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人類的權力很大,但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2020-12-16 澎湃新聞

7月9日上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拉開帷幕。

在當天的大會上,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通過全息影像參會。馬雲說,自己人在雲南,第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時候,大家聚在上海,誰也想不到今年會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年的研討會。

馬雲說,去年還有人擔心和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 現在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應該怎麼樣?是今天我們可以決定的。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想我們不如把它當做一種來自大自然,來自未來的信號。」馬雲說。

在當天的演講中,馬雲分享了三點思考。

一是,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接下來因為數字革命,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的了解自身,也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

馬雲說,今天,人類對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了解人類大腦不到10%。這次疫情讓人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模式,因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存的世界,不懂得地球,不珍惜和保護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

馬雲認為,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其實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人類可能會更好。如果說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闆,人類只是大自然優選的管理者而已,人類的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二是,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要成長。疫情讓人類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人類千萬不能將自己看得太高,AI應該翻譯成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的過大、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很難,對機器來說卻很容易。動物是本能,機器是智能,人類擁有的是智慧。

三是,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倒逼人類創新。

馬雲表示,為了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不可阻擋的動力。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來需要30到50年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到20年內。

「技術變革的提前和加速,需要我們做好準備,這也是今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巨變,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

去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馬雲與特斯拉創始人兼執行長馬斯克進行了一場「二馬對話」。兩人對話話題涉及AI對生活的影響、火星計劃、教育等。馬斯克認為,AI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挑戰是真實存在的,很多人低估了機器的聰明程度。對此,馬斯克提出「打不過AI就加入AI」。相反地,馬雲對人類的優勢感到樂觀。認為人無法製造出人,機器永遠只是玩具。

另外,作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強調人類需要成為「多星球物種」,把握住時間窗衝出地球。而馬雲則直言對火星沒有興趣,他更關注地球本身的可持續發展。

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

尊敬的李強書記、龔正市長,尊敬的領導、嘉賓、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現在在雲南,很榮幸能夠加入大家的討論,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歷史性的。第一屆人工智慧大會,我們在上海聚在一起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年的研討會。

我記得去年我們當中還有人在擔心、還有人在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現在我們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應該怎麼樣,是今天我們可以決定的。

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想我們不如把它當作一種來自大自然、來自未來的信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我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接下來因為數字革命,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地了解自身,也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今天,人類對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了解人類大腦不到10%,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懂得這個地球,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

其實我們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最近看了幾個新聞,由於遊客數量的減少日本奈良鹿少吃很多零食,腸胃恢復了健康。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老闆,人類只是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很多事情對於人得來說沒有錯,但是對於大自然來說就是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帶來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人類災難。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成長。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裡的微生物,而不是獅子。我們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我認為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多,很多事情對於人類來說很難,對於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

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展,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成長,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信息處理能力、抗風險能力,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知識用來加強溝通與合作。有的時候還製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分歧,人類從來不缺災難,但是災難之後的我們一定要成長,否則我相信未來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

