計劃行事。
被美國當局逮捕的「9·11」襲擊協調者拉姆齊·本·謝巴赫在調查中說,穆薩維在2001年8月16日被美國當局逮捕後,無論是賓·拉登還是「9·11」襲擊策劃者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都不知道這一消息,否則他們很可能取消行動計劃。
謝巴赫招供說,哈立德並不喜歡穆薩維,最初只是將他列入「候補劫機者」的名單,但是賓·拉登卻執意讓他參加「9·11」行動,所以哈立德和穆薩維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直到「9·11」發生後,哈立德才知道穆薩維被捕的消息,不由得嚇出一身冷汗。
哈立德告訴謝巴赫,如果他當時知道了穆薩維被捕的消息,很可能出於安全考慮取消行動。哈立德還慶幸地表示,幸虧沒有讓穆薩維和其他劫機犯進行聯繫,否則很可能打草驚蛇,使行動被美國警方察覺。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傳媒廣泛報導的一則消息說,在遭到劫持的聯合航空公司93號航班上,乘客們衝進駕駛艙和恐怖分子展開搏鬥,導致飛機最終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曠野,沒有使飛機襲擊白宮的計劃得逞。
但是,「9·11」調查報告披露的真相卻並非如此。報告說,當時飛機上的乘客的確試圖進入駕駛艙,但並未成功。劫機者按照原計劃讓飛機墜毀在賓州。
調查人員根據飛機上的對話錄音得出的結論認為,勇敢的乘客們曾猛力撞擊駕駛艙的艙門,試圖進入機艙重新控制飛機。駕駛飛機的劫機者齊亞德·賈拉將飛機左右晃動,但許多乘客仍然繼續撞門。
報告說,在9月11日上午10時左右,賈拉問他的同夥:「我們該結束了嗎?」
另一名劫機者答道:「不,現在還不。等他們都來了,讓我們結束這一切。」這時錄音中可以清楚地聽見乘客砸門的聲音。
又過了不到一分鐘,賈拉再次詢問:「這次該結束了嗎?」這次的回答是:「是的,撞下去。」然後錄音中就出現猛烈的撞擊聲和玻璃碎裂的聲音。
美國媒體和遇難者家屬最初認為玻璃碎裂的聲音意味著乘客已經撞破艙門,但是調查報告的結論是,那只是飛機墜毀後發出的聲音。
報告不無遺憾地說,當時乘客們也許「只需幾秒鐘」就能闖進駕駛艙制服歹徒,但是就差那麼「一點點」,最終沒能改寫悲劇。 這份調查披露的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內幕消息是,賓·拉登曾經向葉門官員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放走了一名「基地」組織重要頭目。
1999年年初,「基地」組織重要頭目陶菲克·本·阿塔什在葉門被捕,因為他當時駕駛的汽車屬於一名被葉門政府通緝的宗教武裝人員。阿塔什是賓·拉登的心腹,曾先後參與策劃對葉門亞丁灣美軍「科爾」號的爆炸襲擊和「9·11」恐怖襲擊。
1999年夏天,當時已經遭到通緝的賓·拉登親自出面和葉門政府官員進行接觸。值得一提的是,本·阿塔什的父親和賓·拉登是莫逆之交,當時在國外逃亡,他獲悉兒子被捕的消息後,也四處活動。
報告說,賓·拉登向葉門官員威脅說,如果和他為敵,不釋放本·阿塔什,那麼葉門政府將面臨報復行動。在賓·拉登施加的壓力之下,本·阿塔什最終獲釋。不過他於2003年4月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落網,目前被美國關押在秘密地點。本·阿塔什招供說,當時賓·拉登非常擔心他會洩露有關襲擊「科爾」號的有關情況,所以要想方設法將他救出來。
調查報告強調說,一名通緝犯居然能和政府討價還價,從這件事不難看出,賓·拉登在阿拉伯世界擁有呼風喚雨的巨大影響力。 調查報告強調,美國政府和情報機構在行動中先後出現9次失誤: (1)未能及時將兩名劫機犯哈立德·米扎爾和納瓦夫·哈茲米列入黑名單。
(2)未能共享信息,否則就能知道2000年美國軍艦「科爾」號在葉門遭襲事件中的部分嫌疑犯與米扎爾有聯繫。
(3)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找到米扎爾和哈茲米。
(4)未能將2001年8月被捕的薩卡利亞斯·穆薩維與即將發生的恐怖襲擊聯繫到一起。
(5)未能發現部分劫機者申請籤證時提供的信息有假。
(6)未能認出部分劫機者的護照系偽造。
(7)未能及時把黑名單上一些人列入禁止上飛機的人員名單。
(8)未能搜查一些被機場電腦安檢系統認出的可疑乘客。
(9)未能加固飛機駕駛艙門或採取其他防範措施,使劫機犯有機可乘。上午8時19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一位服務員打電話告訴美國航空,說「駕駛艙沒有回應,商務艙有乘客被刺死,我們可能被劫機。」這位空姐名叫鄧月薇,美籍華裔,是首位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客機被劫機消息的人。 在經過長達20個月的調查後,這份報告最終對「9·11」和相關事件得出6項結論,為這場曠日持久的調查畫上沉重的句號。
結論之一:兩屆美國政府都沒有對「基地」組織的威脅予以足夠重視。
結論之二:恐怖分子的行動中存在諸多失誤,但是美國國防部和中情局的失誤更大。
