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
City as an Open Mass Innovation Space: New Approach to Smart City in Era of Innovation 2.0
宋剛1 王連峰2(1、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北京100871;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100084)
內容摘要: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了面向創新2.0的新網絡、新數據環境,構建了將整個市民生活與城市治理空間作為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的新生態,形成了城域開放眾創空間(City as an Open Mass Innovation Space),孕育了智慧社會。開放數據、維基政府及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錢學森所強調的大成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創新2.0時代的智慧城市不僅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強調通過人的聯網、物的聯網、數據的聯網、思想的聯網實現基於新網絡、新數據環境的社會創新,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造構建智慧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是基於大成智慧建設智慧社會的新載體,是推進創新2.0時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路徑,創新2.0時代的群眾路線新實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創新2.0、智慧城市、智慧社會、城域開放眾創空間
信息通信技術(ICT)融合發展催生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人為本的創新2.0(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創新2.0又反作用並重塑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形態,構建了面向創新2.0的新網絡、新數據環境,形成了城域開放眾創空間(City as an Open Mass Innovation Space),孕育了基於大成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網絡空間的智慧)的智慧社會,為創新2.0時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全新視野。
一、創新2.0推動大眾創新激發眾創浪潮
隨著知識社會的演進,傳統的社會組織、實驗室及創新活動邊界正在「融化」,創新不再是少數被稱為科學家、專家的精英的專利,每個人都是創新的主體,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真正擁有最終的發言權,大眾創新成為潮流。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專家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創新活動正面臨挑戰,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模式正在逐步顯現。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到:「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他曾根據創新浪潮的起伏,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氛圍三個長波:1787——1842年是產業革命發生和發展時代;1842——1897年為蒸汽和鋼鐵時代;1898年以後為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時代。進入21世紀,ICT融合發展使創新進入了第四個長波,信息、知識時代的創新形態與工業時代前三個長波的創新形態有了質的變化,進入創新2.0時代。創新進一步被放置於複雜性科學的視野,是創新生態下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演進的複雜湧現。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學2.0、技術2.0、管理與制度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推動了全球創客運動以及眾創的浪潮。在科學2.0方面,依託跨領域專家與大眾的參與,以科學研究為先導,強化知識管理、強化科學研究與教育培訓及科學傳播的融合。在技術2.0方面,由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驅動的技術創新,以標準化為軸心,強化政用產學研一體的需求與價值實現。在管理與制度2.0方面,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與制度創新則以數位化、信息化為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引領的管理創新為其典型特徵,強化管理與制度的重塑。
創新2.0推動了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引發了新產業革命,激發了大眾創造。克裡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一書中對精英創造到大眾創造時代的演變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見圖一)。埃裡克·馮·希普爾在《民主化創新》一書中則進一步提出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正在推動創新的民主化進程。大眾創造、大眾創新的發展推動了全球創客、眾創的蓬勃興起。
圖一 新產業革命與創新2.0
二、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及國內外發展
應對知識社會創新2.0機遇,國內外就眾創空間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北京的「三驗」AIP應用創新園區作為國內最早的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探索,與Living Lab、Fab Lab兩大國際眾創模式一起被稱為三大典型的創新2.0模式。
(一) 全球三大典型眾創模式發展
1、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
實踐探索起源:歐洲
發展歷程:第一代用戶參與設計(建築);第二代互動設計解決方案(ICT);第三代整個城市範圍內的創新活動,區域或全球LivingLab網絡。
