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小孩子見不相識,笑問客從哪裡來?」《回鄉偶書》是賀知章從小就背的,這首詩表達了遊子漂泊在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就我們大家而言,年少時志趣相投,可到了年老時愈加覺得家鄉情意濃烈,說到底也只有家鄉才是最後的歸宿。
回首中國歷史,有太多的人因戰爭等原因而流離失所,這也引發了太多的悲劇和遺憾。在距我們最近、規模最大的一次「離鄉運動」中,當屬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遷移運動中的失利。國民政府以輿論需要和政治需要為由,強迫並劫持了大量的官吏、人才、軍隊離開大陸。
對他和許多頑固派來說,這自然是無路可走的無奈之舉,但對另一大部分人而言,遠離故土實在不是他們的本意,甚至是痛苦。由於國共矛盾的不斷激化,國民黨潰逃臺灣初期,蔣介石方面對大陸十分排斥,甚至要求全體官兵不得以任何方式,以各種方式,讓他們回家探親,這也導致幾十年來臺灣與大陸的隔絕。
時過境遷,隨著新中國的日益強大,臺灣及其周邊地區的地圖,以前國民黨所制定的反攻計劃,早已成了痴人說夢,大批大陸逃往臺灣的人開始懷念故土。據《蔣介石傳》記載:「晚年身心疲倦,常思念家鄉故土,尤願到祖墳祭拜祖宗,這也是蔣介石晚年最大的心願。」
蔣介石也是這樣,其他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但是,無論是出於面子,還是出於政治局勢,蔣介石都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妥協,更不可能讓臺灣和大陸再一次因為昔日的鄉情而和好如初。此後不久,蔣介石在臺灣結束了自己頗具爭議的人生,政權被兒子蔣經國接管,許多多年遠離家鄉的老將終於抑制不住自己壓抑已久的思鄉之情,紛紛表示要回大陸探親。
雖然是蔣介石之子,但早年畢竟受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薰陶,而且其政治手段與其父截然不同。在一群將領的強烈要求下,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份回鄉探親的計劃表,同時又命令有關部門將數百萬份探親表發到臺灣各地,搜集出希望回鄉探親的人的名單。
這一計劃的最後結果顯示,從大陸到臺灣的軍民當中,有一些人,在回鄉探親時,對家鄉的要求比自己想像的要高得多,如果不想辦法解決,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不久,探親計劃也得到了新中國的支持,並且進展順利。終於有不少老兵在離開家鄉多年之後踏上了家鄉的土地,他們的心情無比激動,甚至瞬間看到親人的哭泣。這一探親計劃的實施,也緩和了大陸與臺灣的僵局,特別是兩岸人民的感情又重新維繫起來。
反觀蔣介石一家,他自己和兒子蔣經國一生都沒有回到大陸,但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勇成功了。那時,蔣孝勇已年事已高,身患絕症,他並未忘卻父輩,想回老家看看的心願,與妻子溝通後,大陸很快為蔣孝勇安排了行程。
浙江祖父的舊宅,這裡的一草一木如此熟悉,就像是昨天一般。隨後他來到蔣介石母親及其夫人的墳前,莊嚴地祭拜,並失聲痛哭:「我們回來了!」簡短的五個字,對蔣孝勇甚至對蔣介石夫婦來說都是多麼重要,能寄託多少情感,可想而知,可以說一字就有千斤重。所有出席的人當時都不禁唏噓。
蔣孝勇也成了蔣氏家族三代中唯一一個回大陸探望祖孫的人,他回臺灣不久即過世。從那以後,他的妻子繼承了他的遺願,經常回大陸祭祖。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這一生也許不會再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國度。
蔣孝勇在祖墳前淚流滿面,雖然只說了五個字,卻已經等了整整幾十年。親情本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但受時代大背景影響,人們被迫割捨親情,實在是一場人間悲劇。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讓自己不受那份內心的煎熬,同時,更要學會珍惜身邊的親人,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