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系出名門,中西流芳,其成長過程可謂是精神永兮歲月長;她在協和醫院發光生輝,在投身西部的艱苦歲月裡,更是用含辛茹苦的身影折射草原最閃耀的光;她唱響時代新聲,學成歸來後引領了中國心電生理介入事業的新潮流,研發出中國自己的射頻儀……2020年11月20日,在南京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二次全國心血管年會開幕式上,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院長作《一代宗師 清泉流響——永遠懷念吳寧大夫》主題演講,飽含深情地講述了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吳寧教授傳奇的一生。
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
吳寧
1931—2012
吳寧大夫早年師從黃宛、方圻教授,在心律失常、心電圖、臨床和實驗心電生理等心血管病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她的從醫生涯絕大部分時間在協和度過,早年還參與創建了阜外醫院。90年代初,吳寧大夫在國內最早開展射頻消融術,研發出中國自己的射頻儀。
一代宗師 清泉流響
永遠懷念吳寧大夫
張抒揚
系出名門,中西流芳吳寧大夫可以說是系出名門,她的父親是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和傳染病學專家吳朝仁教授。
她的少女時代,是在上海中西女中度過的。在這所民國時期上海最著名的貴族女子中學裡,吳寧大夫度過了十年春秋。她在景蓮堂的彩色玻璃窗下,捧讀著全英文的課本,刻苦學習英語、算術、音樂和家政。
儘管學習了家政,但她沒有局限於相夫教子,而是將畢生的善良、才情、心血、精力奉獻給了醫學,奉獻給了人民健康,書寫了波瀾壯闊、異彩紛呈的傳奇人生,成為中國心臟電生理及心律失常介入治療,乃至中國心血管內科的一代宗師。
正如中西女中校歌中所唱:「精神永兮歲月長,勤勤懇懇名顯揚。」
求學燕園,協和生輝1948年秋天,吳寧大夫從上海中西女中畢業,來到了燕京大學的未名湖畔,攻讀醫學預科。由於成績優異,1952年吳寧被免試保送北京協和醫學院。
1948年,吳寧(第一排右二)在燕京大學讀醫學預科。
1956年,吳寧大夫從協和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協和醫院住院醫師。當年,有約100人與吳寧大夫同一屆進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但只有一半人被協和錄取。最終成功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的只有30人。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心血管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心血管專科醫生少。吳大夫毅然選擇了心血管內科,並為此奉獻一生。
在北京協和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期間,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吳寧大夫刻苦好學,在大師的薰陶之下,積極探索醫學的奧秘。
吳寧(第二排左二)參加張孝騫(第一排右一)的疑難病例討論。
長風破浪,雲帆西進在祖國的大西北,青海湖以西,是廣闊無垠的海西州。在這片瀚海的草原裡,居住著蒙古族、藏族和哈薩克族的同胞們,這裡的首府是德令哈,意為金色的世界。
當時的西部地區,尤其缺醫少藥。吳寧大夫響應祖國的號召,毅然前往支援大西北。在1970年至1974年間,支援德令哈人民醫院內科工作。
草原上地廣人稀,農牧民家住得都很分散。一次,一位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病情危重,急需搶救,吳寧大夫聽到消息,一步跨上無鞍的快馬,連夜奔赴病患床前。五年的含辛茹苦,她的身影折射出草原最閃耀的金光。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也煦暖了協和。12月26日,新中國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52名留學生,翻開了中國人才培養史上新的一頁。
憑藉前期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臟電生理領域的臨床和研究成果,吳寧大夫成為了當時首批先遣隊中的一員。吳寧大夫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中心藥理系和賓州大學醫學院費城醫學中心進修學習。
吳寧留下的學習筆記手稿。
篳路藍縷,時代先聲1991年6月6日,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Jackman教授的一篇論著,報導了通過導管釋放射頻能量對166例房室旁路患者進行消融的結果,成功率高達99%,併發症僅發生3例,平均隨訪8個月,最長的13個月,復發率僅9%。該研究成果在1991年北美心臟起搏和電生理學會(NASPE)年會上公布。這是一篇裡程碑的研究。
儘管房室旁路介導的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和以房室結雙徑路為機制的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機制已經基本闡明,但1980年代中期以前,房室旁路的主流治療方法是開胸外科手術和高能電擊。雖然有效,但是併發症風險很高,心臟往往會被高能直流電擊所產生的電火花所擊穿,造成患者死亡。
這篇研究給當時正在美國參加年會的吳寧大夫巨大啟發。射頻能量是外科手術和高能電擊的一種完美替代手段,通過心臟內電極導管明確心律失常發生機制,然後通過導管釋放射頻能量對心臟內病灶進行消融,從而根治室上速。吳寧大夫迅速意識到:一個心臟介入電生理的時代到來了。
為了更深入地學習,吳寧大夫決定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俄城醫學中心繼續參觀學習三個月。這三個月,對中國心臟電生理學界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三個月;這三個月,更是中國學者從探索跋涉到豁然開朗、大步邁進的三個月。吳寧大夫從俄城醫學中心回到祖國,回到協和,除了寫滿筆記的本子外,她還帶回了一大袋物品,包括用過的心內電極、射頻消融導管和電極連接尾線。吳寧大夫將這些使用過的材料「變廢為寶」,帶回國內開創性地帶領團隊做動物試驗。