結論之三:從理論上說,美國情報部門有機會阻止「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但並不能肯定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採取類似措施,襲擊一定能夠避免。
結論之四:美國政府在處理「9·11」危機時也存在著失誤。
結論之五:美國仍不安全。
結論之六:薩達姆並非「基地」同謀。 這份調查報告的另一個重點是為美國政府開出「藥方」,避免美國再次遭受如此大規模的恐怖襲擊。調查報告主要提出了8項建議:
(1)美國政府應該重視並找出現存或有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庇護所,找到具體國家或相對應的地區戰略,加強和那些能夠幫助美國的國家之間的關係。
(2)美國和國際社會應當長期加強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援助。
(3)美國應當正視沙特的問題,和沙特之間建立超越石油利益的關係,確保兩國公民的安全。
(4)建立全國反恐中心,統一負責反恐行動中的戰略情報和行動計劃工作,消除情報工作在國內和國外的界限。
(5)建立新的全國情報部門主管,負責美國全國的情報事務。
(6)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共享系統,解決傳統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障礙。
(7)強化國會對情報部門的監督作用,及時發現並解決情報和國土安全中出現的問題。
(8)加強聯邦調查局和本土安全機構的作用。
對於全世界的人民而言,反恐怖活動將是人類社會一項長期、艱苦和複雜的鬥爭。這次事件沉重地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世界裡, 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恐怖主義」,它是現代的魔鬼撒旦, 它那陰冷的利爪, 隨時會奪取我們身邊親人的寶貴生命。恐怖分子可能隨時隨地用各種辦法製造事端,打擊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場,瓦解人們的信心。國際投機基金也會興風作浪,利浪,利用恐怖活動提供的機會進行投機活動,通過製造恐怖事件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風險。
正常來說,恐怖分子劫機後,利用飛機上的乘客要挾,同政府進行一個激烈的談判,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釋放同夥、給予贖金等等,基本都是同樣的模式。人類歷史上歷史上,從來沒有不進行談判,直接用飛機進行自殺性攻擊的先例,所以,防不勝防。
2004年10月,拉登通過錄像承認正是他本人下令發起的襲擊行動:「蓋達組織最初並沒有襲擊美國的念頭,但由於美國偏袒以色列的做法,促使該組織產生襲擊美國的念頭。」他同時還說,「美國人民的安全既不掌握在民主黨候選人克裡手中,也不掌握在現任總統布希手中,而是掌握在美國人民自己的手中。」而「美國要想避免遭受新的襲擊,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損害穆斯林的安全和利益。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和國際社會的合作,嚴厲打擊恐怖活動;另一方面,應研究增加對國際戰略商品的儲備特別是石油儲備的問題,儘量減少恐怖活動引發的金融動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打擊「恐怖主義「,保護公民生命安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起碼在這點上各國的利益是一致的。
直至2011年5月2日,美軍海豹特種部隊第六分隊,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擊斃了拉登。整整追蹤了十年,美帝用行動向世人證明了「犯我美利堅者,雖遠必殊!」的諾言。如果你覺得本文有趣或有所收穫,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點擊右下角在看或轉發朋友圈,分享給更多朋友,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您的關注和傳播!
溫馨提示:我們希望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與您共同維護網際網路的良好生態, 版權歸原創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鳴謝!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諸子春秋2019」,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