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用軟體 自己動手讓電腦提速
「我剛剛按照高手的推薦新攢了一臺主機,為啥性能沒有宣稱的那麼好?」
「同樣的配置,為啥我的電腦會比別人慢?」
上面的這些問題在許多入門用戶當中非常常見。當大家費勁千辛萬苦,把攢好的機器抱回家的時候,卻發現新機器的性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出色;或者在與別人的電腦對比的時候,總是要比別人的機器慢。在排除硬體之間的性能差別之外,其實還有一點需要引起重視的,那就是對電腦的優化。
優化這個詞,筆者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在手機平板還是在筆記本臺式機上,都會見到各種優化方法:比如形形色色的優化軟體,或者是系統優化大法,甚至是更加自殘的「系統文件刪除/修改大法」。而許多人發現在「優化」完成之後,系統的實際性能並沒有多少提高。甚至會把系統搞得不穩定甚至崩潰。
那麼上面所說的都是基於軟體的優化方式,畢竟在硬體沒有增加性能的前提下,只使用「減少開機啟動項」、「刪除垃圾文件」這種優化方式甚至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大家殊不知,我們攢好的主機很有可能在硬體上還有許多有待挖掘的性能,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真正發揮這些硬體的性能。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指導大家如何在硬體上「調教」我們的愛機。
用軟體就能讓電腦變快?別鬧了……
那麼在文章的開頭,筆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到的諸多設置可能僅限在DIY組裝機上實現。品牌機由於多受限於廠商的設置,不能實現本文提到的一些設置,請用戶根據自己的主機自行實踐。那麼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開始今天的內容。
》現在去主板頻道轉轉《 | 》看看今日最新文章《
》主板精彩美圖匯總《
2X.M.P.讓內存頻率爆棚
如果大家經常關注DIY硬體的話,會發現最近內存的變化還是比較大的。這種變化不光是體現在我們直觀看到的在價格上,更是在規格上的改變。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開始脫離DDR3-1333規格的時代了,逐漸地轉變到DDR3-1600規格。而在容量上也從2GB、4GB變成了8GB甚至是16GB以上。內存的性能和容量提升上來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大容量高頻內存的真正實力呢?
64位系統才能夠識別大容量內存
既然擁有了大容量內存,那麼我們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就要選擇64位系統,這樣才能夠完全識別內存的所有容量。不過隨著64位系統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接受並習慣64位系統。那麼既然容量已經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就需要再把目光放到內存頻率上。
雙通道的內存安裝方式需要掌握
另外在安裝內存的時候,大家得注意雙通道內存的安裝方式,否則單通道內存會大大削弱內存性能,導致整機性能下降。如果大家對雙通道內存的安裝還有疑問的話,可以參考主板說明上指定的安裝方式。
現在內存頻率多為1600MHz,有一些能夠到1866MHz、2133MHz甚至更高。不過一些用戶把內存買回去的時候,會發現這些所謂的高頻內存默認頻率均為1333MHz,這樣的情況會讓用戶大呼上當。其實對於DDR3規範,並沒有包含1600MHz以上的頻率,也就是說那些高頻內存的頻率是不被DDR3規範所規定的,所以只按照規範內的頻率讓內存運行。如果是在以前,我們想讓內存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的話,需要手動進行調節,但是現在Intel為了讓主板能夠更好地支持更高頻率的內存,已經推出了X.M.P.規範。
CPU-Z中顯示的X.M.P.信息
主板BIOS可以直接讀取X.M.P.信息
X.M.P.規範允許內存的SPD信息中包含為內存特別優化的參數。我們只需要在主板BIOS中設置加載相應的信息,便可以將內存頻率調節在一個較高的頻率下,並且免去了手動逐一調節參數的麻煩。也就是說,有了X.M.P.之後,我們可以在不需要了解內存參數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內存的性能。這樣普通用戶在購買高頻內存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變得有意義。
不過由於X.M.P.是Intel定製的規範,所以目前只能在Intel主板上使用該功能。近日,AMD也推出了相應的規範「AMP」,在原理上基本與X.M.P.保持一致。所以AMD平臺想使用這項功能的朋友,可以等一等AMP規範普及後便可以使用了。