主要宗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泛在化發展帶來的數位化環境機遇,讓用戶在生活場景中參與創新,人們生活、工作的環境都是開放創新空間。
本質特徵:將創新實驗室拓展到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開放創新,而不是科研人員為中心的封閉創新。
試點及網絡:歐洲50餘個城市已加入歐洲LivingLab網絡,並正在歐盟的推動下致力於向全球拓展。
創新民主化的體現: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環境構建,消融實驗室邊界,是創新民主化的直接體現。
2、 Fab Lab創客空間
實踐探索起源:美國
發展歷程:第一步:技術發展觸發科研人員形成理念;第二步:MIT課堂試點;第三步:基地建設與模式推廣。
主要宗旨:沿著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到個人製造的脈絡,構建支持個人設計、創意、製造的創客空間,使得創新活動更加方便、更加大眾化。
本質特徵:為用戶搭建應用創新實驗室環境(創客空間),以面向用戶的創新能力建設為著眼點,鼓勵和培育用戶創新及創新知識共享網絡。
試點及網絡:MIT的創新的課程、建立美國、挪威、南非、印度等國的Fab Lab創客實驗室全球創客網絡,推動了全球創客浪潮。
創新民主化的體現:以創新2.0能力建設為著眼點,通過模塊化知識與技術的推廣提升公眾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消融創新活動的邊界。
3、 API「三驗」應用創新園區
實踐探索起源:中國
發展歷程:第一步:實際應用部門需求觸發形成理念;第二步:探索用戶參與的「三驗」應用創新與推廣機制;第三步:完善AIP應用創新園區制度及應用創新模式。
主要宗旨:以體驗、試驗、檢驗「三驗」推動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多主體互動、全社會參與的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整個市民生活、工作和城市管理的空間都是孵化創新的AIP園區。
本質特徵: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體驗、試驗、檢驗「三驗」眾創機制構建社會化的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平臺,通過多主體、多要素互動、雙螺旋驅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
試點及網絡: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是北京城市管理部門為應對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難題,以用戶需求與體驗為牽引,整合用戶、專業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的眾創平臺。
創新民主化的體現:以創新的社會參與為出發點,探索創新2.0制度設計,立足於用戶需求推動開放創新、共同創新,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
(二)國內最早的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探索
城市管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是國內最早的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探索,是應對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難題,以用戶需求與體驗為牽引,整合用戶、專業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的眾創平臺搭建探索,致力於將市民生活、工作以及城市管理的空間打造成為一個開放的創新空間,強調從產業技術驅動的創新產業鏈向用戶需求驅動的大眾創新生態轉變。體驗、試驗、檢驗「三驗」眾創機制的建構是應用創新園區的核心。其中:
體驗。「用戶體驗」是核心。帶動公眾、各級城市管理者、服務者參與創新,成為創新主體,推動需求牽引的用戶創新、大眾創新。
試驗。通過專業研發企業參與和用戶共同試驗,為用戶參與創新提供專業支撐並推動企業研發與應用的銜接,促進用戶牽引創新的市場化進程。
檢驗。通過第三方檢測、評價機構對創新成效進行評估,做好「三驗」探索與技術政策、標準化、與應用推廣工作的銜接,促進創新擴散。
三、創新2.0時代特點中國特色新型智慧城市
(一)理解智慧:大成智慧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價值
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創新2.0推動了全球創客、眾創的發展,催生了智慧社會,也催生了政府治理、城市發展的新形態,也就是政府2.0(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城市2.0)。智慧城市不僅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是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城市發展新理念、城市管理新模式。清華大學孟慶國教授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兩大基因,缺一不可!」
正是基於對傳統中國智慧的理解和對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錢學森提出:「集大成,成智慧」。其中,「智」是技術,是信息技術與數據體系;「慧」是人,是專家體系,知識體系。
錢學森先生很早就意識到信息技術發展與創新2.0趨勢對經濟社會複雜性帶來的機遇,在1990年就提煉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創立了複雜性科學的中國學派,並提出了大成智慧學理論。而隨著創新2.0時代的到來,再重新審視大成智慧學理論,更能充分理解其對認識和解決城市這類開放複雜巨系統問題,對推動創新2.0時代的中國特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價值。
(二)大成智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階段
錢學森把「大成智慧學」英譯為「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把「大成智慧」英譯為「Wisdom in cyberspace」,強調「大成智慧」的特點是沉浸在廣闊的信息空間裡所形成的網絡智慧。錢學森在大成智慧中強調基於網絡數據的綜合集成,強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作用,前瞻性的將數據體系從計算機技術體系中專門提出來,並與專家體系共同集成起來,構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體系,開創了複雜性科學的中國學派。面向創新2.0的大成智慧工程強調數據、技術和人的結合,通過人的聯網、物的聯網、數據的聯網、思想的聯網實現專家體系、計算機體系、數據體系的綜合集成,強調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的營造,強調基於數據的大眾創新,強調技術創新與社會創新的互動,其實質就是通過智慧社會的建設,構建新網絡、新數據環境下的以人為本的創新2.0(如圖二所示)。正如中國網際網路的籌建者陸首群教授所強調,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正是「借虛空之力重構實空業態」,「網際網路+」的要義正是「網際網路+創新2.0」。
