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挺多朋友來問我,怎樣從零開始寫公眾號?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回答不好,持續寫公眾號的時間不長,但是很幸運的被大家發現了,這裡面存在著一定的倖存者偏差。
不敢談方法,只談一些很個人的心路歷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我斷斷續續寫了9個月的時候,我喜歡的平臺也肯定了我。他們給我了一直仰望著的那些榮譽:虎嗅年度作者,虎嗅深流聯盟成員;新浪科技創事記年度作者;鈦媒體年度作者一鳴驚人獎等。
直到去虎嗅年會現場領獎的時候,我才錯愕的發現,原來很多那麼有名的作者早已經寫5年、10年的堅持很久了。反觀自己,差的還遠。
這不是謙虛,而是快節奏的當下,除了作者本人,別人其實沒有那麼多時間琢磨你寫的怎麼樣。大家只是關注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很隨機掃到了你內容裡的某個關鍵詞,停留了幾秒。
但這本質上跟你沒什麼關係。作為作者自己心裡要有點數。
不過,被主流科技財經媒體推薦之後,確實有機會被更多讀者發現了。這對於一個小博主來說,比無人問津的時候,狀況實在是好太多了。
個人三個不同階段的定位
起初只是在玩
其實我這個號大概2014年左右就開通了。開號的初衷是體驗產品。起初就把它當朋友圈plus用,發一些城市周邊遊啊,工作偶遇的貓啊之類。當時認知能力有限,也沒啥定位。100個粉絲來自我的同事和親朋好友,不發朋友圈基本沒閱讀量。
博客時代曾經寫過東西,切換到公眾號對有些規則就不夠理解,比如發布了就不能修改,覺得很不方便。後來過了很久,才能明白這種「落筆無悔」的規則,其實恰恰是在保護原創作者。
後來偶然被關注
後來因為關注到一些公眾事件,在公眾號做了一些表達和呈現。第一次來了朋友圈之外的訪問流量。
那時候追蹤過很轟動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挖了一些獨家關鍵的信息,被截圖轉發到社交網絡,曝光量過億;不久後北京郊區起了一場火,很多人離開了這座城市。
大火過後的一個星期,我組稿了人們離開後的一組特寫。沒想到那組圖片就像長了腳一樣,每一秒刷新都有巨大的流量湧來。
首發在幾萬閱讀之後刪了,更多的讀者還在不斷找來。後來把內容做成長圖發到了簡書,第一天沒動靜,但第3天流量飆到了42萬。
特別吃驚,因為那個數據遠超常識。去求證了一下,簡書那邊並沒有推。那也就意味著那40多萬的流量的源頭,是從我的微信朋友圈引流過去並擴散開來的。
去年我經歷了譁譁掉粉
原因是當我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表達,把注意力從社會新聞回到自己從事的科技網際網路,那些因為社會新聞而來的粉絲,開始紛紛離開我。
所以我的真正的運營,是從掉粉開始的。不過好在心態比較平,因為這一次,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我公眾號的新定位是「社交工具」。
城市很大,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成本很高。作為一個認知能力有限,有點社恐又無法孤獨存在的渺小個體,我迫切需要一個系統工具,幫助自己有效率的找到有趣的同行,幸運的話,還可以跨專業擴展一點邊界。
微信公眾號完美的契合了我的需求:可以用1份時間完成寫作,實現1次1對多的延時交流;不斷有信息出來,也會方便理念相同的人,更容易找到我。更有共鳴的讀者,會給我留言或者順著微信過來聊一聊,這就完成了一次篩選過的交流,非常大的提高了效率。
過去的一年裡,我跟我的讀者也學習到了不少東西。當然,當讀者反向來微信找我的時候,就變成了我一個人要回很多信息,工作量很大。因此,真的更期待跟行業相關的,有內容的溝通。
同情一下那個作者,不要找TA閒聊。
我是如何寫作的?
這個問題聊起來心虛。只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態變化,算不得方法論,大家需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定義自己的。
首先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跟面對面聊天,打電話,寫PPT沒啥差別,把事兒說明白就行了。至於風格方面,可能會跟每個作者的從業履歷有關係。從業履歷會影響一個人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從而在表達方面,繞不開一些作者個人標籤。
看問題的角度
這幾年想法一直在變化。寫東西我是專業出身,在加入網際網路公司之前,服務於傳統媒體機構。那時候初出茅廬,自大且無知。到了任何發布會,準能一眼看出主辦方落地不周的地方。跑新聞久了,很多工作都被我定義為「無聊的活動」。而老闆不準我碰的那些選題,恰恰才是我最想寫的東西。
幾年後供職於平臺型大公司,開始打臉的成為那些「無聊的活動」的策劃者和執行者。這才終於明白,那些瑕疵背後,是多少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媒體作為旁觀者,又能看到多少?
為了活動需要,我們通過業內頂級公關公司把全國的媒體老師請來,花了大把預算,可最終除了通稿和豆腐塊,能被記住的,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又有多少?
