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拉開帷幕。
在當天的大會上,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通過全息影像參會。馬雲說,自己人在雲南,第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時候,大家聚在上海,誰也想不到今年會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年的研討會。
馬雲說,去年還有人擔心和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 現在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應該怎麼樣?是今天我們可以決定的。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想我們不如把它當做一種來自大自然,來自未來的信號。」馬雲說。
在當天的演講中,馬雲分享了三點思考。
一是,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接下來因為數字革命,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的了解自身,也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
馬雲說,今天,人類對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了解人類大腦不到10%。這次疫情讓人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模式,因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存的世界,不懂得地球,不珍惜和保護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
馬雲認為,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其實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人類可能會更好。如果說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闆,人類只是大自然優選的管理者而已,人類的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二是,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要成長。疫情讓人類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人類千萬不能將自己看得太高,AI應該翻譯成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的過大、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很難,對機器來說卻很容易。動物是本能,機器是智能,人類擁有的是智慧。
三是,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倒逼人類創新。
馬雲表示,為了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不可阻擋的動力。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來需要30到50年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到20年內。
「技術變革的提前和加速,需要我們做好準備,這也是今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巨變,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
去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馬雲與特斯拉創始人兼執行長馬斯克進行了一場「二馬對話」。兩人對話話題涉及AI對生活的影響、火星計劃、教育等。馬斯克認為,AI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挑戰是真實存在的,很多人低估了機器的聰明程度。對此,馬斯克提出「打不過AI就加入AI」。相反地,馬雲對人類的優勢感到樂觀。認為人無法製造出人,機器永遠只是玩具。
另外,作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強調人類需要成為「多星球物種」,把握住時間窗衝出地球。而馬雲則直言對火星沒有興趣,他更關注地球本身的可持續發展。
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尊敬的李強書記、龔正市長,尊敬的領導、嘉賓、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現在在雲南,很榮幸能夠加入大家的討論,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歷史性的。第一屆人工智慧大會,我們在上海聚在一起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年的研討會。
我記得去年我們當中還有人在擔心、還有人在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現在我們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應該怎麼樣,是今天我們可以決定的。
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想我們不如把它當作一種來自大自然、來自未來的信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我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接下來因為數字革命,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地了解自身,也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今天,人類對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了解人類大腦不到10%,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懂得這個地球,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
其實我們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最近看了幾個新聞,由於遊客數量的減少日本奈良鹿少吃很多零食,腸胃恢復了健康。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老闆,人類只是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很多事情對於人得來說沒有錯,但是對於大自然來說就是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帶來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人類災難。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成長。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裡的微生物,而不是獅子。我們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我認為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多,很多事情對於人類來說很難,對於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
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展,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成長,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信息處理能力、抗風險能力,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知識用來加強溝通與合作。有的時候還製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分歧,人類從來不缺災難,但是災難之後的我們一定要成長,否則我相信未來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
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會永遠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今天世界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不尊重,太多彼此之間不同和分歧,看到了不同依然能夠放下分歧,學會尊重與欣賞各自的不同,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我們一位專家用肉眼看新冠肺炎片子需要10-20分鐘,後來技術人員開發出新冠CT隱形智能算法,機器看病例片子只需要20秒,疫情期間農民用衛星遙感,衛星通過搖杆圖象識別,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預估產量價值,再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疫情期間用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活下去,讓別人活下去的創新無處不在。我們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運轉都必須依靠數位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來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內就完成,這是劇變以後的劇變,這是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也是今天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人工智慧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劇變,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因為病毒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不分你我,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大家早一點開始合作、團結、抱團,我們就會早一天勝利,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