圖二 新網絡新數據環境下的大成智慧推動創新2.0
錢學森強調,「大成智慧學」是科技-經濟-社會-環境日益協調發展的科學技術體系。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準,不僅體現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水平上,而且還體現在社會、環境、教育、文化的協調發展上。大成智慧強調基於數據、機器與人的綜合集成,實現人與技術、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智慧社會,使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得到平行發展。
(三)基於大成智慧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推動智慧社會建設
智慧社會是新網絡、新數據條件下面向創新2.0的社會新形態。智慧社會強調基於新網絡、新數據環境,匯聚大眾智慧和群眾力量,激發社會活力,將人民生活、工作、交往的社會空間作為開放的眾創空間,推動社會創新,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參與協同眾創,推進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實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願景。城市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舞臺。以城市社會為舞臺,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正在推動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的實踐,也為基於大成智慧推進智慧社會發展,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視野。
(四)時代呼喚創新2.0時代特點中國特色新型智慧城市
「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強調簡政放權激發社會活力,大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了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遵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網際網路+」戰略以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必須在錢學森大成智慧學的基礎上繼續深化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以及複雜性科學中國學派及錢學森關於大成智慧、山水城市、人民城市研究中汲取智慧養分對基於大成智慧建設智慧社會,對於重新認識和推進創新2.0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至關重要,也有助於對當前智慧城市建設舍本求末諸多亂象的正本清源。
四、北京「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實踐
(一) 創新2.0時代的智慧城市是「雲」「端」結合的城市
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構建了將整個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的空間作為開放眾創空間的新網絡、新數據環境,形塑了大眾參與的智慧社會,而智慧城市的「雲」與「端」是新網絡、新數據環境下大成智慧的必然要求。「雲」與「端」的結合,將基於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城市管理與服務應用,進一步彰顯個人的參與和群眾的力量。圖三為北京城管依託城管雲打造「端到端」服務。
圖三 大數據支撐一線城管人員、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眾創共治
(二) 基於創新2.0的互動參與設計與開放數據探索
2010年,北京城管啟動「我愛北京」多方參與共議城市難題。市局指揮中心、科技信息中心、西城城管局及廣外分隊、一線隊員、廣外街道及所轄部分社區居民代表、技術服務團隊和專家組成建設工作組,共同編制推進「我愛北京」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我愛北京」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內容見圖四。
圖四 基於創新2.0的「我愛北京」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
「我愛北京」於2011年1月依託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基於在線地圖的舉報投訴諮詢建議,並基於開放知識架構開始了開放數據探索,是國內最早的政府開放數據實踐。城市管理青年志願者聯盟的志願者還利用平臺開放的數據開發了生活服務類APP。
2011年10月14日,「我愛北京」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籍基於創新2.0的在線地圖互動參與設計及開放數據探索獲得 「FutureGov Award」(未來政府獎)授予的「Technology Leadership」(技術領導獎)大獎,北京城管成為第五個獲得該獎的亞洲地區政府機構。
2012年-2014年,北京城管「疏堵結合」,基於開放知識架構的開放數據建設與分析,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各方力量,推動協調相關部門及屬地政府新增社區便民蔬菜點和早餐亭2000餘個,有效推動化解城管兩難境遇,也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的一個初步探索。
(三) 從政務維基到維基政府:智慧城管邁向協同眾創
2012年7月,「我愛北京」城管政務維基系統上線試運行,就城市管理相關政策和工作方案制定問計社會,依託維基系統建設吸引一線城管執法隊員和廣大城市管理志願者參與城市治理,推進人民城市人民管。
《創新2.0視野下的合作民主》系列文章通過對政務維基案例分析指出,智慧散見於人民群眾之間。創新2.0時代的智慧城管推動從政務維基到維基政府,從協商到協作,從傳統管制到協同眾創。
《自時代》系列報導將北京城管維基系統作為「城市自管理」的代表,並高度評價:「基於創新2.0的智慧城管系統,成功實現了市民「自管理」和政府管理的上下融合,形成與公共管理的有效互動,更是政府有序發揮市民「自管理」功能的一種創舉。」
(四) 「我愛北京」及政務維基贏得業界廣泛認可
