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作業到了截止日期,我正在抓耳撓腮地「粘貼」、「複製」。此時,「叮咚」、「叮咚」「叮咚」連著三聲,嚇了我一跳。莫不是,老師催了。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看了眼微信圖標,一個陌生的ID「長情的告白」在閃動。心中不禁竊喜,難道是風水輪流轉,萬年單身狗,要迎來桃花運了?
打開微信一看,「親,幫忙砍一下唄!」頓時心裡涼了半截。我在腦海裡搜索了一下這個id,冒出來一連串問號:這誰啊?我認識嗎?男的女的?認識我嗎?……
在大腦高速運轉下,我終於知道了——我壓根就不認識這人!!但是,本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原則,我轉手把自己的頭條號文章發給了他,「親,幫我轉發擴散一下唄!」
然後,我就被拉黑了!!!作為一個「大朋友」,我心中一連串問號。這鬧得哪樣啊!損失了一個「朋友」沒啥,閱讀「十萬+」沒戲了,可真讓人心疼。
言歸正傳,為什麼「求砍價」、「求轉發」,這麼遭人煩呢?為什麼對於有的人,我特別願意幫這個忙,對於另外一些人,我恨不得拉黑呢?你可能會說,因為關係的好壞啊。那麼用什麼來衡量關係好壞呢?這就引出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概念——「情感帳戶」。
01 「情感帳戶」——餘額越多,關係越好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哈利提出了「情感帳戶」理論,他把人際關係比作一個銀行,我們的日常行為就好像從銀行裡「存款」和「取款」。他說,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帳戶,你每做一件讓對方開心的事情,就是在對方帳戶裡存款;你每做一件讓對方傷心的事情,就是在對方帳戶裡提款。
根據他的理論,我們給別人送禮物、誇讚對方,讓對方開心,就是在往情感帳戶裡存錢;相反,我們找人砍價、求轉發,就是從情感帳戶裡取款。如果我們的情感帳戶裡有很多錢,哪怕是大問題也能被原諒;相反,如果「情感帳戶」已經債臺高築了,一點點小事也會引發大矛盾。
以那些「甜甜的戀愛」為例,兩個人送花、吃飯、看電影,彼此都很開心,就在往「情感帳戶」裡存錢。當「情感帳戶」裡滿了,甚至溢出來了,倆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後,彼此都不那麼上心了。男的說:「你少吃點,都快胖成球了!」女的說:「就知道玩遊戲,我重要還是遊戲重要」。男生開始嫌棄女生化妝慢;女生開始嫌棄男生不浪漫。兩個都做了很多讓對方不開心的事情,說了傷人的話,不停地從「情感帳戶」取款。
當「情感帳戶」裡的錢取光了,甚至已經是債臺高築了。一點點小事就會讓對方暴躁,兩人不停地爭吵,越來越冷漠,沒話說,最後就分手了。好的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同樣也不是一時一刻就淡了的。人心是漸漸走遠的,感情是慢慢變淡的,情感帳戶的錢也是一點一點耗盡的。
在生活中,「求轉發」、「求砍價」這種行為就是從「情感帳戶」中取款。如果彼此之前有很深的交情,情感帳戶餘額充足,那麼很容易得到幫忙。如果本來「情感帳戶」中就沒錢,我們還想從中取錢,只會遭人嫌棄。
回到開始的故事,我和那個陌生人沒交情,他找我砍價,我當然不樂意;我讓他幫我轉發擴散公號文章,他自然也不開心。然後,兩個人就一拍兩散了。
02 用好四招,讓你的「情感帳戶」越存越多
情感帳戶的餘額越多,我們的關係越鐵。那麼怎麼給「情感帳戶」存錢呢?什麼時候可以「取錢」呢?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了8個方法,它們是: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表明期望、正直誠懇、勇於道歉、以情感人、讚揚和鼓勵。
在我看來,這些方法非常有效,但是還不夠完善,說的都是平常的道理,經過我的調研,我發現了一些少有人用的方法。
第一、求人幫「小忙」和尋求建議,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
前面我們提到了,求人幫忙是一種取款行為。但是如果你懂人性,就會明白,每個人都希望被人認可,骨子裡都有好為人師、影響別人的願望。如果我們能巧妙的利用求助和尋求建議,就可以滿足對方的這種需求。
富蘭克林就曾經利用「求人幫助」的方式,贏得了敵對陣營一位議員的好感。他在競選的時候,有個議員一直反對他。他知道對方有一本很珍貴的書,就給議員寫信,想借來看幾天。後面兩人再次見面時,那位議員主動和富蘭克林打招呼,還幫了他很多忙。
富蘭克林借書的行為背後,有個言外之音:這麼好的書,只有你有,你好厲害。這個言外之音,滿足了對方「好為人師」的心理需求。於是,富蘭克林既沒有送禮,也沒有卑躬屈膝求人,僅僅是找對方幫個忙,就贏得了別人的友誼。
不止如此,主動找人尋求建議,也是一種好方法。比如,剛入職的新員工,可以主動找老員工尋求建議,「你來公司這麼久了,有啥建議給我嘛」、「老闆這麼重視你,有啥秘訣可以傳授嗎?」。有一項研究發現,當我們主動向別人尋求建議時,能滿足對方的權力欲。因為,對方可以通過建議影響我們的行為。
不過,當我們使用這些方法時,要把握程度,不能真的讓人家花幾個小時來幫我們。我們求助、尋求建議的方向一定要是對方擅長的,對方毫不費力能解決的。得到App聯合創始人,脫不花曾經給年輕人寫過一張求助清單,華十二把它做成了圖片,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第二、遵循「四個原則」,存四取一。