3改變磁碟模式釋放SSD性能
「恭喜您,您的電腦已經打敗了全國xx%的電腦!」,這樣的比賽每天都會在不少用戶的電腦上進行著。我們希望自己的電腦能夠開機神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讓電腦開機速度一快再快。於是乎,各種各樣的「開機速度優化」的軟體便時興起來。「刪除不必要的開機項」的這種做法雖然會增加少許的啟動速度,但是畢竟開機項畢竟早晚都是要啟動的,這種拆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著實不能讓筆者接受。
如果說影響著開機速度最大的因素應該就要屬硬碟了。如果把時光往前倒幾年,我們或許還在會為機械硬碟不成器的性能而苦惱。但是如今,SSD的推出打破了硬碟一直以來的性能瓶頸,將硬碟的傳輸速度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購買了SSD就能夠完事無憂,還有很多後期的工作需要我們繼續完成。
磁碟是否「4K對齊」一眼便知
首先,由於SSD摒棄了傳統硬碟的機械式結構,採用了Flash晶片。Flash晶片的讀寫機制要求我們的SSD的扇區必須「4K對齊」。這樣才能夠保證SSD的高性能以及長壽命。為SSD進行4K對齊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在購買新SSD之後,裝系統的過程中將SSD進行格式化就能夠自動4K對齊,新的Windows 7和Windows 8都支持格式化SSD默認4K對齊,所以不必有太多的擔心。
即使是我們的SSD在存入數據後沒有4K對齊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通過第三方軟體在不會破壞文件的情況下對SSD進行4K對齊處理。只不過對齊的過程會相對較慢,但是總重新格式化要來的更為方便一些。
磁碟模式直接決定著磁碟性能
AHCI模式
IDE模式
另外,無論是SSD還是機械硬碟,我們在連接主板的SATA接口時要注意安裝在SATA3接口上以保證不會出現傳輸帶寬的瓶頸。除了在硬體上確保安裝無誤,在BIOS中我們還需要對磁碟模式進行設置。這一步在入門主板中尤為重要,因為入門主板的默認磁碟模式多為「IDE模式」,該模式下SSD的性能會受到很大的制約。所以在組裝一臺新電腦之後,檢查磁碟模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了上面的設置,我們完全就不用理會開機啟動項有多少了,磁碟性能的提升才是最根本的提升開機速度的法寶。既對系統軟體無害,又能夠一勞永逸地保持磁碟性能的高水平發揮。
4節省電力 讓供電模塊懂得休息
電腦作為一件家用電器,與電視冰箱空調一樣,也是必須通電才能夠工作的一種產品。既然通電,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電腦的耗電。不過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相比於電腦,好像冰箱或者空調的功耗關注的更多一些。雖然現在主流平臺的功耗並不算高,但是秉承著節能的理念。筆者認為做好電腦的節能工作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談到電腦功耗,我們又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電腦的功耗往往與性能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性能更好的電腦,就需要支付更多的電費。其實筆者也肯定這個觀點,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不更換硬體的情況下降低整機的功耗,而且你的電腦越高級,可能節省的電費就會更多。
日常應用我們是用不到這麼多相供電的
我們所使用的電腦,功耗最大的兩大來源是處理器和顯卡,其中負責為處理器和顯卡供電的部分我們叫做供電模塊。現在在高端主板以及顯卡上,廠商往往會布置十餘相供電以保證平臺的超頻性能。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我們可能用不到這麼多相數的供電。如果我們不進行調節的話,所有供電模塊會同時啟用。每一項供電都會有相應的電能損耗,從而消耗更多的電能。所以我們需要想辦法在日常使用的時候關掉一部分供電模塊。
中高端主板的BIOS裡可以詳細調節供電模塊的工作模式
好在對於大多數中高端主板來說,BIOS裡面都包含了供電模塊的選項。我們可以通過設置手動降低供電模塊的工作負載,這樣就能夠在電腦待機或者小負載應用的情況下「關閉」數相供電,從而降低不必要的功耗。
調整前的整機待機與遊戲時的功耗
調整後的整機待機以及遊戲時的功耗
在實際的測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更改供電模塊運行模式之後,平臺的整體功耗有了明顯的下降。另外,供電模塊實際使用的相數降低後,不僅降低了整機的運行功耗,同時由於多餘的通電模塊不會再有任何負載,所以就不會發熱,這樣供電模塊的整體發熱量也會降低不少。這樣的調節可謂是一舉兩得。
5點點滑鼠 板載音效卡也能很精彩
