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場名為「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在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行,活動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湖南衛視製片人《舞蹈風暴》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嘉賓,共同探討了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而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舞蹈風暴》第二季,作為當下電視節目融合舞蹈藝術進行普及推廣的典型代表,成為現場嘉賓們深度研討的素材藍本。
拿下豆瓣9.2高分、收穫收視十二連冠,更榮獲第26屆白玉蘭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這是湖南衛視《舞蹈風暴》第一季交出的成績。而這一「國內舞蹈綜藝天花板」創造的紀錄,正在由《舞蹈風暴》第二季來打破。播出過半,豆瓣評分穩定在9.4,其中給出五星評價的比例,從第一季的68.8%上升至77.6%。不同於絕大多數綜N代,《舞蹈風暴》第二季實現了口碑與熱度上對前作的雙重超越,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01
舞種、賽制、技術的三重升級
在對談現場,洪嘯談到了《舞蹈風暴》的設計初衷——讓舞蹈藝術突破邊界擁抱大眾:「可能大家聽說過電影明星、歌星,他們那些藝術形式大家很容易接受,舞者們的表現只有在劇院現場感受到,缺乏更多渠道對他們有所了解,這是我們設計這個節目最開始的初衷。」
的確在傳統的思維裡,劇場觀賞被認為是欣賞舞蹈藝術的最佳方式。但《舞蹈風暴》憑藉讓人耳目一新的視聽表達方式,結合驚豔的科技技術和立體的傳播形式,為舞蹈藝術的展示和推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而第二季更在第一季的基礎上進行了多維度的創新升級,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舞種更為多元。現當代舞、拉丁舞、民族民間舞、街舞、折骨舞等舞種在節目中逐一亮相,國標舞、拉丁舞、街舞等舞種的比例也得到提升。
例如節目集齊了世界街舞比賽冠軍得主Hello Dance、頂級視覺流編舞大師O-DOG、街舞頂級賽事三連冠T.I、剛柔並濟的街舞詩人馬曉龍等頂級街舞選手加盟,在官宣時就吸引了網友熱議。同時,還新邀請了街舞文化領軍人物、街舞運動推廣大使張藝興作為風暴鑑證官。張藝興在年輕人群當中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他在節目中不但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向觀眾科普街舞文化,還現場展示狂派舞,讓節目的豐富性、綜藝性都得到提升,也更受到年輕人群的喜愛。
其次,第二季進行了賽制升級,打破舞種壁壘的競爭更加激烈。初選階段除了獲得三位以上鑑證官推桿之外,新增一條晉級通道:舞者挑戰第一季的三強舞者王佔峰/敖定雯、李響、胡沈員,由現場101位觀眾投票決定勝負。此外,還有第一季的優秀舞者張翰、常宏基「逆戰」歸來搶奪晉級席位,對他們而言,要麼4 杆晉級,要麼淘汰離場。不論是與三強選手battle,還是背水一戰突破自我,都極大限度地激發了舞者的鬥志,讓整個舞臺的呈現更加扣人心弦。
再者,節目延續了「風暴時刻」這一模式眼,並進行了技術的升級,第二季攝影機數量由128臺增加至140臺,畫質由720P升級到4K,打造全新的「3D立體風暴時刻」,更精準地捕捉表演者的高光時刻,呈現出一幕幕極具震撼效果的視覺奇觀。
風暴時刻可以是頂尖的技術,比如李豔超在失重和張力中尋找無限的力量,從手指頭到腳趾尖,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到位;也可以是創意與技巧的集合,比如胡沈員逆著光打開雨傘,片片飄落的玫瑰花瓣與斑駁的燈光構成極致的美。在表演結束之後,這一定格畫面成為鑑證官評判的標準之一,也是觀眾直觀感受舞者巔峰技藝的手段。此外,節目在配樂的選擇上更貼近現代流行,出現了諸如《齊天》《入海》等年輕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作品主題和內容設計也進一步拉低了觀賞門檻。
通過對舞種、賽制、技術層面進行的三重升級,《舞蹈風暴》實現了自身的進一步「出圈」。第二季播出以來,收視份額不斷上漲,索福瑞全國城域中,00後-80後觀眾份額均超過6%,為同時段所有頻道第一。從這一數據來看,節目得到了不同年齡段的受眾認可,成功讓更多觀眾感受到舞蹈文化的魅力。
02
跨舞種融合創新,
碰撞多元火花
