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便重溫了一下星爺的《新喜劇之王》,可能笑點確實不是那麼密集,但依然在後半部分看的感動滿滿。星爺電影最大的魅力,也是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就是笑中帶淚!
但很尷尬的一個事情是,回手打開豆瓣和視頻播放平臺看《新喜劇之王》的評分,發現,和我期待的觀眾對於電影的滿意度,完全不同,甚至讓我覺得驚訝。
豆瓣只給了5.7分,視頻播放平臺也只有7.9分。非常的差強人意。
小編不死心,從網上找關於《新喜劇之王》其他的比較有權威性的正面的評價,終於,功夫沒有白費。
一檔訪談類的節目中,主持人問王晶,對於星爺的《新喜劇之王》怎麼看,王晶直言:不錯,比前兩部(西遊系列)都要好。
作為一個商業片的導演,王晶的眼光想來不會錯,可他話鋒一轉,接著說了一句:可就是不吃啊(可觀眾就是不吃啊!)
而這句話,也正是小編下面要聊到的,為何《新喜劇之王》是好片,卻評分低,口碑差?
01觀眾口味變了
如今了,喜劇展現的形式很多,脫口秀、喜劇電影、小品、相聲、就連辯論(《奇葩說》)現在都要以喜劇打底了,選手拿到辯題,想切入角度都要考慮好不好笑。
喜劇形式的多樣,必然導致觀眾口味的挑剔和變化。
回頭在想想,星爺喜劇大行其道,受人喜愛的年代是什麼時候?80年代,90年代,00年初。那時候我們能看的喜劇形式除了春晚的相聲、小品似乎就剩下,從香港來的星爺的喜劇。
星爺喜劇確實經典,但不能否認的是,有一部分叫做:時勢造英雄。星爺的喜劇好,可能也只能停留在那個時候了。現在我們回頭說,星爺電影經典,會不會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電影對於我們而言有很多的記憶點,就好比《愛情公寓》一樣,《愛5》沒那麼好了,但依舊有人追捧,因為承載了他們的記憶。
《新喜劇之王》我們看的出,喜劇套路是一直沿用了最典型的港式喜劇風格,當然也就是星爺的喜劇風格,誇張的表情,無釐頭的臺詞。其實一點沒變。喜劇質量和星爺90年代的《芝麻官》、《審死官》、《蘇乞兒》完全一樣,只是換了不是星爺來演了而已。
劇情呢?劇情很簡單,講一個追夢的女孩的故事,這和在《喜劇之王》當中星爺扮演的角色,人設是一樣的。劇情無漏洞,後半程也足夠感人。
然後觀眾就是笑不起來,對於星爺的期望落空,然後評分自然而然的低了。
所以你會發現,不是電影質量有問題,是觀眾的口味變了。看多了各種各樣的招式讓你體驗包袱帶來的笑料,當你回頭再體驗最初那一種的時候,你已經麻木了,除非你願意再次重溫90年代的電影,尋找你的記憶點。
02港片喜劇輸出方式單一
港片近幾年很少拍喜劇了,就連王晶自己在拍完《澳門風雲》之後,都轉型拍起比較嚴肅的劇情片了(《追龍》系列)。
訪談節目中,問王晶為啥不拍了,王晶自己說:做不到!(做不到像麻花一樣的喜劇效果)
拍不過誰?當然是內地現在大行其道的喜劇電影,舉例來說:麻花的喜劇、徐崢的《囧》系列喜劇、寧浩的黑色幽默劇(瘋狂石頭,瘋狂的賽車手等)。
為什麼拍不過?因為香港電影拍喜劇,套路似乎始終是無釐頭,和誇張肢體這一種。
2010年之後,我們回看香港電影在喜劇片上的建樹,《澳門風雲》系列,被稱之為爛片,但因為演員陣容簡直豪華,所以票房不錯。但看了會發現,電影製造笑點的手段只有兩種,一種賣情懷,一種依舊是打不死的誇張肢體和無釐頭臺詞。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發哥在監獄唱《友誼之光》,以此致敬當年的《監獄風雲》。再有發哥出獄之後,假裝神經,自稱楊過,然後其他演員配合演戲,自稱自己是金庸小說裡的經典人物。無疑這一點能抓的到觀眾的心,所以《澳門風雲》踉踉蹌蹌涉險過關,口碑雖然掉了,但票房賺了。
而劉德華和黃曉明主演的《王牌逗王牌》沿用此套路,就賠了個地兒掉。
陸陸續續的《西遊降魔篇》和《西遊伏妖篇》,一部是星爺導的,一部是徐克導,星爺監製的,這兩部影片從兩個角度看,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當喜劇電影看,套路依舊老套,和《澳門風雲》、《新喜劇之王》完全一樣,誇張的肢體,無釐頭的臺詞。要說好看,吃這個套路的會覺得好看,要說不好看,現在見識了多種多樣喜劇形式的觀眾會完全無感。
而把這兩部電影當奇幻片看,那一定是好電影,想像力豐富,特效做的也好,劇情也完整。一定是好片。而且徐克也擅長拍帶特效的奇幻電影,大家可以參見他的《狄仁傑系列》。
所以現在看《新喜劇之王》或者香港喜劇電影為何不搞笑了,為何觀眾不買帳了,評分低,口碑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香港喜劇似乎沉醉在無釐頭中不能自拔,就好像近幾年香港警匪電影沉醉在槍戰、爆破、飛車上不能自拔一樣。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當我們聊回《新喜劇之王》的時候,並不是電影本身有問題,而是觀眾口味變了,但香港的電影人,在琢磨如何讓大家笑的方式方法上,目前似乎找不到比無釐頭臺詞和誇張肢體更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