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前兩天剛剛說完亞洲女性的生存現狀,今天又想和大家聊聊美國女性如何面對婚姻。
唉,我好像越來越奔婦女之友去了。
這部要說的電影,就是由黑寡婦斯嘉麗·詹森主演的小成本劇情片——《婚姻故事》。
剛看到《婚姻故事》是因為它在海內外都口碑爆棚,但等我看完內容簡介,再看看演員表,我腦海中不禁畫下一個問號。
誰這麼好命娶了好萊塢性感女神還想離婚,當自己是兩任老婆都是大美女的小賤賤嗎?
*死侍演員瑞安·雷諾茲與現任妻子《緋聞女孩》女星布萊克·萊弗利
好了,不八卦了。
我們還是回歸《婚姻故事》本身,這部電影不禁讓我記起斯嘉麗·詹森在加入復聯之前,也曾在文藝片中有許多精彩演出。
*斯嘉麗·詹森出演《迷失東京》劇照
而《婚姻故事》的氛圍讓我一下子入戲,斯嘉麗·詹森的表演也讓我忘記了她黑寡婦的模樣。
這樣一部難得的美式清新小品,在兩位演員細膩的表演下,把愛、婚姻和離別,探討的淋漓盡致。
影片中的夫妻近乎絕配,查理(亞當·德賴弗飾)是一名年輕的天才戲劇導演,妮可(斯嘉麗·詹森飾)是一名優秀的舞臺劇演員。
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裡,他們都是眾人眼中的金童玉女。
但故事一開頭,就是兩人帶著給對方的個人評價,來做最後的婚姻調解。
查理認為妮可熱情、善良、顧家但有些情緒化;妮可覺得查理感性、包容、井井有條但相當固執。
雖然妮可給查理的評價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可是她仍舊覺得讀出來很羞恥,也讓這場調解無疾而終。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好奇,好好的為啥要離婚呢?電影大部分給出的都是妮可的角度。
多年以來,她扮演一個妻子,扮演一個媽媽,甚至扮演一個老公需要的演員,演著演著就迷失了自己。
在世人眼中查理是天才導演,而妮可逐漸變成了查理的附屬品。
所以妮可選擇離婚,選擇離開紐約去洛杉磯,只因為一個貫穿電影全片的詞,她需要屬於她的發展「空間」。
所以當妮可接到好萊塢的電視劇邀約,她立刻帶兒子回洛杉磯生活,再儘可能和平離婚。
洛杉磯是妮可的老家,她打算離婚之後就長期定居在這裡。
但查理卻打心眼兒裡想著只要妮可早晚會帶兒子回紐約,錢無所謂,他只要兒子。
於是,兩人之間就孩子的監護權問題開始了矛盾的逐漸升級。
妮可先邀請了一名優秀的女律師,向查理提出了相對溫和的離婚訴訟文件。
可兩人一開始協商了要協議離婚,妮可的突然變卦打了查理一個措手不及,他只好也請了個善良的老律師解決問題。
但查理並不佔優勢,官司要在洛杉磯打,要爭取撫養權就要在洛杉磯住處。
查理不得已,要經常飛到洛杉磯,而查理在紐約的劇團離開他幾乎寸步難行。
這讓查理更加焦躁,他打電話質問妮可,兩人大吵一架,拉開了離婚官司的帷幕。
走到這一步,查理和妮可都忘了要和平分手的約定。
查理更是在開庭當天,換了一位更加專業,更加唯利是圖的離婚律師。
法庭之上兩個律師唇槍舌劍,編排起對方來眼睛都不眨一下,到最後誰安全座椅沒安好,誰晚飯多喝了杯紅酒,都成了攻擊對方不負責任的有利武器。
最後法官沒有給出判決,而是打算派一名評估員,對查理和妮可深度了解再做決定。
兩人對這個結果都不滿意,也都不明白為何他們要深陷泥潭。
一旦有評估員介入,就代表著兒子必然要接受詢問,而二人最不希望的,就是孩子受到傷害。
妮可為此來找查理私下解決,可兩人還沒等聊正事,就爆發了他們結婚以來最大的一次爭吵。
妮可反覆控訴著查理的自私,從不諒解別人的想法,在幾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壓抑著妮可的自我。
