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樂高大概賣得不錯,在家拼磚,的確是消磨時光的好辦法,而且拼磚是三維的,比拼圖有意思多了。我曾經也對那些街景新套裝充滿渴望,磚塊銀行、懷舊餐廳、汽車維修站、書店……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覺得用樂高的磚、做自己的創意才是正道。畢竟,拼磚和拼圖最大的不同在於,拼磚可以反覆利用、重新組合,以有限創造無限。
自主創意的樂高作品被稱為MOC(My Own Creation),其實我這樣做已經有30年歷史了,卻是不久前才知道這個詞。小時候我的理想是能用樂高磚塊建造中式建築,為此,我做過許多嘗試,但一做到屋頂部分就會捉襟見肘,因為那些磚塊實在不善於表現中式瓦件。今天,一些設計師開始改用增加建築體量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就像我們在很多樂高旗艦店看到的那樣,只不過這種由體量變化導致的磚數激增,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承受的。
說到中式建築,E先生一直建議我用樂高復原我曾經居住過的胡同老宅。也許以後我會去做這件事吧,但在如今缺磚少料的情況下,我決定先做一個街景風格的單體歐式建築,於是就有了這座歷時一周完成的樂高MOC博物館。
為什麼是博物館呢?因為博物館的體量比較適合做成一個三層單體建築。其實我對博物館的感情有點兒複雜,我曾在一家博物館做了很長時間的社會實習,也聽說過某些博物館監守自盜的八卦奇聞,更見識過當年「博物館熱」和「收藏熱」中人們的失常心理。從好奇,到了解,再到厭倦,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博物館。
我沒做圖紙,也沒有具體的設計,只是想到哪兒就拼到哪兒,不合適的地方拆了重做。最終效果還不錯,E先生評價它說:精緻穩定。平面與剖面比例契合三五之比,是歐亞建築中流傳數千年的神聖象數比例;正立面高寬比例1:1,是古典建築常用的完美比例。
地面是熟悉的樂高街景系列的傳統做法,有寬闊的臺階通往博物館一層。臺階底下有三個人仔、一隻貓,三個人仔分別是一騎自行車的痞子、一個中規中矩的博物館訪客和一個要飯的孩子。E先生覺得那個要飯的孩子看上去太悲慘了,但我認為這就是現實,必須表現出來。
博物館一層包括中庭、歷史展廳和服務區。門口有個小女孩,本來我想讓她手拿體溫槍,給訪客測體溫,但因為沒有合適的體溫槍配件,只好作罷。中庭是自下而上聯通的,就像很多商場建築,使光線貫穿,令人愉悅。中庭左側是服務區,有個辦公桌,一個工作人員坐在後面,桌子上方有鐘錶,可以看時間。工作人員背後是樓梯,樓梯下面有廁所,這裡借用了樂高街景系列10246偵探事務所的設計,還有一位保潔人員,一手拿掃把,一手提水桶。歷史展廳是博物館裡最大的展廳,門口有展冊取閱架,也是10246的設計,展廳內有一個主題展覽,比如海昏侯、滿城漢墓什麼的,儘管E先生覺得墳墓裡那具白骨更像是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主人。展廳盡頭有兩個學者紀念像,代表對這個墓葬的學術研究。
博物館二層是藝術展廳和自然展廳,三層是辦公區和餐廳。因為缺磚少料,每一層的顏色只好不一樣,而且只夠照顧正立面的,我能做的,不過是讓它們看上去儘量和諧。二層用了藍色,三層用了黃色,這是海洋與土地的顏色,也是地球上最本真的兩種色彩,附以微妙的斑駁感,使磚牆的感覺更加真實一點兒。
藝術展廳比較空曠,有畫,有雕塑,而且是奇怪的畫和雕塑。自然展廳相對緊湊,有一個生態角,我放了蝙蝠、蛇、癩蛤蟆,本來還想加個蜘蛛,可惜放不下了。二層和三層都是對稱布局,空間分割均衡,中間有欄杆連接,人仔可以在這裡眺望中庭。
三層其實是缺斤短兩之作,材料已經不夠用了,我必須儘快收尾。為了掩蓋這種倉促,我一邊收縮室內空間,一邊在外立面添加那種看上去很奢華的金色裝飾,並且在中庭製作了一個水晶吊燈。這一層裡,我的新設計是餐廳背對背的靠背椅,雖然只是樣子貨,但我終於找到了製作這種椅子的竅門。
E先生說,這座博物館值得保留下來,可以不必拆掉再做其他的東西了。我也希望如此,不過這樣的話,我恐怕就又得買新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