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簡介:
曾維華,男,祖籍湖北崇陽。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本科學歷、學士學位。2001年結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課程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中藝美術院油畫研究室主任。浙江省當代油畫院畫師,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溫州民進開明畫院常務副院長。浙江省高校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聯盟終身顧問。曾任浙江省美協理事,溫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工作與藝術履歷:
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任鹹寧學院(現湖北科技學院)美術學院主持工作院長,1999年10月調至溫州師範學院美術學院任教,教授。2002年任教學副院長;2004年元月至2010年12月任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溫州大學教學名師,碩士生導師,校重點學科帶頭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創意中心主任、三級教授(已退休)。
多年來耕耘於教壇,同時致力於科研與創作,在國內外相關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有論文十多篇,獲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獎;美術作品多次入選省級、國家級美術展覽並獲獎。有多幅作品被美術館畫廊和私人收藏。
【主要參展作品】
1、版畫《幸福》(合作)入選2009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大展;
2、版畫《小鎮風波》獲2009年全國教師作品展優秀獎;
3、油畫《捲髮畫家與畫室》入選2008第三屆全國美術院校師生油畫作品展;
4、油畫《聖山 母親 洗禮》入選2007第四屆中國西部大地情畫展;
5、水彩《陽光、青春、校園》入選2003.09全國首屆小幅水彩畫作品展;
6、招貼畫《中國加油》入選2009浙江省第六屆「體育」美術作品展並獲優秀獎;
7、油畫《向前 向前》入選2009《璀璨山河——浙江省油畫大展》
8、2006.07入選「浙江高校教師油畫50家提名展」並任組委會委員;
9、油畫《風雨憶當年》入選2011.07「紅色經典—浙江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美術作品展」;
10、油畫《歲月悠悠》入選2011.04.重慶.溫州美術中國美術館聯展;
11、油畫《洞頭港新貌》入選2005.09浙江省油畫大展;
12、水彩《陽光 老屋》入選2002.10浙江省水彩畫展;
13、水彩《林中小屋.雪》入選2001.11浙江省水彩畫展;
14、插圖《高山雪蓮》入選1989.09建國四十周年湖北省美術大展;
15、插圖《咆哮的許家屯》入選1990年湖北省美術大展覽。
【名家評論】
一
曾維華是我見過的踏踏實實畫畫的人中的一位,我見過他畫畫,認真而投入,他的畫力求嚴格、深入。他深知「真實」就會形成一種力度。他所畫的人體、含蓄、細膩、優美。沒有為了炫耀而顯出的浮躁。他明白美是蘊藏在自然之中的。在「觀念」霸佔並主宰當今畫壇的今天,有誰再去關照「自然呢」?!然而我始終堅持著「美的法則蘊藏在自然中」的原則,而且我也是這樣告訴曾維華的,所以他也是這樣實踐的。他作了大量寫生作品,誠然學生需要寫生,通過觀察自然學習形與色的表達,難道藝術家們就不需要了嗎?答案當然是「需要」的。幾十年來我從不放棄寫生,我也曾指出不少早已成名且作品也已成定式的畫家,錯以為早已被公認了,就不再怎麼去寫生了。結果他們的作品慢慢形成了空洞、虛張聲勢的(自以為是「個性」的迸發)、實則僵化無活力的局面。錯誤的理念形成一個怪圈使他們困於無法自拔的「創作的衰落」的陷阱之中。