「情感帳戶」畢竟不是真的銀行。銀行裡,我們存多少就能取多少,甚至還可以拿利息。但對於「情感帳戶」,我們存四塊錢,能取一塊錢。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對於「壞事」的關注遠遠多於「好事」。人們天生就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比如負面新聞、負面情緒。科學家們還發現,在處理人類情緒的杏仁核腦區,有2/3的神經元被用來搜尋壞消息。那些負面的經歷也會更快地被儲存在長期記憶裡。
因此,我們總是能記住對方傷害我們的事情,記不住別人的好。對方幫了我們100次,我們只能記住對方傷害我們的那一次。朋友幫助我們10次,我們沒啥感覺;朋友背叛我們一次,我們就能記一輩子。
對此,我們可以使用社會心理學家Roy Baumaister 在《壞影響力:負面效應如何統治我們,我們又如何管理它》一書中,提出的「四的原則」,做一件壞事,就需要用4件以上的好事來抵消這個影響。具體到「情感帳戶」,我們需要做四件「存款」的行為,才能取一次款。
我們需要讚美對方四次,才能指責對方一次;我們需要幫人四次,才能求助一次;當我們傷了別人的心,別簡簡單單道個歉就完了,請做四件讓她開心的事。只有如此,兩個人才會有更多美好的回憶。
第三、利用「響應公式」,及時回應對方。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武志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裡·賴斯(Harry Reis)於2007年通過實驗發現:及時響應對方,是維持好關係的秘訣,並提出了一個公式:響應=理解+接受+關心。如果你能感知到我的問題,你能對此做出響應,我也能感知到你的響應,我們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具體來說,要做到這三點:
理解。就是俗話說的,你懂我。接受。不管我怎麼樣,你要接受,要尊重我。關心。當我遇到麻煩時,你要幫助我,關心我。舉個例子:比如,女朋友說:「我最近好像又胖了」。我們回應的時候,就要包括三點:
理解。女生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在說:變胖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我很失落;你對我很重要,我希望你看到我的失落。如果,男生這個時候來一句:「沒看出來啊!」「嗯嗯」「你吃那麼多,不胖才怪呢」。這就是完全不理解對方的失落,會傷害彼此的關係。
接受。女生說「我胖了」不是想讓男生評價「胖了也很好」或者「胖了不健康」。背後其實是在擔心「變胖了,你會不會嫌棄我」。這時候,我們就要表達出自己的接受,表達出「無論胖瘦,愛的是你這個人。
關心。當她說「我最近好像又胖了」,其實是在說:「我遇到麻煩了!」我們應該表現出自己的關心,我知道你遇到麻煩了,如果你需要,我們一起解決。千萬不要,自作主張給人出主意。她不需要主意,她需要你的關心。
總之,為了給「情感帳戶」存錢,我們需要利用「響應公式」,當對方詢問時,我們要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接受、和關心。
第四、讀懂「愛的語言」,用愛維護關係。
暢銷書《愛的五種語言》的作者,美國著名的婚姻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曾幫助過幾百對夫婦解決了婚姻問題,他發現了人們基本上通過五種方式表達愛、了解愛。它們是:
肯定的言詞。就是讚美的話,多鼓勵、讚美對方。精心的時刻。松浦彌太郎說,時間是最棒的禮物,把時間留給最珍貴的人。這句話就是「精心時刻」的 最好寫照,陪所愛之人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精心的禮物。重在精心準備,而不在於花多少錢。當然,也有人覺得昂貴最重要,那就投其所好。服務的行動。就是說,多給對方做些事,比如幫對方取快遞!!!身體的接觸。這個就更多是指情侶啦。他發現,很多人們往往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向對方表達愛意,結果就是造成了愛的誤解。書中講述了一對夫妻的故事,男的拼命工作,給妻子買很多禮物;但是妻子總是抱怨丈夫從不管家中的事情。丈夫指責妻子胡攪蠻纏;妻子指責丈夫不愛自己。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
後來,在作者的幫助下,兩個人才發現,他們都誤解了對方。原來,妻子的「愛語」是精心的時刻和服務的行動,覺得愛我,就要花時間陪我,就要幫我做家務;丈夫的「愛語」是昂貴的禮物,覺得愛我,就要給我送禮物。結果兩個人都用各自的方式,表達愛意,產生誤解。
其實不只是婚姻,任何一段好關係,都需要讀懂對方「愛的語言」,用對方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意。我們要愛別人,就要用對方喜歡的愛的語言,不是要愛得更用力,而是要愛得更智慧。
04 寫在最後
情感帳戶是關係的容器,當情感帳戶餘額充足時,朋友之間就情比金堅;當情感帳戶債臺高築時,情誼就如同泡沫,一碰就破。那些令人豔羨的友誼,都是精心維護的。願你遵循「四個原則」,讀懂愛的語言,用「響應公式」「求人幫小忙、尋求意見」等方法,有段好關係。
參考資料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奇普·希思《行為設計學》
Roy Baumaister《壞影響力:負面效應如何統治我們,我們又如何管理它》
蓋瑞·查普曼《愛的五種語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這才是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