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日本用來決戰的飛機,機翼摺疊不是為了上航母,竟是為了藏...

2020-12-24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德國和日本有著緊密的軍事技術往來,這一點在航空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在二戰後期,日本海軍通過仿製德國me163戰鬥機,製造了本國的「秋水」火箭動力截擊機。當時在獲取me163戰鬥機資料時,日軍還得到了me262戰鬥機的情報,德國也轉讓了me262戰鬥機的全部設計圖紙,包括配套的Jumo004噴氣發動機和BMW003A噴氣發動機。文章後面小編會有針對me262的幾個謠言進行闢謠!

但是運送這些資料和樣機的潛艇(日本海軍I26潛艇)在返回日本途中,於臺灣附近海域被美軍擊沉,絕大部分材料沉入海底。但是此前已經有一位日本海軍軍官在該潛艇停靠新加坡時將部分資料乘飛機帶回了日本,然而這部分資料只有me262的幾張照片和BMW003A發動機的照片,在1944年9月,日本海軍決定用少的可憐的me262飛機資料來研製me262。

日本版me262的代號為「橘花」,但是因為到了二戰後期,所以日本本國用來製造戰鬥機的貴金屬變得越來越稀缺,航空製造人才也很少,所以這就決定了「橘花」戰鬥機是完完全全閹割版的me262,如整體機身變小了,發動機功率和me262相比直接折半(me262的Jumo004推力是800千克,而「橘花」的NE20發動機只有不到500千克的推力)。日本海軍對「橘花」的要求大致為兩點,第一就是製造工藝簡單,非熟練技工可以完成組裝作業。第二是機翼必須可以摺疊,目的是可以隱藏在本土的山洞中躲避美軍的空襲!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版me262的發動機是仿自此前提到的BMW003A,而不是德國me262原版的Jumo004發動機,並且發動機只能用最普通的鋼材來加工。除此之外,為了降低飛機的貴金屬用量,日本人用猛剛和鍍錫鋼板來製造機身。在這裡有人會有疑問了,用普通鋼材製造的發動機可以用?在高速旋轉之下發動機葉片不會破裂嗎?其實日本人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加厚葉片的方法!這樣做其實也大大拖延了整個「橘花」的研製進度。這些方面都體現出二戰後期日本國內資源的極度缺乏和不甘落後的軍國主義野心!(下圖為日本零式戰鬥機)

為了趕進度,日本版me262一些重要零部件直接借用了零式戰鬥機,如零式戰鬥機的主起落架。

1944年9月開工,在1945年5月,「橘花」的第一架原型機就已經製造完成!但是因為美國對日本本土的持續轟炸,「橘花」的試飛工作可以說一拖再拖,直到7月末,試飛工作才正式開始,而此時距離日本投降只有半個月左右!「橘花」的第一次試飛工作是成功的,然而第二次試飛時卻出現了事故!在這裡小編要澄清第一個謠言:「橘花」進行了兩次試飛。

事實情況是,「橘花」真正意義上只進行了一次試飛,所謂的第二次試飛其實連起飛都沒成功,原因不是「橘花」自身的問題,而是裝在機腹下的助飛火箭安裝角度出錯。第二次試飛的飛機還是「橘花」的一號機,機身嚴重受損,無法繼續執行後續的試飛任務。

第二個謠言:「橘花」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承擔和「櫻花」特攻機一樣的自殺任務。

事實情況是,日本海軍的目的是希望日版me262依靠高空高速性能來突破美軍的防空網,然後用下滑轟炸或跳彈轟炸將重型炸彈投到美軍航母上,最為保守的用途是本土決戰。至於說為什麼會出現將「橘花」看作自殺飛機的說法,原因可能是日本後期將自殺式武器放在製造的優先選項,日本海軍希望獲得足夠的開發資源和資金的考慮!

其實在研發「橘花」的同時,日本陸軍也要求開發一款基於「橘花」的戰鬥轟炸機,這款飛機被命名為「火龍」,不同於日本海軍,陸軍對它的要求可謂寬鬆,時間也給的款寬裕,要求第一架原型機在1945年12月製造完畢即可!但他們沒有等到那一天日本就投降了。所以說,雖然「橘花」飛機研製成功,但它們卻沒有一次上戰場的機會!