而查理則表示妮可總是充當被害人,卻把別人形容的十惡不赦。
最後兩人甚至開始了翻舊帳大賽,誰邋遢,誰暴躁,誰泡了茶從來不洗杯子,場面一度十分難看。
可是這些本應該在婚姻中爭論的小問題,走到離婚這一步再爆發,已經晚了。
而當查理最後說出恨不得妮可去死的話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惡劣,兩人最終流著淚,互相道歉。
我們往往會對最親近的人,表現出最肆無忌憚的惡意,是因為我們知道,不管說出怎樣絕情的話,總會有和好的一天。
可是我們都忘了這樣做是錯的,再緊密的聯繫也禁不住肆無忌憚的破壞。
尤其是查理和妮可,他們曾經相愛,或許現在也相愛,但是走到婚姻盡頭,他們之間僅剩一絲的溫情不再,只能互相傷害。
這場爭吵後,查理和妮可還是成功離婚了,二人各自退了一步,孩子的監護權也順利解決。
妮可重新找回了自我,甚至獲得艾美獎最佳導演提名,她的才華不再被查理遮擋。
而查理為了兒子,接了一部迪士尼的電影,會長期待在洛杉磯,這也是他的改變和成長。
但是,當最後查理偶然讀到妮可對他的評價時,我想可以用一句林宥嘉的歌詞形容查理的心情:
「我們曾相愛,想到就心酸。」
故事悄然落下句點,而我想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場還算體面的離婚。
最可貴的,就是他們分手之後,還能友善相對,算是個圓滿大結局。
而我想說這部關於婚姻的電影,卻並不只描述了婚姻。
還有一個我們常見的觀念誤區,我們以為歐美女性多麼解放天性,可實際上她們也要面對很多的固有偏見。
為什麼妮可會因為喪失自我離婚?
妮可也曾欺騙自己,做個別人眼中的好妻子,好媽媽也不錯。
可在離婚官司中接受詢問時,她發現作為媽媽,不能表現出絲毫的缺陷。
因為在大眾的視野裡,男人可以花天酒地,對家庭不聞不問,可女人要當好媽媽,就必須做到事無巨細,絕對完美。
這種觀念讓妮可無奈,但也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婚姻故事》的原型,雖然來自於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少年時的親身經歷,但還是讓觀眾在真實感和抽離感中蕩來蕩去。
它的抽離感,在於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有點過於優秀。
他們有得天獨厚的才華,有善始善終的願望,有為孩子著想的心,最後也沒讓這場離婚搞得太難看。
可兩個人的幾次爭吵,事無巨細,仿佛要把對方掐死的憤怒又是那麼真實。
法庭上雙方律師為了贏,不斷潑對方髒水的樣子像沒有硝煙的戰場。
這一幕幕讓我看著都於心不忍,但又不禁想像著當事人的掙扎,離一次婚,好像真的是脫胎換骨。
婚姻從互為盟友到針鋒相對,也許就像電影最後,查理唱的那首歌一樣。
「有人迫切需要我,有人太了解我,有人讓我突然停下來,讓我痛不欲生,給予我支持。「
這個「有人「就是妮可,就是任何人婚姻中的另一半,有好有壞,但時時刻刻都在。
我想小夥伴們大多數還是距離婚姻非常遙遠,但是這部電影也許會讓你看到很多人的影子。
也許是朋友分手,也許是父母爭吵,也許是大多數普通人都會經歷的人生。
俗話說得好: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當我們人生中的某個片段需要謝幕,我希望我們都能抱著感動和感恩,繼續下一段旅程。
咱們下期再見!今晚睡個好覺。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片片家的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