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會永遠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今天世界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不尊重,太多彼此之間不同和分歧,看到了不同依然能夠放下分歧,學會尊重與欣賞各自的不同,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我們一位專家用肉眼看新冠肺炎片子需要10-20分鐘,後來技術人員開發出新冠CT隱形智能算法,機器看病例片子只需要20秒,疫情期間農民用衛星遙感,衛星通過搖杆圖象識別,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預估產量價值,再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疫情期間用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活下去,讓別人活下去的創新無處不在。我們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運轉都必須依靠數位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來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內就完成,這是劇變以後的劇變,這是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也是今天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人工智慧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劇變,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因為病毒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不分你我,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大家早一點開始合作、團結、抱團,我們就會早一天勝利,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原來馬雲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這個回應中,絕大多數人注意到的可能是回應本身,但仔細一看可以發現,這其實是馬雲全球抗「疫」捐贈的一份成績單:海外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近一億件、幾十種門類的物資。這是什麼概念?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也就是說接受到馬雲捐贈的國家已經超過60%,如果除去沒有疫情的國家,這個比例會更高。馬雲最近的兩筆國際捐助分別是美國和非洲。
  • 影單丨12分鐘短片: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可是細想之下,我們就會發現: 幾乎所有的苦難都是一半是天災,一半是人禍;而人禍的部分,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2015年,一部以大自然為視角的系列短片,向人類揭示了這一真相:「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 兩個姓馬的男人一比較,我們更需要馬雲還是馬斯克?
    馬斯克:我覺得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宇宙的本質,以保證我們能夠進入到不同行星的生活。換句話說,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現在第一次有可能讓生命離開地球,之前是沒有可能的。從這番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馬云為什麼只能是中國的馬雲,他的格局也只能停留在中國。
  • 2020後,什麼行業可以像之前的「房子」一樣賺錢,馬雲早有預言
    在中國過去的發展裡,房子已經成為了國民GDP的主要經濟來源,十年前的房價可能一兩千一平,可是到了現在房價已經漲到了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對於大部分的家庭來說,在城裡買一套房就要花掉整個家庭幾代人的收入,還有可能負債。
  • 必看生命紀錄片單|病毒是大自然的自保,而人類還在喊冤
    「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邀請人類一起傾聽大自然的訴說,希望通過激發能讓人們認識到大自然在我們生活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的對話,最終推動整個社會價值觀和行為的改變。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迫在眉睫。
  • 《巨齒鯊》人類對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巨齒鯊是一種大約生活在2300萬年至2600萬年以前的一種巨型鯊魚,這種魚平均約長14米、重40多左右,咬合力約為40噸,可以輕鬆地咬碎鯨魚的肋骨,不過經過科學家的驗證,這種魚已經滅絕了。在這部電影中能夠讓這種魚重新再現,無疑給了觀眾很大的期盼。電影確實沒有讓觀眾失望。
  • 馬雲和馬斯克的格局誰更大?為何有人說馬雲能拿出手的只有達摩院
    【馬雲和馬斯克的格局誰更大?為何有人說馬雲能拿出手的只有達摩院?】有人說,如果和馬斯克相比的話,馬雲能夠拿出手的只有達摩院。而說到格局,很多人認為馬斯克的格局會更大一些,畢竟從如下幾個角度可以分析:1.Space X。這是馬斯克成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 大自然教會我們的深刻道理
    人類,在地球這個藍色星球上,已經生活了約200萬年。經過世代的進化和演變,如今的人類已經進入高級的文明社會。我們對自然界的探索從來沒有間斷,大自然常常教會我們深刻的道理。其中的智慧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世界地球日宣傳片——《我們屬於大自然》
    只有一個地球,共有一個家園人類依賴自然而生存發展,也是影響自然的強大力量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快構建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關係《我們屬於大自然》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光明網聯合出品愛星光文化製作的「世界地球日」推廣宣傳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整首歌曲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由中國文藝屆老、中、青三代二十五位明星傾情演唱,共同發聲為大自然代言,向世界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 大自然的雄性,大多比雌性要美麗漂亮,為什麼人類世界卻相反?