現在的主板都會板載音效卡以及網卡,這種「理所當然」的現狀都已經讓我們忘掉了是什麼時候開始拋棄獨立音效卡以及顯卡了。當然,獨立音效卡以及網卡仍然在高端市場上有所建樹,為需要更好品質的高端用戶所選擇。
獨立音效卡和網卡在高端市場上風起雲湧,不過也不意味著板載音效卡以及網卡一直裹足不前。現在高清多聲道板載音效卡以及千兆板載網卡已經普遍出現在主流主板產品中。國內的網絡限制了千兆網卡的發揮,所以我們更多地會關注音效卡的變化。
HD Audio相比AC'97有著很大的改進
從AC'97標準到現在的HD Audio標準,板載音效卡的「硬指標」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現在的板載音效卡完全可以和入門級的獨立音效卡相抗衡。並且也能夠提供光纖以及同軸輸出。硬指標上去了,板載音效卡卻沒有得到用戶相應的肯定。
聲音的好壞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所以筆者在這裡並不和大家討論主觀聽感的東西。如果單看客觀測試成績的話,現在的好多用戶都沒有真正用好自己的板載音效卡。
目前板載音效卡的輸出指標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主流的產品都可以輸出192kHz/24bit這樣高指標的聲音,可是要想輸出這樣高指標的聲音,我們還需要對板載音效卡進行設置。
板載音效卡的驅動控制面板中可以選擇更高的參數進行設置
首先,正確安裝驅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正確的驅動才能夠保證音效卡的高品質輸出。在安裝驅動完成後,我們還需要到系統的控制面板中找到驅動相應設置面板來更改音效卡的輸出格式。板載音效卡的默認設置一般為48kHz/16bit,我們需要手動調高輸出格式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輸出指標。
只需要簡單修改,得到的指標就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從測試結果上看,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設置,就可以讓我們的音效卡性能提升一個檔次。指標提升後的板載音效卡的測試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樣的成績可能在聽MP3上沒有的改變,但是對於藍光視頻那種高清音頻的輸出,其聲音的變化還是可以讓用戶感受到的。
6一鍵超頻 瞬間讓菜鳥變高手
前面我們提到一系列的硬體調整方案。都是儘可能地發揮我們電腦硬體的最大性能。但是不管我們如何優化,都不可能超過硬體本身性能的最大值。所以想要超越硬體性能本身的界限,我們就需要為平臺進行超頻。
一聽超頻,不少朋友就會產生恐懼感。其實隨著板卡廠商對產品的設計更加人性化,超頻的門檻已經降低了很多。我們再也不需要沒有安全性的跳線,也不需要調節大量的參數,只需要簡單設置就能夠完成超頻操作。
Intel處理器中只有「K」、「X」為後綴的型號才能超頻
現在Intel與AMD的產品在超頻限制上是不太一樣的。雖然他們的中低端產品都是鎖倍頻的,但是受限於Intel處理器的架構,Intel處理器的外頻能夠調整的幅度非常小,AMD處理器則是沒有問題。我們的處理器主頻=外頻*倍頻,所以Intel處理器型號中只有以「K」或者「X」為後綴的產品才能支持超頻。大家需要看準自己電腦的情況再做出相應的操作。
一鍵超頻在主流主板中非常常見
比起處理器,顯卡的限制要少很多,超頻也更加方便。不過無論是顯卡還是主板,其產品線中都有包含「一鍵超頻」功能的產品,如果大家對於超頻很感興趣又不會設置的話可以考慮購買這些產品。即使是你對超頻有一定了解,也要秉持著「小超怡情,大超傷身,強超灰飛煙滅」的態度,適度超頻能夠讓電腦擁有更好的性能,但是因為超頻把硬體弄壞了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總結】:
經以上幾步操作,筆者相信你的電腦就會有非常大的性能提升,並且這樣的提升應該比優化軟體有效得多。與其將期待託付給優化軟體,倒不如自己動手,嘗試對自己的硬體平臺進行優化。不僅效果顯著,並且沒有什麼副作用。如果用來形容的話,許多人的電腦都是處在亞健康的狀態,如何將自己電腦的性能最大化,應該是每一個人應該做到的事情。
其實我們的電腦是很強大的,只不過是你沒有挖掘到它真正的實力。而在你挖掘性能的過程中,你不僅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電腦,更能夠發現其中的樂趣。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電腦不夠快的話,趕緊動手試試,或許你就會對自己的電腦有新的感受。
》主板頻道更多最新文章《 | 》中關村在線硬體論壇《
》中關村在線硬體DIY官方微博《
魯大師禍害各位DIY機油已久,體檢了10多回,再跑跑奇葩的顯卡性能測試,總覺得自己的新電腦也沒之前磚家叫獸說的那麼神乎。其實通過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讓PC性能得到看得見的提升,還不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