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梁山好漢:36人聚義戰敗,朝廷愛才赦免,活躍於抗金前線

2020-12-15 榕樹的史話

在名著《水滸傳》的影響下,北宋末年規模不大的宋江舉事如今家喻戶曉。

無論是特色鮮明的108條好漢還是書中的梁山水泊都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那麼真實歷史上的梁山好漢又是怎樣的形象?

他們在接受朝廷招安後有何遭遇?本文將結合現存史料為大家還原真實的歷史。

一、梁山好漢

小說中梁山好漢的來源相當複雜,有民間的員外富戶,例如「玉麒麟」盧俊義。

有落難的官吏,如「豹子頭」林衝、青面獸「楊志」。

當然還有李逵、魯智深之類的民間潑皮。

他們對應天罡地煞之術,共有108個頭目和數不清的精兵強將。

故事講究「無巧不成書」,現實往往要簡單的多,首先是人數。

《東都事略》記載:

「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

山東梁山附近的古民謠也提到:

「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若是少一人,誓死不還鄉。」

由此可見梁山好漢是36人並非108人,且皆為同鄉沒有複雜的人生經歷。

宋代黃河走向與今天不同,山東尚未遭到泥沙侵蝕,當地廣闊的水面素有「八百裡水泊梁山」稱號。

根據地質學考證,當時梁山泊的面積很可能與今天的青海湖相當。

如此富饒的魚米之鄉,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舉旗反叛了呢?

這和宋徽宗奢侈導致的財政枯竭有關,為解燃眉之急朝廷頒布了括田令。

這道法令由奸臣楊戩實施,大致就是將荒山、湖泊等等全部納入稅收範圍。

南宋初年名臣李光曾在《論王子獻等札子》中提到了梁山水泊的情況:

「日計月課,纖悉無遺,遂致泊旁之人無所衣食。」

無衣無食則民走投無路,宋江及其部下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也許是民眾尚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梁山好漢掀起的叛亂規模始終有限。

規模有限意味著事情不大,事情不大正史就很可能幾句話帶過。

按照正常情況他們轉戰各地失敗後馬上會被遺忘,幾百年後能否為普通人所知都要打個問號。

不過之後事態發展顯然超出了朝廷的預計,大致是兩個方面:

宋江所部戰鬥力太強了。梁山好漢名聲越來越大。戰鬥力強並非指宋江36人能和官軍硬碰硬,他們擅長機動靈活,轉戰於河朔、京東東路、青、齊一帶。

大概相當於在今天的黃河下遊,山東濟南至鄄城附近活動。《宋史》記載:

「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據此推測梁山好漢的作戰模式有可能和今天的特種部隊差不多。

以精銳突襲敵人某部,得手後迅速轉移等待下次戰機,人數雖少卻始終能將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

後世也有人對梁山好漢數量提出質疑,認為36人是指頭目而非隊伍總人數。

不過即便這種說法成立,也並不妨礙對宋江所部作戰風格的判斷。

梁山水泊是在其極盛時期被張叔夜伏擊消滅的,據《宋史》記載:

「賊(宋江)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

以上世紀出土的宋代海船殘骸推測,即便是後來南宋最繁榮的貿易港口泉州,遠洋船尺寸也不過長24米,寬9米。

宋代海船剖面圖

十多條這樣的船滿打滿算搭載幾百人都夠嗆,更何況梁山好漢活動區域是山東,所謂巨舟可能都沒這麼大。

戰鬥力和規模大致如此,名聲又是怎麼回事?