在看完不同舞者精彩絕倫的表演後,鑑證官張藝興一直在腦海中勾勒街舞與古典舞、芭蕾等舞種合作的畫面,基於圓形舞臺帶來的靈感,他為《舞蹈風暴》創作了一首中國風音樂《夸父逐日》。節目標誌性的圓形舞臺,既可以看作是每個舞者的所在的圈層,又象徵著各個舞者在這裡融合共生。
在第三賽段全新的「融合」主題下,24組舞者兩兩結伴,在3-4天的有限時間內,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這其中既有同舞種的強強聯合,比如兩大街舞組合Hello Dance和O-Dog, 14個人渾然一體,動情訴說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的故事。拉丁界的雙王者,古堃玄孫晨鴻和閻棒棒杜玉君,用拉丁舞來來展現「釉下五彩」,實現東西方藝術跨越時空的對話。
而兩種看似天差地別的舞蹈藝術,在節目中也達到了奇妙的平衡。比如華宵一和楊小建合作的《如影》,實現了古典舞與街舞的融合。此外,還有街舞和民間舞、拉丁舞男團與中國舞男獨舞等也在這個舞臺上相互交融創新,不同舞種之間的合作沒有想像中的割裂感,反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相對於美聲、音樂劇等小眾音樂,舞蹈的受眾面更加有限,線下舞劇的上座率仍有很大上升空間。而當大眾對舞蹈產生了一定認知之後,也容易停留在既定印象上,比如拉丁舞是一種雙人舞、國標舞需要在競技場上釋放魅力等。為了讓大眾對舞蹈產生更深入的了解,在《舞蹈風暴》第二季裡,除了讓觀眾感受到不同舞種原汁原味的魅力,舞者也在用自己的創造力與生命力,進行著一次次創新嘗試。
中國體育舞蹈的實力偶像侯垚,創造性地組成「拉丁先鋒男團」POWER6重返舞臺,六個大男孩陽光帥氣的群舞令人眼前一亮。雖然承受著舞蹈編排的壓力、外界質疑的聲音,侯垚依然希望通過群舞模式拓展拉丁舞的展現形式,讓更多人站上舞臺。唐藝銘黃馨儀和李嘉明李紫薇演繹的《生日快樂》,賦予了國標舞舞臺劇的質感,整支舞蹈對標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有故事有情節,有懸疑有反轉,完全顛覆了大眾想像。
在不斷傳承發展和融合創新的過程中,小眾藝術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更長久的生命力。基於自身精湛的技術和對舞蹈文化的理解,中國頂級舞者在保有本舞種的根基的同時,探索出舞蹈藝術創新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03
助力舞蹈文化出圈,
從打破壁壘到深化認知
在《舞蹈風暴》之前,國內具備大眾影響力的頂級舞蹈節目已經缺失了多年。雖然有少數打著創新旗號的節目出現,但依然採用明星競技的形式,依賴於話題炒作,缺乏對舞蹈藝術的純粹追求。而《舞蹈風暴》對舞蹈專業性和純粹性的追求始終不變,致力於展現行業生態和舞者的職業精神,助推高雅的舞蹈文化出圈。
想要真正了解舞蹈,不僅要看到舞臺上的作品,更要看到作品背後的人和文化底蘊。可以看到,這一季用更多篇幅來進行舞蹈常識科普,對於關注度更低的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節目也藉助舞者的表演和鑑證官的點評,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呂科鏑表演的民間舞《假行僧》屬於海陽秧歌,精通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民間舞的沈培藝就與之一起為觀眾介紹了海陽秧歌的相關情況,並就海陽秧歌的特徵、典型動作以及風格等進行科普。
與此同時,每個舞者不同的性格色彩、成長路徑也在節目中得以展現。因為對舞臺的渴求,43歲的譚元元選擇來到《舞蹈風暴》,如她所言,「一日是舞者,永遠是舞者」,舞蹈是她的畢生追求。國企技術員出身的「中國折骨舞第一人」吳宇飛、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秧歌的在校學生呂科鏑代表了更年輕的一批舞者。這是一個頂級舞者可以表達自我的舞臺,也是一個新人輩出的舞臺,他們無一例外展現著對舞蹈的敬畏與熱愛。
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文化與情感的載體。本季舞者的作品也具備深刻的社會意義,能夠引發強烈的共鳴。比如李豔超帶來一支關於家庭暴力主題的舞蹈《消失的愛人》,用肢體語言詮釋女性作為妻子、母親遭受的傷害,為處在弱勢地位的女性發聲。與其面對面鬥舞的張家愷,用《致90後的我們》拋出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會面對的,關於麵包和夢想、平凡和夢想的選擇題。
第一季結束後,《舞蹈風暴》已經成為一個極具口碑與吸引力的品牌。令人驚喜的是,第二季節目交出了一份全方位升級的答卷,舞種覆蓋面之廣、創新融合之大膽、思想內核之深,都超出了受眾預期。從助力小眾的舞蹈藝術進入大眾視野,到拓寬大眾對舞蹈表達形式、文化內核的認知,《舞蹈風暴》無疑是當下舞蹈文化出圈最有力的平臺。
—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