2010年11月,EU負責推進下一代創新的官員、歐洲Living Labs組織(ENoLL)、歐洲智慧城市網絡負責人Oliveira博士(Chair of ENoLL)出席「創新2.0與城市管理」研討會認為:北京城管在以市民為主體、用戶參與建設城管信息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理念和實踐與ENoLL倡導的下一代創新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借鑑的地方,並與北京城管就面向下一代創新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互鑑合作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建設成果「我愛北京」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智慧城市報告《重識智慧城市》十大案例之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治理與城鎮化項目官員陳建成在2015年12月中歐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報告發布式上以「我愛北京」政務維基為例,強調智慧城市關注點不應再停留在「解決昨日問題的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而是要通過「以人為本、打造數字政府的手段」建設更宜居、更有彈性的城市。
「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建設成果「我愛北京」亦入選英特爾和英國國家科學藝術基金會等機構在2015中歐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發布的《重塑智慧城市》白皮書典型案例。北京「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案例還以《大數據實現「智慧城管」新模式》為題入選2015年在國家行政學院發布的人民出版社《大數據領導幹部讀本》,得到業界高度認可。
(五) 對「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
2015年12月24日,《關於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提出要加快數位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實現基於數據感知和分析的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
把握面向創新2.0的新網絡、新數據環境機遇,基於大成智慧推進「五位一體」智慧城管建設,將市民生活、工作及城市治理的空間打造成為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參與的城域開放眾創的空間,通過智慧社會建設發揮群體智慧、匯聚大眾力量、激活社會活力,將成為創新2.0時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實踐。
五、共享單車: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構建智慧社會的一個典型樣本
(一)基於新網絡、新數據環境的開放眾創解決城市治理難題
交通擁堵是北京這樣特大城市的治理難題。政府部門為此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在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疏堵方面,交管局以及交通委網站上都公布了交通實時流量圖。但起到更有效作用的卻是高德、百度等商業導航移動應用,正是通過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應用開發和眾多司機智慧型手機導航應用,在整個城市空間創新了基於實時交通流量數據的交通社會化參與調控模式,這也正是政府2.0通過開放數據推動各方參與眾創可以更好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原因。
共享單車更是一個典型樣本。黑摩的作為城市管理痼疾頑症,政府部門聯合組建專門機構持續打擊多年見效甚微。然而,在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問世不到半年,黑摩的堵滿各大地鐵出站口的景象就成為了回憶;大數據的分析還顯示,十公裡以內的計程車出行、駕車出行明顯下降,對緩解交通擁堵貢獻明顯;城市騎行健身、綠色出行成為時尚回歸中國城市。共享單車正是依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企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眾創共治解決城市難題,不僅是一個商業創新、更是一個社會創新,也是「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服務轉型的生動詮釋,更是創新2.0時代群眾路線的新探索,新網絡、新數據環境下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構建智慧社會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一個典型樣本。
(二)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助力基於創新2.0的開放眾創
共享單車的出現,僅僅是眾創的一個起點,其發展中還會暴露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於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務、相關制度與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導致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人流密集地塞滿了共享單車等問題。這不是共享單車的錯,也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需要面向創新2.0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出發,創新供給模式和供給機制,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基於新數據環境的共享單車服務創新已經比個人自行車節約了數倍的佔用空間,個人單車又比汽車出行在道路資源和公共空間上更加有效,這樣的社會創新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公共空間和資源有效利用的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供給和公共服務是否還存在不足與錯位,城市是為車而建還是為人而生,交通疏堵關鍵在「堵」與「限」還是在服務與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為本,為人行、騎行和社會交往提供了足夠空間,政府是否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中發揮了應有作用?我們如何基於創新2.0推進開放眾創、社會共治,讓城市出行與交往空間更加美好?
