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寫在前面:
許多人寧願在社會底層掙扎,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勤奮工作,吃努力的苦。
人的適應性非常強,在底層掙扎久了,痛苦的體驗逐漸減弱,儘管需要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但習慣了,也就不會特別難受。
而努力的痛苦卻是顯而易見的。努力需要你積極進取和思考,需要你不斷習得新的知識技能,不斷突破認知的邊界,走出舒適區。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會遇到挫折與挑戰,於是很多人暗示自己沒有資源和能力改變現狀,繼續過頹廢的人生。
頹廢雖然痛苦,但可以通過各種娛樂自我麻痺,而努力帶來的生活進化卻需要長久的付出與積累才能享受它的成果和力量。
一個是即時兌現的歡樂,一個是延遲滿足的獎賞,大多數在底層掙扎的人們選擇了前者。
01
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努力的苦
老家一個發小,託我幫她的弟弟國瑋找個工作。
她跟我說,小縣城機會太少,國瑋想來省城闖一闖!
前些年,我讀了幾個「總裁班」,倒是認識一些老闆,只是國瑋技校畢業,學歷不高,給他找工作頗費一番周折,最後有個同學答應讓國瑋去他的公司做倉庫管理員。
沒過兩個月,國瑋主動請辭。
他跟我說:「姐,他們所有的數據都用電腦錄入,還上了一款手機軟體,打卡、審批都用那個軟體,我學不會!」
我問他:「你辭職是老闆的意思還是你自己的意思?」
他說:「是我自己的意思,我實在是學不來。」
我說:「你王者榮耀不是玩兒得挺溜嗎?抖音不是刷得挺嗨嗎?幾款辦公軟體,一個手機APP有什麼學不會的?你是學不會呀還是不想學呀?」
他瞅瞅我,低下了頭。
我打電話給總裁班的那個同學,了解一下國瑋的工作情況。
同學嘆了口氣:「看起來挺俊朗聰明的小夥子,就是不上進。原打算讓他在倉庫鍛鍊一段時間,要是表現好,調到銷售部來好好栽培,畢竟是老同學推薦來的……」
同學的公司雖然不是什麼大公司,但對於國瑋來說,仍然是個難得的機會,可惜,他不願意學習,主動放棄了。
我很感恩同學對國瑋的善念,只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
辭職後的日子,國瑋開始在省城晃蕩起來。他蹬著三輪車給批發市場送過蔬菜,嫌辛苦,沒多久就放棄了;在飯店做過一段時間烤串兒師傅,嫌夏日裡油煙火烤,也放棄了……
國瑋就這樣換了很多份兒工作,腦力活兒,他嫌總是得不停地學習,體力活兒,他嫌太苦太累。
實在折騰不下去了,他終於決定打道回府,回到縣城。
臨走前,他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辭行。
電話裡,他說他恨自己沒本事,恨家裡沒關係,來省城混了一年也沒有賺到錢,三十來歲的大老爺們連養活自己都費勁,家裡卻什麼忙都幫不上,他說他都絕望了。
我問他:「三十來歲的大老爺們,你憑啥理直氣壯指著家裡幫你?你有手有腳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養活自己怎麼就費勁了?你去送外賣一個月賺個三千四千的,吃飯總沒問題吧?去飯店做服務員、洗碗工,哪一樣不能讓自己活下來?怎麼就絕望了呢?」
別總是給自己的頹廢找藉口,你不想努力,不想吃苦,不想學習,卻想毫不費力地過一個功德圓滿的人生,你讓那些拼盡全力生活的人情何以堪?
這些年,我遇到了太多像國瑋一樣懈怠的年輕人。他們抱怨命運的不公,生活的絕望,他們寧可承受被生活打壓的痛苦,也不願意踏上那條刻苦努力充滿希望的奮鬥之路。
生活的絕望,不是真的沒得選擇,而是你不願意用努力和吃苦來兌現光明的未來。
02
肯吃苦,生活就充滿希望
我的一個老鄉天磊,父親哮喘幹不了重活,母親一個人務農供養全家。
初中時天磊寄宿在縣城姑姑家,和我在一所學校,不在同一個班級,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
一是初一那年同學們都騎新自行車入學,他家沒錢,就騎了輛沒瓦蓋、沒腳蹬、沒車鈴,只有倆軲轆的破車來。學校登記信息時,同學們幾乎填寫的都是「全新」,天磊瞅瞅我們,不好意思地填了一個「半舊」。
同學們打趣他:「天磊,你那破自行車,除了車鈴不響,哪都響。」他也不生氣,樂呵呵地拿著一條鎖鏈子把破車鎖在了停車場的老榆樹上,天性特別樂觀爽朗的一個人。
二是有次暑假,我看到他穿雙雨靴滿身泥巴,用他的破車推著兩編織袋的豆角趕早市。他說上學期訂的課外資料是語文老師給墊的錢,開學得把錢還上。
後來,同學們陸續升了高中,讀了大學,他高考成績一般,進了一所大專。
再一次見到天磊是2006年的時候,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培訓認證課程。天磊很熱情地請我吃飯。
2002年大專畢業後,他隻身一人來到北京闖蕩,在一家醫藥公司做銷售代表。我見到他時,他夾著個包,頭髮梳得一絲不苟。
