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周以來,美國WTI和布倫特兩大國際基準油價價差顯著收窄,目前不足4美元/桶,而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會給美國的能源債務經濟帶來意外衝擊,因美國頁巖油一直較中東原油保持的價格優勢將失色,而美國原油出口下降就意味著庫存增加,這在美國頁巖油氣行業的困境仍在繼續的背景下,可能會加劇多家頁巖油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據路透測算的數據來看,如果美國油價跌至45美元以下,那麼美國的頁巖油氣商就會出現債務和利潤問題。美國戰略能源與經濟研究公司總裁表示,如果OPEC+在2021年繼續大幅增產的話(目前從明年1月起每月增產50萬桶),那麼,美國頁巖油價格可能至少下滑每桶10美元。
據WSJ的數據顯示,自3月原油價格暴跌以來,美國會計行業機構Haynes和Boone共記錄了436起美國能源企業的破產案申請。正如下圖數據所示,美國排名前40位的頁巖油生產商預計將在債務分期付款和利息方面花費約1000億。
另一面,當美國通脹預期上升推動實際美元利率走升時,美國頁巖油開採商償還債務的成本也會變高,並使得虧損更加嚴重,與此同時,目前作為支撐美國能源經濟石油美元的根基美債,也正被包括中國、俄羅斯、德國、沙特、印度、法國及日本等多個國家背景的投資者拋售而失去部分市場份額。
據美國財政部11月18日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央行正在遠離美債市場,已經在過去的26個月中出現22個月淨減持美債,其中,中國所持美債也已連續四個月大幅下降,截止9月的前24個月,中國累計拋售了約1660億美債,數據所示,中國在6月至9月共連續拋售了220億美債。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石英網站和俄衛星通訊社在稍早前援引的專家觀點最新分析認為,作為美債主要大買家之一的中國很有可能會毫無預警地賣出大量美債,存在清零美債的可能性,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導稱,美國欠中國的債務是美國受訪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有89%的受訪者認為問題嚴重。
這意味著支撐美國經濟的石油-美元-美債這三循環中,美債持有者發出拋售美債信號後,支撐石油美元的要素正變淡,正在這些背景下,近半年多以來,在多項關鍵經濟數據下跌及無底線的寬鬆環境下,美元已降低了吸引力。
如果說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信用的展示,能源則是一個國家經濟未來的體現,就當全球還在為原油供應鏈和油價喋喋不休之際,中國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眾多重大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這些突破對於促進中國經濟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氣成本都具有意義,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可燃冰就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更是人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最大的增長動力,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掌握可燃冰試採核心技術的國家,並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目前,藍鯨1號已經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開採,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這也意味著中國已提前佔據了該能源技術高地。值得一提的是,美日德韓印等多國也制訂了可燃冰勘探計劃,但目前,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日本、德國卻一直沒有取得技術上的突破進行全面開採。
與此同時進行的是,中國還計劃將在3.6萬公裡外的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根據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據悉,該項目已在重慶啟動建設,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同時,就在上周,中國的嫦娥五號還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並且,中國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和月球基地,對此,外媒評論稱,中國將新能源和太空技術的科研努力推向新高度,我們注意到,這只是中國太空計劃的一部分,最新消息顯示,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核動力飛船將定期往返於行星際空間,在遙遠行星和小行星上的採礦地之間運送工人,而下一個目標將是火星。
同時,中國對太陽能、風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應用也非常廣泛,另外,中國預計還將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項目,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
據俄衛星通訊社一周前報導稱,被稱作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造太陽項目託卡馬克裝置,12月4日已經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等離子體溫度達到1.5億攝氏度,這標誌著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據人造太陽項目裝置總工程師宋雲濤介紹,人造太陽沒有鏈反應或放射性廢物不受控制的問題,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一升海水所提取的聚變燃料相當於350 升石油所產生的能量,所以,僅從這點上說,熱核反應堆能產生人類用不完的大量能量。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巴西和歐盟多國也正在致力於掌握這項核聚變新能源技術,但沒有一個團隊能像中國團隊一樣保持核聚變的穩定性。
不僅於此,中國還將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並助力中國的深空探索計劃,而以上這些可能都讓美國日本的傳統能源工業嗅到了最大的新能源危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