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德國為什麼不用?德國軍工技術不行嗎?

2020-12-12 天下將令

在二戰期間,喀秋莎火炮是一款很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我國軍隊對這款火炮也很有使用心得,在多次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蘇聯將其發揚光大,其實德國在二戰前就研究過,也裝備過類似的火箭炮,那為何從不使用呢?德國軍工技術不行嗎?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軍工水準屬於上乘水平,老牌強國英國都比不過,而德國的火炮在外形、精度上都要高於蘇聯軍隊,只不過德軍在二戰中沒有使用這門火炮,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作戰方針不同。德國使用的是「閃電戰」,它需要靠裝甲部隊、戰機快速的攻入敵方內部,如果說要攜帶大量的喀秋莎火炮,在機動性上肯定就要被拖慢節奏。德軍看到了閃電戰的效果,把火炮這門武器幾乎就是讓它坐「冷板凳」。

喀秋莎最大的缺點就是精度不夠,它的發射車上沒有防護措施,簡易式的裝備倒是很便於改裝,蘇聯知道它的弱勢,就用數量來彌補,每次蘇聯一使用喀秋莎火炮,必定是一整排火箭炮齊射。火箭炮對於敵我雙方來說,更適合處於防守姿態的那一方,蘇聯前期被德軍壓制著打,到了莫斯科保衛戰才算是絕地反擊,因此這款火炮在蘇聯這裡被發揚光大了。

至於德軍在作戰過程中,也感受到了這門火炮的攻擊力,雖然他們使用閃電戰,可是在物資的運輸上依舊很依賴於鐵路交通,蘇聯紅軍就專門盯著這些運輸物資的火車,一到地方就用火炮覆蓋式打擊,只要銷毀物資就停止攻擊。這樣大規模的炮轟,讓德軍一度認為是不是蘇聯紅軍發明了什麼新式武器,直到他們打到了莫斯科,才知道原來都是喀秋莎的「功勞」。