    鴛鴦同樣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熟悉的一種鳥類,我們在河裡看到一對對鴛鴦遊來遊去,兩隻鴛鴦的外表差異是很大的,一隻有著非常鮮豔的羽毛,特別漂亮,而另一隻則像一個醜小鴨,灰不溜秋的。很多的小孩子也認為那隻美麗的鴛鴦是雌性,可事實上卻是雄性。在鳥類的世界裡,還有一種鳥也非常漂亮,它就是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虹彩吸蜜鸚鵡。
  • 大自然少數藍色血液生物,為人類做出大貢獻,卻成為瀕危物種!
    擁有藍色血液的生物,人類依靠它解決了很多問題,卻面臨滅絕!在地球上有一種藍色血液的動物,它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今卻將要面臨滅絕。鱟血液的重要性這一生物是鱟,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藍色血液動物,它被稱之為活化石,我們從它四億年前的化石和它現在進行的對比,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由於血液通過呼吸作用在氧化作用下,讓它們的血液變成藍色,雖然在大自然界中很少見,但並不代表它是唯一,像一些螃蟹和蝦類,它們的血液也是藍色。
  • 野外拍照,別忘了隨時關照愛護大自然
    隨著學術界越來越朝著開放出版的方向發展,生態學家要努力判斷有多少稀有物種的位置信息可以被分享。我們還要小心那些添加到投稿中的地理信息——也就是地理標籤——這可能使我們去過的一些美麗地方面臨風險。人類的食物可能導致它們的健康問題,而過於適應人類和人類食物的捕食者往往會因此遭殃。
  • 人類封鎖幾個月,大自然逐漸恢復,火烈鳥也回來了!見過嗎?
    繼續往下看,看看孟買出現的成群的火烈鳥吧……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一直在逐漸摧毀我們的星球,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人口過剩、汙染、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只是我們人類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中的一小部分。多年來對塑料的過度使用又給我們帶來了麻煩,我們的海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丟棄的塑料。但是,到2020年,我們這個苦苦掙扎的星球可能終於有了一線希望。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由於持續的醫學大流行,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被封鎖了。
  • 馬雲給美國捐口罩和醫療器械,你怎麼看?
    3月13日,馬雲宣布:經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多方努力,籌到50萬份檢測試劑盒和100萬隻口罩,將發往美國,捐贈給美國人民。此消息一出,很多人都為馬雲的義舉叫好。美國民眾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歡喜雀躍,激動說終於有人給我們捐贈救命物資了,我們終於有口罩戴了,可以知道自己患的到底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了。
  • 10個被人類遺棄,遭大自然反噬的人類文明:精神病院像鬼屋
    文明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社會進步也是新舊更新交替,很多古老的文明產物,隨著時光流逝慢慢淡出了人們視線,甚至一度被人類所遺忘。下文小編所盤點的就是10個被人類遺棄的文明產物,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後,大自然反噬的人類文明,結果看上去有些觸目驚心。
  • 馬雲:巴塞爾協議是老年俱樂部 我們的金融業還是青春少年
    「昨天晚上我們在上海確定了螞蟻集團的定價,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融資定價,也是五年來第一次在紐約城外完成如此大體量的定價。」券商中國記者整理出以下核心觀點:1. 今天我們不應該要和哪個東西接軌,適應哪國的標準,填補哪個空白,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和未來接軌,怎麼適應未來的標準,怎麼彌補未來的空白。
  • 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那些國企工人下崗後,都去幹啥了?
    關於這個詞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當年我國大多數企業,那都是國有的,而且那會兒大中專院校學生,畢業都是包分配,也就是一畢業,就有鐵飯碗,在當時可受盡他人的羨慕。而且那時候的大廠,和現在冰冷的工廠可完全不一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要是生病了,隨時可以去職工醫院就診;你未來有子女了,就能安排去子弟小學讀書;無聊了,大家一起在廠裡看電影;退休了,讓你的子女來繼承你的位置,然後你就可以和老工友們一起在廠裡的棋牌室打打牌……
  • 馬云為什麼沒有讓兒子「接班」?別亂猜了,這幾點才是真實原因!
    但正是在事業巔峰時期的馬雲卻選擇提早退休而不是繼續前進,他將接力棒交給了一位叫張勇的接班人,很多人不明白,能做到馬雲這個位置上的人少之又少,是數以萬計群眾所追求的,為什麼要提前退休,又為什麼把接力大權給了一位張勇的年輕人呢?
  • 燈塔蟹: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大自然被壓垮,誰會是贏家?還是自然
    人類文明的進步,犧牲的是大自然和環境資源,假如這種情況去到一個極端,環境資源被消耗殆盡,大自然被破壞。在這場人類與自然的博弈中,人類壓垮了大自然,到底誰才會是最後的「贏家」?故事的開始,就將燈塔蟹形容成「地獄」和「惡魔」,人類面對著大自然,有時候也是無能為力,他們一心想戰勝大自然,直到文明和科技進步,人類強大起來,已經可以將大自然改造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 人性二元論—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給了我們大自然的屬性
    而決定人類之所以不是其他動物的標誌就是人類而獨有的DNA所包含的信息,那這些信息是怎麼用鹼基對排序的方式來表達的呢?那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我們人類是屬於自然界的生物,而自然界的秘密太多了,我們只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深根究底我們還需要走很長的路,也正是因為自然界,讓我們具備了人類獨有的這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