吳寧大夫在協和電生理導管室進行了100餘例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術,並獲得圓滿成功。這是國內第一批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其中很多人都是吳寧大夫的老病人。多年以前,吳寧大夫為他們進行電生理檢查,明確心律失常的機制,但是受限於治療手段,患者無法得到徹底治療。如今,治療手段得到了突破,吳寧大夫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們。
1994年和1996年,吳寧大夫分別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發表了述評和專家筆談。她在當時就前瞻性地倡議:開展對心律失常的臨床試驗和機制研究。
吳寧(左一)在做射頻消融。
吳寧大夫心裡時刻記掛著醫學和患者,唯獨沒有她自己。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快速騰飛,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而吳寧大夫卻因營養缺乏症住院,這是一種幾乎已經絕跡的疾病。細問之下才知道,吳寧大夫從早到晚問診病人,沒有時間吃午飯,她往往僅用一杯開水、一把花生米將就。在心臟介入電生理學的序幕時代,研究條件簡陋,儀器設備的故障也需要自己解決,所以研究工作只能安排在正常的醫療、教學工作之後。耳順之年,吳寧大夫仍然身穿二十多斤重的鉛防護衣,工作到深夜,精益求精、一絲不苟。
有一次,吳寧大夫身體不適病倒在崗位上,被診斷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囊化膿腫大,差一點就要穿孔。因為擔心吳寧大夫的身體,同事們曾經小心翼翼提醒:「吳大夫,休息一下吧?您的學生們都已經很熟練了,不用勞煩您每一臺手術都盯著。」 吳寧大夫卻很堅定:「我不會有休息的那一天的!除非我病倒了!」
從1987年到1993年,吳寧大夫先後擔任了協和醫院心內科主任和內科學系主任。1994年至2002年的8年間,她擔任了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期間積極推動中國參與世界心臟聯盟,並在國內推動召開心血管病年會,成立心電生理專業學組,召集心臟電生理學術會議。吳寧大夫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心臟電生理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吳寧大夫在心臟電生理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且研製成功了「KYKY-RFG Ⅱ」國產射頻消融儀。2008年,吳寧大夫因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中國心臟介入終身成就獎。2009年,吳寧大夫被授予「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
1995年,吳寧主持的「射頻消融儀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傾囊相授,嚴師高徒吳寧大夫對弟子的選擇標準極高。她認為從事心臟電生理事業的醫生,既要有悟性,又要有技術,肯鑽研,達到心靈手巧的標準。她培養弟子的標準就是:能者,上;不能者,淘汰。
吳寧大夫對學生的要求也極高,可以說是近乎嚴苛,不能容忍任何的失誤。她要求手術臺務必乾乾淨淨,操作務必乾淨利索,無菌單務必滴血不沾。曾經有一位學生在進行射頻消融前靜脈血管穿刺的時候,因為過於緊張,穿到了緊鄰靜脈的動脈,在手術臺上留下了血跡。吳寧大夫立即取消了他參加本次手術的機會,並要求在臺下重新反覆練習,直至做好充分準備,方可再次上臺參加手術。
吳寧大夫對當時在場的學生說,「取消手術機會,讓你們下臺重新準備、反覆練習,不是想讓你們難堪,而是希望提高你們的技術,磨鍊你們的耐心,讓你們學會對患者負責。在臨床工作中,不該出的血,不該有的失誤,都不能發生!假如躺在手術臺上的是你們的父母至親,你們能容許自己因為不熟練而反覆操作嗎?」
正是吳寧大夫的嚴格要求,保證了射頻消融過程的安全有效,吳大夫定下的「放電時候不能說話」的規矩,也一直在協和保留至今。
吳寧(第二排右二)和93-94心內科進修生的合影留念。
吳寧大夫的幾位弟子,如今都是國內外著名的心臟電生理專家,包括王勳章、蘭志強、鄧華、焦鎮等。
吳寧大夫在推廣射頻消融技術方面不遺餘力。除了在院內進行射頻消融手術外,還面向全國積極推廣,國內多家心電生理重要醫學中心都與她有過合作。吳寧大夫編寫的臨床心臟電生理教材,至今都被譽為電生理學的啟蒙教科書。
醫學巨擘,情系協和在患者眼裡,吳寧大夫是令人尊敬、和藹可親的。她從來沒有和患者紅過臉,從問詢病史到體格檢查都十分耐心、體貼。一位在1990年接受射頻消融手術的患者,2015年給吳寧大夫寫來一封感謝信:「吳寧教授您好,我是1990年在貴院因為預激症候群做射頻消融的患者,術後至今已26年了,治療效果非常好,我代表全家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並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這位患者並不知道,他心中永遠感激的吳寧大夫,已經離開我們1000多天了。
患者寫給吳寧的感謝信。
2011年,吳寧大夫在上班途中,感覺到身體格外疲乏,她想著到了醫院後,先做一下體檢,再接著繼續去心臟導管室工作。可就在途中,吳大夫因肢體無力而跌倒,隨即住院,發現了顱內腫瘤,她再也無法堅持工作了。
吳寧大夫曾說,她不會有休息的那一天,除非她病倒了。她為創造新的醫學奇蹟奉獻終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2012年1月,吳寧大夫與世長辭。為紀念吳寧大夫為祖國醫學事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她的照片和生平懸掛在協和醫院走廊的牆壁上,供後人緬懷和瞻仰。吳寧大夫的勤奮敬業、一絲不苟和精湛醫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協和內科人。
我們永遠懷念吳寧教授,尊敬的老師。
原標題:《邁向協和新百年|一代宗師,清泉流響,張抒揚院長講述吳寧大夫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