相關焦點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但是由於整個研發團隊的規模十分有限,技術和試驗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僅取得航空火箭這一項研究成果。1938年,為了應對來自納粹德國的威脅,有科技人員正式提出了製造一種車載火箭彈的暢想,並迅速投入研製,最終取得了重大成果。
  • 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工業體系以及軍工技術,才是背後的支撐點
    德國就大力打造陸地基礎設備鐵路、公路發達,為之後二戰的機動性打下良好基礎,第一輛汽車、第一條高速公路都來自德國。軍事工業:希特勒在統治的前六年中成功進行了德國的再武裝,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例如;1934年德國軍用飛機的產量是840架,到了1939年就達到了4733架。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彈藥車中彈後燃起熊熊大火,連鎖反應般地炸毀了四周的車輛和裝備,蘇軍的獨立炮兵連對德軍發動的這次猛烈的火力突擊,用剛剛裝備的7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可發射出80發火箭彈,「喀秋莎」初次出徵便一鳴驚人。
  • 還記得「喀秋莎」嗎?曾是蘇軍利器,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但是在二戰中,軍工技術就已經非常強大,誕生出了許多新型的武器,其中一款更是強大到德軍都退避三舍,那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喀秋莎,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十分唯美的,其實它來源於俄羅斯,是一首軍歌的名字。喀秋莎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是有原因的。在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就已經大力發展軍事重工業了,其中就研究了幾款殺傷力驚人的武器,那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 二戰德國軍工究竟多強大?用至今都無法複製的兩門超級巨炮告訴你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工究竟有多麼強大?是遙遙領先世界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還是講活塞式戰鬥機性能的極限的Ta152(Fw190D)高性能戰鬥機?這些都不是,雖然這些坦克和飛機在剛出現的時候的確非常強大,統治了戰場,但是很快盟國也出現了能與之相比的飛機和坦克。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為何打得古德裡安摸不著頭?蘇聯對中國火炮的影響很大
    文/梧桐1941年是德國在世界戰爭史上最巔峰的一年,同時也是最悲慘的一年。再世「滑鐵盧」讓德意志的元氣大傷,也為歐洲戰場上德國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為什麼一路退讓的蘇聯軍隊卻打得「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摸不著頭?
  •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有多強大?沒有軍工的支持也許二戰就不會發生
    ,但德軍在傷亡方面,多數時候也是小於蘇軍的,這自然也證明的德軍的強大。 戰爭時期軍用物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德國強大的軍工產能在二戰時期保證了其強大軍力,德國在1940年的粗鋼產量達到了2154萬噸,是世界第二的粗鋼產出大國,二戰時期,德國共生產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問世—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其實,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納粹德國的九大黑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德國造不出來的!
    導語:納粹德國的九大黑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德國造不出來的! 大家知道,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在那時的德國軍工實力強大到無人可以比擬,其中製造出來的九大黑科技,如果最後一個成功,足以毀滅地球!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九大黑科技都是誰。
  • 德國組建的國民擲彈兵突擊排,火力為何這麼強?
    作為歐洲有數的軍事大國,德國擲彈兵在一戰期間創造了十分耀眼的成績,哪怕到了二戰時期,德國依然注重培養擲彈兵,不惜為他們配備強大的火力。 論射程,自動步槍肯定是不如栓動步槍的,但它的射速高啊,尤其是當自動步槍形成規模之後,近距離火力的強度可想而知。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 志願軍的武器:「喀秋莎」朝鮮戰場亮相,密集火力威震敵膽
    軍博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著名的炮兵武器,二戰中它曾隨蘇聯紅軍從莫斯科打到了柏林。1951年,裝備蘇制火炮的炮兵部隊陸續入朝參戰,其中包括裝備了「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第21師。炮兵第21和22師都是軍委組建的火箭炮兵師,當時第21師入朝參戰,第22師則留在國內,但先後派出3個團入朝配屬第21師,其中兩個團裝備的是「喀秋莎」火箭炮,另一個團裝備的是國產的506式6管火箭炮。志願軍炮兵的「喀秋莎」火箭炮,為蘇制BM-13式火箭炮。該火箭炮採用卡車底盤,安裝有8條發射滑軌,每條滑軌上下各安裝一發火箭彈,一次齊射可發射16發火箭彈。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它裝備有8條發射滑軌,一輪齊射只需要7-10秒,即可傾斜出16枚132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8.5千米。火力兇猛,射速極快,敵軍往往連躲進戰壕的時間都沒有。 喀秋莎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發,方式靈活。更難得的是,藉助底部的運載車,喀秋莎全速前進可以達到90公裡的時速。打完一輪就轉移,等敵軍反應過來,喀秋莎早已沒了蹤影。
  •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二戰德國著實很強大,但其強大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工業基礎的雄厚,一戰後的德國,德國雖然是戰敗國,國內的經濟政治軍事量等都嚴重受損,但是德國在工業能力這一領域,依舊拿捏的死死的,主要是因為戰爭的戰火沒有燒到德國本土,正是憑藉著這一巨大優勢,讓德國才能夠在戰後依然能夠迅速崛起,在德國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得不要提及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就是美國。
  • 從德國打到巴黎,它是人類史上射程最遠的大炮!
    雙方都在琢磨著怎麼加大火炮口徑、彈丸重量以及射程,好憑藉火炮掀翻對面的戰壕和士兵。戲劇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雙方無聊透頂之後,甚至出現了雙方都放下武器,與敵對力量的士兵走出戰壕共慶聖誕節,完事了之後回去接著打的奇葩場面!德國人的琢磨終於換來了回報,並且他們開發出的新式武器不僅僅是掀翻對面戰壕這麼簡單了。
  • 「二戰神車」謝爾曼坦克:性能遠不如虎式,德國為何造不出來?
    圖為謝爾曼坦克 在二戰這場人類歷史規模最大的戰爭當中,誕生了許多世界有名的武器,在二戰中,各大主要參戰國的裝甲部隊表現都十分出色,許多二戰名車也被人們所熟知,虎式坦克,豹式坦克,T-34坦克等等,而在二戰坦克當中,美國的謝爾曼被譽為二戰神車,但謝爾曼的性能卻遠不如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