我問起了他的近況。他說剛來北京時吃了不少苦頭,跑業務,見客戶,為了省點車費,三伏天捨不得坐地鐵,拎著沉甸甸的彩頁宣傳冊趕公交,有次中暑,頭重腳輕倒在地上起不來。現在雖然還租住在地下室裡,但業務順手了,也積累了一些客戶,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去年我回國後,經常在北京逗留,與天磊又見過幾次面。他比以前胖了不少,走起路來帶著風。他說現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前些年存了錢在通州買了房,後來把六十多平的一居室換成了九十多平的兩居室,老婆和孩子也從老家接了過來。
天磊說,現在他把退休以後的事都安排好了。他在老家的省城買了一套住宅、一套商鋪。住宅留著退休養老用,商鋪的租金可以給老婆留作養老金。
我打趣天磊:「房哥呀!」
他哈哈大笑,然後挺動容地跟我說:「沒辦法,出身不行,學歷不高,要是再不能吃點苦,人生不就沒指望了嗎!」
他說,在北京住了四年地下室,像老鼠一樣見不到陽光。每天下班回到地下室,一進入口就能聞到一股發黴的味道。常年陰暗潮溼的居住環境,讓他患上了溼疹。三伏天洗的衣服,一周都不幹,每當拿起夾雜著黴味的衣服,他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在這個城市紮下根。
起早貪黑、摸爬滾打、用心經營,在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後,天磊雖然沒有走上人生巔峰,但他徹底逆轉了自己的生活。
在很多人眼裡,也許天磊就是個小人物,他那點成績不足一提。但從學歷不高、一無所有的農村娃到能夠在北京立足紮根、過上安穩日子的中產階級,這條路,天磊走通了。
天磊38年的人生感悟:「肯吃苦,生活就充滿希望!」
03
即便艱難,努力仍然是改變生活最好的方式
沒有選擇吃努力的苦,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那麼,努力的人生會更好嗎?
我總結了一個理想生活管理矩陣模型,我們不妨來看一下:
一般情況下,如果拋開「運氣」這個不可控的因素,我認為一個人能否過上理想的生活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你擁有的資源,二是你的努力程度。資源是指我們的家庭出身、天賦智慧,努力就不用講了吧。
根據資源的雄厚與稀缺,努力程度的高與低,我把人生分為四種狀態:
1、甜上加甜
這個很容易理解,出身好,個人又優秀,人生開了掛一樣。我有個朋友,民企老闆,錢雖然沒有多到進入財富排行榜,但絕對是富人一枚。他的女兒非常優秀,從小就聰慧且自律,大學就讀常春藤名校,畢業後留在紐約。目前在一家全球知名的職場社交平臺工作,辦公地點在帝國大廈,每天站在帝國大廈俯瞰紐約。
2、苦上加苦
出身不好,資質一般,又不努力,最後只能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比如本文中的國瑋。
3、先甜後苦
資源不錯,但是由於後天的懈怠導致人生的失敗。這個也很容易理解,那些敗家子、紈絝子弟就是這樣的例證,通俗點講叫: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4、先苦後甜
先苦後甜有兩類人,一類是出身不好,天賦智慧也一般,另一類是出身不好,但天賦智慧不錯。這兩類人有個共同點就是:早年生活貧苦,經過後天努力逆襲,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本文中的天磊就屬於先苦後甜這類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天賦智慧也不出眾,有時候生活的平庸和細碎會讓我們厭倦,而生活能有多大程度的好轉,取決於我們的努力程度!
我的一位朋友,早年做HR,後來回歸家庭帶了三年孩子,為了能夠順利轉型、重返職場,她給自己定了「鐵律」。早上四點半起床,不玩遊戲、不看連續劇,晚上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和做課程研發,節假日除了帶孩子外都用來學習。有次來北京上課,沒人看孩子,她抱著孩子去的。連續一年半的時間,她經常要奮戰到凌晨,現在已經轉型成了一名不錯的培訓師。
她說,努力的人生才不會退步!
多少人,在該努力的年紀,就已經因為渾渾噩噩,懈怠自己,斷了逆轉生活的路。
努力的意義不止在於階層的逆襲、生活質量的提升。
努力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給你本來波瀾不驚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可能。
努力的過程會讓人痛苦,而且這個痛苦的周期可能還會很長,但努力所吃的苦永遠是一時的苦,而懈怠所吃的苦,才是一輩子的苦。
唯累過,方知閒。唯苦過,方知甜。主動選擇吃努力的苦,即便生活的苦楚還在,也會因努力而變得不同。
關於本文:
作者孫瑞希,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NBCC美國諮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認證全球職業規劃師/全球生涯教練,中國註冊人力資源管理師,國際職業培訓師。14年職場歷練,3年職業生涯諮詢實戰經驗,累計諮詢時長1200小時以上,用真實的案例告訴你不可不知的職場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