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高校出版社,旗下的上外書店也是上海開業最早的高校書店,至今已有近40年歷史。去年起,上外書店開啟了一場煥新工程。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門口,改造升級的上外書店9月22日正式開業。就在新書店開業之際,由上海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發起的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融合經營分享會,邀集近20家高校書店負責人探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書店融合經營發展之路。
新「上外書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物理空間和經營理念的雙重升級,在為讀者提供舒適閱讀體驗的同時,打出「國內首家跨文化書店」口號,設置了語言測試室、深度閱讀區等創新空間。「通過提升服務能力來提高客流,是眼下書店經營者都在探索的。」孫玉說,上外書店志在打造成為外語學習教育的「4S店」。所謂「4S」,即search(查書)、sale(銷售)、solution(學習方案)、service(服務),為讀者提供綜合外語服務。
近年來,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普通高校及周邊已擁有30餘家書店。2018年起,華東理工大學的隴上書店、同濟大學的同濟書店、華東師範大學的大夏書店、上海體育運動學院的綠瓦體育書店等先後開業;今年,成立於1993年的復旦經世書局搬至國年路,並在松花江路開設新店,不僅帶來環境的全面升級,更是從讀者的角度升級了多元化閱讀體驗。這些高校書店幾乎都有高校出版社或高校支持的背景。鍾書閣、中版書房等品牌書店也分別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作開出校園書店,還有一些個體小書店依然在高校周邊堅守。
「開業兩年來,書店已基本實現盈利。」大夏書店負責人王宇介紹,高校及高校出版社的租金支持是高校書店生存的優勢,但高校書店要生存發展,還要在活動及文創設計上深度開發利用高校學術和出版資源。大夏書店開展大夏通識大講堂系列講座,研發具有校名校史特色的自有文創,根據不同時節上新的飲品都受到歡迎。
同濟書店依託「環同濟」創意設計產業群和同濟大學出版社城市·建築出版中心,為創新創意者、文化愛好者、設計師及大眾讀者、學校師生等不同群體提供文化交流閱讀服務,形成了同濟大學及周邊地區的開放式文化交流活動空間。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聯合四平路街道開展公益互助,為戶外工作人員免費提供冷熱水、加熱、冷藏儲存、休息納涼等服務,為周邊街道圖書館提供圖書配送服務,為各設計單位提供專業圖書配送及上架陳列服務等,都讓高校書店的「溫度」不限於高校及書店之內。「去年店慶期間推出的網紅『黑墨水冰激凌』一上市就成了社交媒體爆款,成功出圈。」同濟書店負責人秦巖說。
「高校書店要思考究竟何為『高校書店』,與一般社會書店相比,特色何在?」在復旦大學周邊開店多年的志達書店負責人羅紅拋出了這個問題。「高校書店要立足於所在高校的精神底色。」羅紅說,志達書店將「復旦」與「網際網路」作為兩大基因,疫情以來線上推出「雲遊出版社」系列,線下活動每周達2至3場,累積讀者數據,在持續為讀者提供內容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發掘讀者的需求。「舊書店的生命力是『舊』,價值也是『舊』,不能丟掉自己的特色。」在復旦周邊開店近20年的「復旦舊書店」店主張強說,高校書店要形成差異化,「『復旦舊書店』的特點是價廉質高,書籍種類比較多。」
「書店的主業是書,但不止於書。」貝頁書店去年在松江大學城文匯路開業,不久遭遇疫情。「2月復工,周邊一片寂靜。」負責人陳春娜說,危機倒逼生機,「我們向線上轉型,開出微店微商城,嘗試在線讀書會、直播。儘管沒有經驗,但邁出的第一步有助於書店未來的發展。」
每家校園書店都有不同基因,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探索融合經營發展之路,激發了新的生命力。「做讀者身邊的外語書房和外語書庫,帶領讀者領略世界風景,步入文化殿堂。」上外書店總經理徐君透露,上外書店將依託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教學資源,未來為讀者導購、服務的店員或許就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留學生。書店還計劃開展以國別為主題的展覽、講座等,以外語圖書為載體,以品牌化活動和個性化服務為靈魂,成為有溫度、有氣質的校園文化新地標並輻射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