(三)政府2.0: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智慧社會培育者、創新生態賦能者
眾創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眾創發展中去持續解決,在創新2.0時代技術、社會以及管理與制度的互動中去解決,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眾創和共治去解決,如同共享單車這樣的眾創所已經解決的問題一樣。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過程中,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精進、智慧社會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推動以社會為舞臺的開放眾創,需要構建面向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政府在其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實現面向創新2.0的政府2.0服務轉型。創新2.0時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智慧社會培育者、創新生態賦能者。
六、城域開放眾創空間:人民城市為人民
錢學森強調通過專家體系、技術體系、數據體系三大體系的綜合集成,達到集大成,成智慧。推進創新2.0時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回到大成智慧學的研究與發展。大數據充分體現了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新網絡、新數據環境,營造了將人們生活工作的城市空間作為開放眾創空間的創新2.0新生態,開放數據及維基政府實踐充分體現了錢學森所強調的大成智慧,進一步催生創新的湧現。
創新2.0時代的智慧城市不僅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強調通過人的聯網、物的聯網、數據的聯網、思想的聯網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強調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造構建智慧社會。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將是基於大成智慧構建智慧社會建設的新載體,推進創新2.0時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路徑,是創新2.0時代的群眾路線新實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新趨勢。
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造構建智慧社會,推進創新2.0時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協同眾創,才能實現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為人民。
參考文獻
(1)宋剛. 「網際網路+」 = 新一代ICT+創新2.0[J].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6)
(2)宋剛,張楠. 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J]. 中國軟科學, 2009,(10)
(3)孟慶國,宋剛,張楠. 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J]. 辦公自動化, 2015,(5)
(4)宋剛,白文琳,安小米,彭國超. 創新2.0視野下的協同創新研究:從創客到眾創的案例分析及經驗借鑑[J]. 電子政務, 2016,(10)
(5)宋剛,鄔倫. 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J]. 城市發展研究,2012,19(9)
(6)張楠,宋剛. 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J]. 辦公自動化,2016(21)
(7)宋剛,朱慧,童雲海. 錢學森大成智慧理論視角下的創新2.0和智慧城市[J].辦公自動化,2014,(17)
(8)宋剛,李立明,王五勝.城市管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模式探索[J].中國行政管理,2008,(S)
(9)王連峰,宋剛,張楠. 「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核心要素與互動關係:基於創新2.0視角的分析[J]. 城市發展研究, 2017,24(3)
(10)鄔倫,宋剛,王連峰,等. 從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系統建模與實現路徑[J]. 城市發展研究, 2017, 24(6)
(11)宋剛,孟慶國. 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J]. 電子政務,2012,(2/3)
(12)王連峰, 宋剛. 創新2.0視野下的合作民主:從協商到協作——以「我愛北京」政務維基為例[J]. 電子政務, 2015(4).
(13)宋剛,董小英,劉志,趙文漾,趙雲豐. 基於開放知識管理的政務維基系統設計及應用[J]. 辦公自動化, 2015, (1)
(14)宋剛.面向創新2.0的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臺的研究與實現 [J].工程勘察,2012,40(2):70-75.
(15)宋剛. 以山水城市營造推動創新2.0時代中國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2016北京智慧園林高峰論壇上的報告[J]. 辦公自動化, 2016, 21(24)
作者簡介
宋剛,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理學博士、移動政務實驗室(mGov Lab China)主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信息系統系理學碩士、志奮領學者,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現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北京物聯網研究會副理事長。
王連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現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
《辦公自動化》雜誌2017年第21期「網際網路+創新2.0」專欄
宋剛,王連峰. 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J]. 辦公自動化, 2017, (21)SONG Gang, WANG Lianfeng. City as an Open Mass Innovation Space: New Approach to Smart City in Era of Innovation 2.0. Office Infromatization, 2017, No.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