二、招安

宋江及其部下的事跡散見於正史,內容很少且不成系統。

這符合常理,沒有哪個史官會對幾十號人的叛亂感興趣,即便他們機動性和戰鬥力很強。

然而民間傳說和官方史冊是兩個邏輯。

梁山好漢四處劫富濟貧,把幾萬官軍耍的團團轉本身就是極具爆炸性的消息。

最早詳細記錄36條好漢名錄的是小說《宣和遺事》,兩宋交替時期出版。

雖然作者不詳,但從時間推算創作人員很可能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

書中名錄與《水滸傳》多有出入。如「智多星」吳用在《宣和遺事》中的名字為吳加亮。

為方便大家閱讀,以下梁山好漢姓名、外號將全部以《水滸傳》為準。

講到這裡,梁山水泊真實歷史的脈絡已經相當清晰。

宋徽宗昏庸鋪張,朝廷為解決財政問題大肆加派稅賦。

梁山水泊以宋江為首的36人不堪欺壓決定舉兵。

他們沒有複雜的經歷,沒有顯赫家世,至於八十萬禁軍教頭、智取生辰綱、倒拔垂楊柳都是子虛烏有。

不過36人個個身懷絕技很可能是真的。

現實中的梁山水泊絕無小說中險要,在官軍的圍追堵截下好漢們被迫在運動戰中打了很多漂亮仗。

然而戰術的勝利終究無法彌補戰略的缺陷,叛軍規模遲遲發展不起來。

宋朝可以輸百次千次,梁山好漢敗一次就無法承受。

名將張叔夜終於找到了機會,在山東沿海招募死士伏擊一舉消滅了宋江。

歷朝歷代對民間舉事的態度都是趕盡殺絕,即便是氛圍寬鬆的宋朝也不會例外。

只是這次朝中大臣甚至連宋徽宗都動了愛才之心。

《宋史》記載了大臣侯蒙的上疏:

「(宋江)其才必過人,今清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所以真正的歷史並不是梁山水泊在全盛時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他們甚至從來沒有對宋朝造成過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梁山好漢們被張叔夜俘虜後按照法令是要全部斬首示眾的,但在此之前皇帝已經動了惜才的念頭。

最終的結果是特赦,允許宋江所部為朝廷效力。

這就是《水滸傳》中梁山泊北徵遼國,南討方臘的劇情來源。

北伐遼國肯定是不存在的,是否徵討方臘目前史學界尚存爭議。

現有的史料傾向於沒有,陝西出土的《折可存墓誌》記載,官軍是先平了方臘然後再對付宋江的。

三、抗金

宋江接受招安為宣和三年,北宋已經進入了滅亡的倒計時。

第二年童貫大軍北伐遼國,隨後遭遇慘敗,宣和七年金國正式開始攻宋。

梁山水泊雖說名聲很大,但畢竟小打小鬧招安後的這4年在史書上幾乎是空白。

金兵南下又都是大兵團作戰,嶽飛、韓世忠、吳玠等名聲鵲起,更沒有好漢們成名的機會了。

不過史書中仍然留下了宋江所部參戰的記錄。

「九紋龍」史進,又名史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

興州即今天的陝西略陽,他的忠誠度有限亂世中想自立為帝。結果第二年:

「吳珍襲叛賊史斌,斬之。」

史進沒有投降金兵最後死在南宋手裡,宋軍也沒守住陝西,結局頗為可惜。

相比之下「青面獸」楊志很老實,《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他:

「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

這裡講的是宋軍的殺熊嶺之戰,楊志擔任敢死隊隊長。

結局不明,最後的記錄《梁溪集》中提到他之後又在其他軍中效命。

「大刀」關勝是最壯烈的,他在濟南府擔任軍職,金兵南下後拒城死守。

劉豫後來在金國扶持下當了偽齊皇帝

知府劉豫計劃投降又怕大家反對,於是派人殺害關勝,相關事跡《宋史》、《金史》可相互印證。

打漁出身的「船火兒」張橫在黃河流域拉起了隊伍,屢次擊敗金兵。《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有眾兩千,來往嵐、憲之間。敗金人於憲州,擒其守將。」

登州獵戶「雙尾蠍」解寶的結局與史進頗為類似。

亂世中他在濟州山口為賊,沒有野心,最後被大名鼎鼎的韓世忠率人剿滅。

以上梁山好漢皆在正史中有名有姓,也從側面印證了《宣和遺事》名單的可靠性。

總而言之,梁山36條好漢都是能力很強且有氣節之人。

即便不肯效忠宋朝,敗亡之際也沒有人向金兵投降。

宋徽宗沒有看錯人,但將才和帥才是不同的,梁山之人統領千人或許尚可,場面再大就無法勝任了。

梁山水泊為朝廷效力自然最好,否則對大局影響也不大。

真正能在宋金戰爭中力挽狂瀾之人,還要數嶽飛、韓世忠這些名將了。

參考資料:

