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類才會使用工具。」這個觀點對嗎?
推翻它的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動物學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她通過觀察,發現了黑猩猩也能夠使用工具——使用木棍取食白蟻。
珍為了觀察黑猩猩,二十多歲時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度過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畢生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教育和保護。
這本《叢林守護天使》就從她的故事開始,向我們揭開了人類研究猩猩的精彩一幕。
01
本書的第一段故事來自珍·古道爾,以及她和本書中的三位天使的伯樂——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之間的師生情誼。
「你存在的每一天都在影響著你所生活的世界,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會使其變得不同,請務必決定你想要帶來怎樣的不同。」——珍·古道爾
珍從小就對非洲以及動物有著強烈的熱情,為了閱讀相關的書籍以及觀察動物,她常常廢寢忘食,以至於耽誤了學業。
雖然囿於生計,但她從未放棄兒時的夢想,就這樣,她來到了非洲,來到了路易斯·李奇的面前。
這本書的匠心在於,除了對話,把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用不同底色的框區別開來,方便讀者理解區分。珍的思緒是藍色,李奇教授的框是黃色。
雖然珍此時並未獲得大學文憑,但是李奇教授還是一眼相中了她。
從李奇教授的心路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他和珍是同一類人,惺惺相惜,也許就是那一眼從人群中挑中的奇蹟產生的原因,從後面的內容中,我們知道這種「奇蹟」又發生了兩次。
當然事情的進展也不會這麼快,李奇教授先是讓珍做了幾個月的助理,後又力排眾議為珍——一個沒有資格證書的女孩——申請了研究經費,我們也跟著歷史的腳步來到了貢貝,見證了珍和黑猩猩的第一次對視。
作為一個女子,珍從不是嬌滴滴的小姑娘,她在貢貝克服了各種困難,夜以繼日地觀察,終於觀察到了歷史性的場景:猩猩食肉,以及使用工具。
李奇教授大喜過望,馬上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重要結果,翻開了人類認識動物,認識自己的新的篇章。
02
第二段故事來自戴安·弗西,一個脾氣不怎麼好的「天使」。她本是兒童醫院的醫生,在東非旅行時與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相識,同時首次接觸到山地大猩猩,這也成了她轉型成動物學家的契機。
首次東非之旅對於戴安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扭傷了腳,水土不服,幾天的一無所獲……所幸皇天不負有心人,戴安見到了山地大猩猩——也就是金剛猩猩。
這一見,在戴安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於是在3年後李奇教授到美國開講座,成功說服她帶著她心中的芽兒,又到了非洲,也開始了她和大猩猩以及偷獵者糾葛的下半生。
山地大猩猩和黑猩猩不同,它們不使用工具,但是過著群體的生活,很多行為與人類群體相似,這為我們認識人類的形成和發展也提供了價值。
而對於戴西的研究成果的發表,李奇教授又成功吸引了另一位「天使」的加入,她就是比魯捷·嘉蒂卡斯,研究紅毛猩猩的動物學家。
比魯捷的故事我就不多介紹了,留待大家自己去發現。
03
李奇教授的三個女弟子,三個偉大的女性,被稱為「李奇的三個天使」,也被稱為「猩猩的守護女神」。
通過她們對猩猩的研究,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於靈長類的認識,甚至是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究竟是怎樣的人能做出如此偉大的事業?這究竟有多艱難?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理解靈長類動物的意義的呢?
通過這三位女性的故事,我想每個讀者的心中都會有答案,也會去進一步思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相處之道。
1977年,珍·古道爾建立了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教育和保護的珍古道爾研究會,向全世界推進動物的研究工作。
為了喚起公眾環保意識,1991年,珍又建立了一個全球範圍的青少年教育計劃:根與芽。
「很多人問我,想要通過這個活動來拯救地球嗎?不,我並不那樣認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整個世界,可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地方,我想,這就夠了。」——珍·古道爾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夠領略到一種夢想和興趣的力量,也會對今後自己的道路產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對於孩子們,這種思考更是難能可貴。
只要你不放棄夢想,它總會指引去到你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