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的組裝機制

2021-01-08 科學網

研究揭示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的組裝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8 15:20:16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artin Beck和Bernhard Hampoelz研究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蛋白凝聚組裝成核孔。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細胞》上。

研究顯示在果蠅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蛋白相互作用並凝結形成核孔複合體(NPC)的不同前體顆粒。 Nup358是凝結到NPC組裝平臺中的關鍵參與者,而其mRNA則以翻譯依賴的方式定位在其表面上。在微管依賴運輸過程中,小GTPase Ran和核運輸受體相協調,調控卵母細胞中的NPC生物發生。該研究描述了一種非經典的NPC組裝機制,該機制依賴於核孔蛋白凝結,並在細胞周期停滯的條件下遠離細胞核發生。

據悉,目前研究認為指導核孔複合體(NPC)組裝到核膜的分子事件是發生在有絲分裂或細胞分裂間期的兩種途徑。在配子和胚胎細胞中,NPCs也出現在堆疊的胞質膜片內,稱為環狀片層(AL),可作為NPC的早期儲存庫。 然而NPC在細胞質膜上的生物發生機制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Nuclear Pores Assemble from Nucleoporin Condensates During Oogenesis

Author: Bernhard Hampoelz, Andre Schwarz, Paolo Ronchi, Helena Bragulat-Teixidor, Christian Tischer, Imre Gaspar, Anne Ephrussi, Yannick Schwab, Martin Beck

Issue&Volume: 2019/10/17

Abstract: 

The molecular events that direct 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assembly toward nuclear envelopes have been conceptualized in two pathways that occur during mitosis or interphase, respectively. In gametes and embryonic cells, NPCs also occur within stacked cytoplasmic membrane sheets, termed annulate lamellae (AL), which serve as NPC storage for early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of NPC biogenesis at cytoplasmic membranes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during Drosophila oogenesis, Nucleoporins condense into different precursor granules that interact and progress into NPCs. Nup358 is a key player that condenses into NPC assembly platforms while its mRNA localizes to their surface in a translation-dependent manner. In concert, Microtubule-dependent transport, the small GTPase Ran and nuclear transport receptors regulate NPC biogenesis in oocytes. We delineate a non-canonical NPC assembly mechanism that relies on Nucleoporin condensates and occurs away from the nucleus under conditions of cell cycle arrest.

DOI: 10.1016/j.cell.2019.09.02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073-6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代謝標記揭示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動力學
    代謝標記揭示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44:2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Evgeny Onischenko、Karsten Weis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代謝標記揭示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動力學
  • 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機制
    polypeptide exit tunnel」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在細胞核中的多個高分辨的前體結構,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核糖體的組裝與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人類細胞中參與核糖體組裝過程的蛋白發生突變會導致組織特異性缺陷的人類疾病,統稱為核糖體病變(ribosomopathy)。
  • 【科技前沿】施一公團隊解析核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胞質環結構及...
    施一公教授在國內帶領的研究團隊經過數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基本完成spliceosome拼圖()。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施老師團隊近日兩篇在預印本上發布的高解析度核孔複合物結構再一次震撼了結構生物學領域,可能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太多人關注這個重要的超大複合物(哺乳動物細胞的核孔複合物相對分子質量高達1億道爾頓)。
  • Dev Cell|閆冬團隊揭示參與間隙連接形成的分子機制
    間隙連接在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心肌細胞的同步工作和神經系統中電信號的傳播。此外,很多疾病中也會出現間隙連接的異常,例如心臟衰竭,中風和癌症。自上個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人們一直從不同角度對間隙連接進行研究。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不孕不育獲突破:為體外形成卵子提供基礎
    中國青年報1月3日消息,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林教授團隊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重編程為具有生殖系轉移能力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而分化為卵子,並通過正常受精獲得了健康小鼠。該突破屬世界首次,為保持生育能力、調節機體內分泌等研究開闢了新思路。
  • 研究揭示高效從頭基因組組裝工具WENGAN
    研究揭示高效從頭基因組組裝工具WENGAN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18:36 法國裡昂大學Marie-France Sagot、Alex Di Genova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9:16 美國哈佛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ernardo L.
  • 研究揭示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
    的文章,揭示了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及其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重複基因的分化可以發生在調控區或者編碼區。發生在編碼區的、能夠導致功能分化的突變大體上分為兩類,即非同義替換和內含子-外顯子結構變化,前者導致同源位點上的胺基酸替換,後者則引起胺基酸的插入和缺失。作為點突變的一種方式,非同義替換的機制、速度和後果都已比較清楚。但是,相對而言,人們對內含子-外顯子結構分化的研究尚不深入。
  • Nature:揭示細胞如何組裝它們的骨架
    2020年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微管是細胞內的絲狀結構,許多重要的過程中都需要微管,包括細胞分裂和細胞內運輸。一個由海德堡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螺旋形的模塊化微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控制它們的形成。研究人員用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觀察到了這些現象。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該研究報導了LARP7蛋白通過促進U6 snRNA與具有RNA甲基化催化活性的box C/D snoRNP相互作用,介導了U6的2′-O-甲基化修飾,並進一步證明此過程為小鼠生精細胞中mRNA剪接保真性及精子發生必需。
  • 南開大學研究不孕不育獲新突破 為體外形成卵子提供基礎
    該突破屬世界首次,為保持生育能力、調節機體內分泌等研究開闢了新思路。卵子是孕育生命的關鍵,卵巢衰老最主要的表徵即為卵子的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如果能夠從體外獲得足夠量的卵子補充到體內的卵巢中,將會對恢復生殖能力並在臨床上治療生殖衰老等疾病具有重要價值。劉林教授團隊利用完全化學小分子的重編程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南美洲羊駝、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和基因漸滲現象。通過對漸滲發生時間及近期有效種群大小波動進行推斷,揭示發生於16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殖民南美洲事件對當地傳統畜牧業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研究人員採集了安第斯山脈4個相關物種28個個體的血液樣品,通過對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和系統發生樹構建,發現羊駝起源於駱馬,而美洲駝則馴化自原駝。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mRNA剪接是基因轉錄以及蛋白質翻譯過程的關鍵一環,其中mRNA前體(pre-mRNA)的剪接是通過剪接體(spliceosome)實現的。剪接體是一種十分活躍的核糖核蛋白 「機器」 ,在每個剪接循環中,剪接體都要經歷四個連續的階段:組裝、活化、催化和拆卸。
  • Brain:研究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機制
    兩種最常見的形式是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FTLD),它們發病原因是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停止功能,從而觸發記憶喪失和其他行為或性格發生變化。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如果沒有治癒方法,這一數字每年可能會增加一千萬例。然而,預測這些疾病的發作具有很大的挑戰,因為神經變性可以在人們出現任何外在症狀之前數年就開始。
  • 研究揭示調控纖維化和發育中EMT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調控纖維化和發育中EMT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33:34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所Joan Massagué研究團隊發現,TGF-β通過RAS效應蛋白RREB1協調纖維化和發育中的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1:51:10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Trevor A.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實驗室前期基於微生物群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microbiota profiling, QMP)發現,根際土中細菌的數目是根外土的近10倍,且主要菌門在根際土中的絕對豐度都被顯著擴增,基於此,研究提出「擴增-篩選」的根際微生物組的組裝新模型(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6月22日,該聯合團隊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嵴幹細胞,其發育過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調控通路,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同樣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  回到開頭,這頭牛其實並不在吃草,被飼養員「捧在手心裡」的它早已吃飽喝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