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我國境內,一般只有四川、雲南、海南、廣西、福建、廣東、香港和西藏自治區才有蟒蛇出沒,所以,也只有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才可能看到蟒蛇吞食巨型動物的過程。一般的蟒蛇雖然體型都不小,部分甚至可以長到10米長,但大多數身長都在3到5米的樣子,6米的蟒蛇體重很可能都超過100斤了。
如果看到蟒蛇的肚子鼓鼓的,一般都是因為剛吞下去的什麼動物還沒有消化。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時候的蟒蛇就不會攻擊人,因為,蟒蛇吃飽一餐以後,可以長達幾個月都不吃東西,所以,它們每次要填飽自己的肚子,都需要吞噬與自己差不多重、甚至超過自己體重的動物才能滿足。
所以,當你看到蟒蛇的時候,不管它處於什麼狀態,千萬不要動靜太大,尤其是距離很近的時候。要知道,蟒蛇的攻擊行為可是很致命的,當獵物被它咬住以後,就會用自己龐大的身軀將對方緊緊纏繞,直至窒息而亡。而它的吞噬過程就更令人作嘔,首先是會將自己捕獲的獵物壓成長條的形狀,然後將自己分泌出的唾液均勻塗抹在對方的身體,然後便會將借物一口吞下,直接省去了咀嚼的過程。
我們可以從蟒蛇攻擊獵物的過程看出,它並沒有像眼鏡王蛇之類的蛇種一樣,向獵物噴射毒液,而是採取咬住以後死死纏繞對方的方式。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自己的體型足夠大,哪怕是人類站在它們面前,也沒有體力對抗上的優勢。所以,蟒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行動敏捷、牙齒鋒利和身體足夠長的特點,使得獵物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窒息而死。
第二:蟒蛇雖然體型大,但它的身體器官組成部分,並不能分泌毒液。所以,蟒蛇也被稱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始無毒蛇,之所以說它們比較原始,這是因為它們的身體上至今都還有後肢和腰帶的痕跡,而已經退化的後肢其實就位於雄性蟒蛇的肛門附近,只是這樣的特徵一般也只有蛇類動物專家才會留意到,這便是為什麼蟒蛇會被稱為大型爬行動物的根本原因。
對於專門研究蛇類動物的人來說,蟒蛇體表肉眼可見的紋路,就算得上是蛇類動物中比較美麗的形態,雲豹狀的花瓣周圍點綴著一些白色和黑色的斑點。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其實,蟒蛇最具有攻擊力的身體部位,就是它們又粗又短的尾巴,而纏繞獵物的時候,也主要是靠這個部分在起作用。
蟒蛇算得上是一種比較成功的肉食性動物,可以吞下山羊和豬那樣的大型動物,也不放過老鼠和鳥這樣的小獵物。而那些被吞下的這些動物除了毛髮以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被徹底消化,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蟒蛇吃一次可以管四五個月的時間。大部分情況下,人類是很難看到多條蟒蛇聚集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它們平日裡都喜歡獨來獨往,唯有在交配和產仔的時候才會有同類短暫的生活在一起。
當蟒蛇到了需要交配繁衍後代的時候,雄性蟒蛇主要是根據雌性蟒蛇從身體散發出的特殊氣味來尋找的,而它們的整個交配時間一般都在3個小時左右。雖然,所有蛇種都是變溫動物,也很難適應周圍的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但蛇類動物還是從一億多年前活到了現在,而那些生存能力可能更強的物種卻成為了歷史,大概跟蛇類動物的產仔數量大和孵化周期短有關:
即便在一年的時間裡,蟒蛇大約有四五個月的時間都在冬眠,但它們一次交配之後產卵數量就可以達到幾十、乃是上百枚,而它們從孵化到破殼而出也只需要50到60天的樣子。即便一些幼蛇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難以成活,但如此高效的產仔過程還是為整個物種在地球上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龐大的數量基礎。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地球上現存的蟒蛇主要都分布在亞洲的一些國家,除了我們自己以外,蟒蛇也在印度、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緬甸和越南的部分地區生活。怕冷是所有蛇類動物的共性,所以,它們一般都會選擇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山叢林作為自己最理想的自然棲息地,它們可能纏繞在樹上,也可能潛伏在水中,白天喜歡睡覺的它們,常常都在夜晚來臨之後才尋找獵物。
很多人都知道蛇類動物在溫度低於15℃的時候,就很可能進入到身體麻木的狀態。而對於蟒蛇來說,只要環境中的溫度低於5℃便有可能導致它們死亡。對於蟒蛇來說,25℃到30℃是它們比較理想的生存溫度,因為,它們不僅怕冷,同時還很畏懼極端高溫。當環境中的溫度達到35℃以上的時候,如果又長時間遭受烈日的烘烤,那麼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就會讓蟒蛇難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