——劉秉江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教
授、碩士生導師、著名
油畫家、教育家
【名家評論】
二
在曾維華的意識中,寫生與創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二者沒有差別,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寫生時完成的,畫中的氣氛、即興的筆法、有八面生趣。畫面上跳動的筆觸是畫家靈感偶發時的神經顫動,他把現場的心緒真實的記錄下來,讓人去體味藝術的真誠。寫景狀物與抒情達意構成他寫生的真意,也是他幾十年來樂此不疲的動力。
——羅世平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
部主任、博士生導
師、教授
【名家評論】
三
當代很多畫家以炫技為能,不以文化塑造為本,難以轉達心中的鄉愁與詩一般的意境,缺乏文化內涵與真實感情。觀賞著名油畫家曾維華先生的作品,便會發現他不但是一位技法精湛的畫家,還是一位守護農耕文明心源的文化型藝術家。……他是一位心地純淨的人,他的畫不是技術製作的匠氣範式,而是人品影響畫品的創作境界。……他的油畫光影潔雅,色彩質醇,由表入裡,他把田園畫成桃源,看他的畫,能讓我們心歸靜謐,如同回到久久盼望的家鄉。他的心靈就是桃源的核心。
著名書畫評論家史峰(摘錄)
【名家評論】
四
速寫作為記錄生活感受,積累創作素材的一種手段,早已被畫家所應用。它不僅是繪畫的基本功,而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為大家所喜愛,歷史上許多大畫家的速寫,成為精湛的藝術作品並以其獨立的欣賞價值載入史冊。
維華在生活中處處注意捕捉藝術形象,並以簡練的筆觸表現出來。無論是風景,人物,經過他的提煉組織,頗感有一種裝飾的韻味,給人以美感。他極注意生活的感受,在表達這種感受時以線條的疏密及形象的繁簡對比和新穎的構圖取勝,而且處理得自然得體。
生活的海洋是如此的廣闊,期望他今後有更豐厚的收穫。
——原湖北美術學院
副院長 李澤霖
人物油畫作品欣賞
風景油畫作品欣賞
速寫作品欣賞
作畫感懷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輕氣上升,濁氣下沉,上而玄者,世謂之為天;下而沉者,世謂之地。天生日月,足以明目,地生萬物,足以養人;天地之大,大象無形,荒漠之闊,無跡可遁;人為萬物之首,棄嚎叫,生言語,開荒拓路,結繩記事,以形繪圖,化圖為字,故生跡象。「跡」者,形之痕也;「象」者,眼觀形而心生悟也。
今之吾作風景寫生,其「跡象」亦與先民類之。農人耕耘於壟間,但望秋季之收穫,畫者奔波於山川,才有今日之藝成。吾既知先民開天闢地不易,亦深感畫人作畫之艱辛;餘因職業與專業之故,一生有幸常常奔波山水田園之間,忙碌於畫架前,留多少痕跡汗水而始有其作,但觀吾之畫作,便能窺吾之心跡。方寸之內,顯天地之大小;七彩之中,集萬物之精華。「十年磨一劍」,才致利器問世;「行有萬裡路」,終有佳作呈現。餘經年春夏秋冬,足跡遍布半個中國,歷經艱辛,不論成就之高低,但能求得心安即足矣。
古有畫家論畫云:「收盡奇峰打草稿」,又曰「丹青難寫是精神」。出一佳作,付出多少畫者自知,故有「得之不易」之嘆,又有「丹青精神」之感。餘雖專攻油畫,然作畫之理,東西大同。餘因感而嘆曰:「西畫東漸,亦如是也」!
餘從藝幾十載,深感「峰高無坦途」,然既已踏上此路,便如「身在虎背難下」,唯有一如既往前行不歇。
曾維華
又:有位朋友要我為她的著作寫一篇序言,她希望我從哲學角度進行評價。這個倒是難為我了!作為畫家,我只關注生活與觀念,如何將生活與自己的觀念通過繪畫讓其藝術化,成為藝術品,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畫家應該做的事。而用哲學評論藝術那是評論家的事。或許藝術裡面有哲學,說穿了生活處處充滿哲學,但作畫過程我是從來沒有想到哲學。所以我本人對自己的作品很少予以評價,這些事情就讓評論家們去做吧。做鞋子的只管做鞋子,做衣服的只管做衣服。你還別不信:要認真尋找的話,鞋子與衣服裡面也會找到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