小編認為,若是當時運輸me262的潛艇順利到達日本本土,日本也沒有足夠的實力開發出完全比肩德國me262的飛機。原因是資源和人才的極度匱乏!這個資源包括製造飛機的貴金屬,還有石油和航空燃料。在戰爭後期因為純正的航空燃油缺乏,日本只能開始用松樹樹根來提煉航空燃油。

相關焦點

  • 摺疊翅膀是個技術活——二戰美國航空母艦多裝飛機的秘訣
    模型作品,摺疊翅膀後的TBD,注意編號表示為VT-8中隊第14號機 一般來說,為了節約航母空間而增加可摺疊機翼的設計,毫無疑問增加了機翼的複雜度,破壞了整體結構強度,所以早期只在大型艦載機上使用。
  • 二戰史上的航母著名戰役,第四個是歷史最大航母決戰!
    二戰史上的航母著名戰役,第四個是歷史最大航母決戰!圖為珊瑚海海戰中的航母。此次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進行的海戰,也是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
  • 一戰時期造航母,從戰列艦上起飛飛機,二戰前英國航母的探索之路
    二戰時期主要使用航母作戰的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和日本,其中航母數量從多到少排序也是如此。三個重視航母的國家,在二戰前爆發前都準備了一些航母,準備在戰時用於戰爭。而在這其中,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卻經常被廣大軍迷所忽略。本文就來講一講英國有關航母進行的嘗試,以及在二戰前英國所擁有的航母數量。
  • 二戰時讓日本喪失海戰能力,至今倍受推崇
    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軍工科技產業,在二戰時期飛速發展起來。在一戰中幾乎只起到偵察作用的飛機,根據用途的不同發展出多種機種、型號,而美軍在二戰後期太平洋戰場中將多機型配合作戰,運用得爐火純青。
  • 美軍航母搭載百架戰機,一個超級中隊竟佔七成,擁有73架飛機
    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的編制方式與同期日本海軍相仿,都以單艘航母的全部載機和航空人員為編制單位,比如日軍"赤城"號航母的艦載機部隊即為"赤城"飛行隊,但兩者有一個明顯區別,美軍的航母大隊及其下屬中隊可以在不同航母間相互調動,而日本海軍的航母飛行隊只能固定配屬於一艘航母,不能互調,直到戰爭後期才改變這種刻板做法。
  • 航母的機庫到底有多大?
    問 網友提問: 航母的機庫到底有多大? 專家解答: ▲ 戰機擺放密集的航母機庫 航空母艦的機庫是容納和檢修艦載機的場所,高度通常佔據2~3層甲板高度,是航空母艦上最大、最高的艙室空間。
  • 80年前 寇蒂斯XSB2B-1首飛成功 二戰中性能最出色的俯衝轟炸機
    「地獄俯衝者」是二戰前美國此類轟炸機的傳統名稱,在SB2C之前,已經有兩種飛機以此命名。「地獄俯衝者」其實是一種美國水鳥,能夠從高處垂直跳入水中捕捉小魚,於是美軍的俯衝轟炸機就以這種水鳥的名稱命名。XSB2B-1第三架原型機,垂尾面積增大。
  • 德軍「尖叫惡魔」斯圖卡,「齊柏林伯爵」號航母上的計劃艦載機!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這種轟炸機產量越來越大,戰場上使用得越來越多。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裝載了單引擎,搭乘兩名機組人員。它最容易辨認的地方就是那如海鷗般雙彎曲的機翼、固定的起落架及其獨有的如傑裡科喇叭般的低沉尖嘯聲。當機上俯衝制動器開啟時,「斯圖卡」的機鼻會自動下降,然後飛機就會開啟俯衝模式,轟炸機的最高俯衝速度高達600千米每小時(373英裡每小時)。
  • 日本二戰時期的航母為啥數量這麼多?難道航母都是白菜價?
    航母的造價不同和現代戰爭相比,現代航母的由於在技術上和二戰時期的航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在造價上,會差距非常大,比如涉及到航空電子系統,航母整體結構,艦載戰鬥機等等,都要比二戰時期的航母成本高昂。而二戰時期的航母大多數都室螺旋槳飛機,飛機重量較輕,起降要求不高,而且在技術和結構上要求較低,甚至很多航母都是大型遊輪或者商船進行改造的,在上面鋪設甲板就成了簡易航母了,所以在成本上,二戰時期的航母會低很多,這樣就足以支撐日本建造很多艘。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二部分:海軍艦載戰鬥機
    英國海航在戰前得不到重視,二戰前中期都是靠一些二流多用途飛機兼顧防空,戰後初期借著戰爭期間的慣性也曾經推出一些新型艦載機,但隨著航母艦隊規模不斷縮小,艦載機的發展勢頭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來。好在還有海鷂這種特立獨行的機型,又在馬島戰爭中打出名聲,才算給最早發展航空母艦的英國海軍留下些許顏面。
  • 日軍二戰造潛水航母,隱蔽突襲美國本土,載3架戰機塗星條旗
    昨夜剛下了一場大雨,空氣中因為含有較多水汽,形成了霧靄,從地面並不能清楚的看到那架水上飛機。不過,飛機機身上有清晰可辨的日之丸。這架飛機在森林上空投下燃燒彈後就飛離了現場。燃炸彈引發了火災,但由於空氣溼度大,且被森林管理人員及時發現,火勢沒有擴散並很快被撲滅。 這架飛機是日本海軍潛艇伊-25號的艦載機——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由藤田信雄兵曹長操縱。