每一次職業轉換,準會放大鏡一樣看到自己從前的無知和片面。
幾年前,當我第一次有了超過10萬流量的時候。我的一位擅長寫作的前老闆近乎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一定要多讀書,好好學習。避免誤導別人」。多年以後,再琢磨那句話依然是常想常新,如履薄冰。恐懼來自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
當一個人有了哪怕一點點影響力的時候,你就已經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別人判斷了。對表達本身,光有敬畏之心還不夠,你還要努力學習。
對好內容的定義
我對好內容的定義首先是準確,其次是簡潔。
一個寫東西的人,應該用儘量簡單的、好懂的句子說明白你要說的。這樣可以降低讀者的閱讀成本。避免自己造詞,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副詞。一般場景下,標點符號逗號句號也就夠了。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批評我了:你寫的東西也很長啊。是的,我的內容一般在4000字左右,儘量避免超過5000。做長內容跟定位有關,我的很多內容是商業分析類的文章,把一件事的邏輯說透,需要這個篇幅。
所以你們看到的4000字,其實常常是我查了10萬字的材料,寫了8000字,最後刪減到4000的。寫字的辛苦在於,要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句子裡。經常繞來繞去把自己繞暈了。
希望最終出來的東西,讀者覺得是清晰和好讀的。如果達不到,就是作者個人技術問題,需要繼續努力。
需要提升的認知
持續學習是必要的。當然這包括但並不局限於讀書,多出來聊聊天也是重要的學習部分。這個部分是我自己做的最不好的,也是後面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會很羨慕寫東西快的人,但是自己複製不來。所以只能用比較笨的辦法,笨拙的寫東西。我在特別高興心花怒放的時候,肯定啥也寫不了出去玩了;在特別沮喪的時候,效率又非常差,會焦慮或者各種懷疑自己。只有在那種很平常,狀態不鹹不淡的時候寫東西效率最高。
不帶任何情緒的作者會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表達本身。也會更堅定一些基於創作的想法。
選勝算最大的道路去努力
把擅長的專業努力去做到10倍好
讓時間,技能和能量真正落地
幹掉你所謂的拖延症
在有限的時間裡把精力持續投入到某一個領域
複利的力量會有奇蹟
當然出作品光靠自己是不行的。作者的創作後期一旦進入線性思維,會非常狹隘。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編輯的幫助。他們的信息寬廣度遠超作者,因此給的建議常常是戰略性的,一針見血的。
這一點我是幸運的,因為竟然有機會跟中國最好的媒體和最好的一群編輯一起創作。我不太會起標題。我的內容裡,很多你們覺得酷的標題,其實是編輯起的。
現在開始做公眾號還有機會嗎?
肯定有人會說,公眾號的流量紅利過去了。現在小號已經沒有機會了。說這些話的人雖沒惡意,但很可能會誤導你。他們的認知可能來自於一次不成功的嘗試,或者僅僅是跟風「聽說」。
所以我還是非常建議沒有實踐過的朋友,一旦有這個計劃,就果斷的自己挽起袖子,真正的動起來試一試,然後做出屬於自己的判斷。如果你認同一件事情長期有價值,其實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從2020微信公開課看創作者機會
積極的去理解平臺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年的微信公開課,就非常給創作者信心。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甚至可以把歷年微信公開課連起來學習一遍,會發現微信的初心和價值觀是非常統一的。
微信幾年前就說去中心化,這幾年也一直在努力做去中心化的事情。張小龍說「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其中就強調了讓一些有內容的小號也有生存空間。
我被微信的算法推薦了
上周在廣州開會期間並沒有更新內容,但是依然可以發現有微微的新增流量穩穩的進來。不多,但很穩。兩天前,我的一個讀者終於忍不住加微信問我:為什麼我連續2次收到系統推薦你的公眾號?我們之間沒有共同好友,你是在微信花錢推廣自己了嗎?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被微信的系統算法作為優質內容自動推薦了。推薦的位置在訂閱號消息的信息流裡。
上一張截圖,做產品的同行們可能會更懂這樣一個位置的價值,以及微信團隊為了推動這樣一個定位所做出的取捨。
我的渠道策略很簡單:堅定不移的將內容首發在微信。分發的時候也儘量將流量留在微信站內。站外開的口子主要給了合作緊密的媒體。除此之外,其餘外部平臺要求轉發的,合作的,開專欄的,一律拒絕了。
有人會說,我們給你資源推薦。不要相信,他們99%都沒有流量。有流量的那些平臺一定是耳熟能詳。那些為了省點錢用流量說來騙版權的平臺,請勇敢跟他們說再見。
招商銀行付費採購了本帳號的全年版權,這才是大平臺的做事格局。
當然,我在其它幾個平臺也開有個人帳號。但不是發任何內容都全網同步的。相反,我正在避免這樣的情況。
起初開那些號的初衷,是用來維權的,內容在微信刷屏之後,會有外部平臺來侵權轉發。微信內部的原創保護做得很好,但是外部的原創保護你想維權的話,要先開個號證明自己是自己。然後才能維權。
維權方面非常認真
即便麻煩,在維權方面我非常認真,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全網搜一遍。侵權的內容不管對方多權威,我都會死磕到底。直到平臺出面處罰或者對方刪帖道歉。我知道很多作者嫌麻煩就不了了之了。總覺得多分發一下也沒壞處。
但是權利這東西你自己不爭取的話,就是一張紙。那些不尊重版權的人可能經常會一帆風順,但也總會遇見一兩個死磕的人。那些未經授權的轉發,名字和ID都含糊不清或悉數抹去,對原創作者的傷害,除了版權還會分流,長遠是影響作者個人品牌成長的。
寫在最後
寫這個帳號一年了。其實如果沒有微信這個產品,沒有各位主流科技財經媒體老師的支持,我這種小號作者,是根本沒機會被大家看見的。
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的每一個日常搭檔的合作夥伴,也感謝那些他們身後,給我高光和鼓勵的媒體平臺。因為個體是無法孤獨存在的,表達也常常是人微言輕。
「你被推薦了,不一定是因為你多好。而是他們剛好認識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