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梅長蘇作為整部劇中絕對核心人物,論智謀天下幾無人可敵,但若說梅長蘇最終贏得他想要的一切靠的僅僅只是智謀,卻不妥當。
畢竟論敵手,譽王、夏江、謝玉,又或梁帝,他們又何嘗不是心智如絲,聰慧絕頂之人,故而梅長蘇能贏,7萬赤焰冤魂能夠得以昭雪,靠的還有很多、很多其他極為關鍵的因素。
01:情報收集和勢力支撐
梅嶺冤案發生在梅長蘇再次入京時的12年前,而這12年裡梅長蘇或許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治病,一件便是提前布局。
我們縱觀梅長蘇入京以後所做的諸多大事中,其中「扳倒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以及「謝玉」皆是來京之前就已布下的謀局,而進京以後只不過是依照前期部署一一施行罷了。
當然看似簡單的部署再到施行,這其中還需要另兩個因素來做支撐,第一個因素是前期的不斷與反覆的推演,第二個是後期的隨機應變。
我們先說「推演」,推演一事除了需要智慧外還需要另外一件東西,這個東西叫資料。
梅長蘇想要在京城之中達到他的目的,便要首先扳倒另外兩位皇子和他們的勢力,而這便需要所有一切關於這兩位皇子及其附屬勢力的詳盡資料,繼而才能從中找出破綻、縫隙,以全他的所思所謀。
而提供這些資料,並根據資料裡的漏洞進行調研、埋下棋子的人,便是琅琊閣與江左盟。
藉助琅琊閣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情報和資料,藉助江左盟他可以依照情報進行布局、安插和嘗試,最終才有了相對完善的布局,也才有了入京以後那麼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
(當然即便前期部署周全,但萬事萬物總在不斷變化,故而京城依舊需要一個可以隨機應變,且極度了解局勢的人來坐鎮,以應突變,這個人便是梅長蘇,這也是梅長蘇必須要來京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02:螳螂捕蟬與黃雀在後
整部《琅琊榜》是一出三子爭寵戲,而前半段則是二龍爭寵,一龍看戲,也正是這種局面的存在,才有了靖王上位的可能。
雖然梅長蘇身中火寒毒,壽命有限,但理論上他依舊可以選擇早上幾年又或遲上一兩年,而梅長蘇卻選擇了在赤焰案發生後的第十二年入京,原因並不是因為一次生肖輪迴,也並不是因為布局已經全面完成,而是因為恰逢局勢有利,更易渾水摸魚。
12年前祁王還是太子之時,彼時的另外兩位皇子還只是剛出爐的小鮮肉,他們沒有勢力,沒有野心,其後因為祁王被廢,靖王不受待見,譽王與獻王才有了可乘之機,他們不斷的培植實力,扶植親信,一步一步走到了二龍爭寵的局面。
梅長蘇入京時,譽王恰好被封7珠親王,從局勢上來說太子與譽王已成分庭抗禮之勢,梅長蘇等了多年的時機也算是正好成熟,此時入京恰好夾在太子與譽王相鬥的高峰期,他們不會有多餘的精力去考慮到其他人,而靖王便有了絕佳的可趁之機和掩護體。
所謂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便是言此。
03:舊人太多和盟友勢大
入京之後,梅長蘇遭遇到了很多挑戰,但每一次的挑戰總會被輕易化解,這裡面最大的原因便是「盟友太多」。
比如「郡主招親比武」事件中,百裡奇是江左盟的人,其後我們又會發現「妙音坊」是江左盟的人,然後各府各院皆有江左盟的人。
而這些人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皆在暗處。
相比於譽王與太子這兩個活靶子,梅長蘇帶來的所有人皆在暗處,以無心算有心之下,吃個暗虧自然是難免之事。
如果說以上的這些人是赤焰軍組成的江左盟帶過來的人,那留在京城的那些人我們可以簡稱為舊人,這些「舊人」最大的一個共同點是皆對當年的祁王、林帥倍加推崇,甚至是有莫大淵源的人。
如紀王、如言侯、如柳橙,如果再加上本就與林殊感情深厚的蒙摯、霓凰,此時的靖王在梅長蘇這一攪合下,其勢力要比努力了12年的太子、譽王之和還要龐大。
梅長蘇的成功,縱然是他的智慧結晶,但少了琅琊閣、江左盟、敵人的互相傷害,以及如今還在京中的這些故人,他想要真正的成功,怕是縱有亙古未有的智慧,也難以謀之。
(當然,梅宗主的智慧依舊是最重要的,畢竟沒有登天術,縱有過牆梯也是白搭,補這麼一句,是怕遭來梅宗主的粉絲謾罵,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