  • 我國至今才2艘航母,為何二戰時美國有150艘,日本也有29艘航母
    日本在二戰中就有29艘航母參戰,美國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更是讓航母數量達到了150艘,在比較下現在我國的兩艘航母數量,就非常非常的少了。至於二戰中日美為何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就二戰的航母而言,二戰中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 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造艘7萬噸的巨型航母,帶著47架飛機,這是為了玩勺子去嗎?當時美軍主力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滿載排水量也就3萬多噸,載機數是91—100架。不說戰爭後期美軍一個特混編隊都是好幾艘航母,就是單挑這也打不過啊。這個排水量和戰鬥力完全不成比例嘛,何以至此呢?下面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一、艦載機何以如此之少?
  • 二戰時期唯一的「潛水航母」艦載機,日軍晴嵐水上攻擊機
    「潛水航母」在二戰中期的太平洋海域表現比較活躍,並成功對紐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的幾個城市進行了空中偵察,軍方對此十分滿意,決心繼續加大在潛艇及其所屬載機方面的投入,著名的「晴嵐」攻擊機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誕生的。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三部分:攻擊機與轟炸機
    二戰時期,戰鬥機的多任務能力逐步擴展,到了戰爭後期,大型單發戰鬥機載彈能力已達到了輕型轟炸機水平。所以戰後從整個趨勢上說轟炸機和專用攻擊機都在走下坡路,不獨英國一家如此。我也就不細分了,所有型號不論岸基還是艦載統統歸成一類,剛好能湊齊一篇。下面我們開始。
  • 二戰最好看的航母,直接擊沉德國最強軍艦,不是美國製造
    如今,只要說起航母,大家都會立馬想到美國。這麼多年來,美國一直都是軍事強國。一般的國家能夠擁有1艘航母已經十分厲害,而美國的現役航母高達11艘。不僅如此,這11艘核航母的排水量全部超過10萬噸,作戰能力自然不用多說。其實,當年最早研究航母的國家並不是美國,而是英國和日本。
  • 二戰時英國真打不過日本?96艘航母12萬架飛機就問你怕不怕
    日本和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參戰國。由於在馬來戰役中英軍輸給了日軍,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英國打不過日本,甚至有人認為英國是打醬油的角色。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時的英國可不是打醬油的,二戰時的英國絕對是世界頂級強國之一,比美蘇並不遜色多少。至於日本,和英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英國表示:96艘航母12萬架飛機,就問你怕不怕!
  • 《決戰中途島》日本走下神壇,南雲忠一如何將日本送上斬首臺
    該影片改編自二戰時期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戰役,全片基本都是激烈的空中對決。 影片以日本人偷襲珍珠港開始,將停在珍珠港內所有軍艦炸毀,對美軍造成重大創傷開始,但好在美軍航母當時不在港口,而正是這一天也便成為美軍黑色的星期天。
  • 以零式飛機為鏡:武器設計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保時捷博士的虎式坦克最終成了一個失敗的設計,因為其大大背離了「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 圖源於網絡 而零式戰鬥機之所以一開始「打遍天下無敵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開發的時候非常認真地執行了換句話說,任何武器的設計使用,如果背離了「形式服從功能」,下場一般都不會太好。為了實現一些性能指標,武器的設計必定會在另一些指標上有所犧牲。
  • 二戰時,橢圓形和梯形機翼成為戰鬥機主流配置,外形奇特獨具優勢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當時的工藝和技術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加之發動機性能較差,飛機的飛行速度很慢,為了讓飛機獲得足夠的升力並更好地對飛機進行控制,最早的飛機往往擁有上下兩層機翼。不過,這種設計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兩層機翼的存在會增加飛行阻力和飛機的重量,極大地限制了飛機的機動性。到了二戰期間,隨著技術的進步,兩層機翼的設計幾乎絕跡,奇特的橢圓形和梯形機翼成為當時戰鬥機的主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