《宋史》

《金史》

《梁溪集》

《水滸傳》

《東都事略》

《宣和遺事》

《折可存墓誌》

《三朝北盟會編》

《論王子獻等札子》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相關焦點

  • 梁山好漢「義薄雲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梁山好漢「義薄雲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大師金聖歎,曾在評點《水滸傳》與《三國演義》之後,發出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感嘆。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尤其是對位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頗有微詞。 他認為《水滸傳》中所謂的「忠義」,實際上是「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
  • 梁山好漢歸宋後死得最慘的十人,他們都是誰?
    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個個都是我們心目中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們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劫富濟貧,留給後世人很多津津樂道的傳說。如果當年他們沒有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肯定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但是由於帶頭的宋江哥哥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之後,梁山好漢多數都死於奸人之手,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中死的最慘的十位好漢。
  • 如果宋江堅持不招安,梁山好漢的結局會如何?專家:只有一種下場
    在我們的文學海洋裡,《水滸傳》一直被人們視為英雄好漢輩出的一部作品。梁山一百單八將,各個勇武忠義,快意恩仇。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性格與形象,在亂世中匯聚一堂,共同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奮鬥。但是,這個故事終究是悲傷並遺憾的。在宋江接受了招安之後,方臘一戰百人僅餘十數,梁上徹底被打散。
  • 梁山108位好漢,方臘八名將軍,為什麼戰後梁山好漢只剩下20多人?
    ——科林伍德(英) 宋朝地方上有兩股勢力最為朝廷頭疼,一個是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勢力,還有一個就是以方臘為首的起義勢力。當梁山好漢們歸順朝廷後,朝廷派遣宋江帶領他的隊伍前去收拾方臘,但當這兩股勢力產生交集時,為什麼宋江的108號好漢,方臘8名將軍,可是到最後梁山好漢戰後僅剩下20多人?細細梳理來原因有以下三點。
  • 108條梁山好漢中,這8個人完全是來湊數的,可有可無
    文章作者:琢磨君 眾所周知,《水滸傳》中講述了108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為什麼非得是108條梁山好漢,而不是其他數字呢?顯然是作者施耐庵精心設計編排的:天罡星三十六員和地煞星七十二員。
  • 《水滸傳》前30條好漢,梁山只佔8人,盧俊義屈居第二
    如果要給《水滸傳》裡面的好漢排一個榜排行,前30名應該是哪些呢?答案肯定是不統一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筆俠以前排過《三國》武將榜單,今天鬥膽再來排一下《水滸》好漢榜單,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在《水滸傳》中,梁山號稱有108位好漢,但真正的好漢只有3位
    《水滸傳》中的梁山號稱有108位好漢,那梁山的108位首領真的全部是好漢嗎?其實不然,所謂的梁山好漢絕大部分都是被迫加入梁山的,更有許多的濫殺無辜的土匪惡霸,這些人其實都不是好漢。真正的好漢應該是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的仗義之士,這樣的人才稱的上是好漢,而梁山這樣的好漢其實只有3人。
  • 梁山108好漢中,隱藏1位朝廷「奸細」,他的名字已經出賣了他
    梁山108好漢中,隱藏1位朝廷「奸細」,他的名字已經出賣了他 《水滸傳》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全書圍繞以宋江、晁蓋為首108位「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綠林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殺富濟貧,豎起 替天行道的大旗,其實眾多好漢中,隱藏這一個臥底,但是被他的名字所出賣
  • 108位好漢,犧牲70多人,宋江用梁山兄弟們的命換來的官有多大?
    原因無他,因為水泊梁山上的聚義好漢,讓我們感受到了江湖義氣,讓人熱血沸騰。所以自古就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水滸中的江湖義氣,太容易讓人為之所動了。但是三國演義中也不單單是江湖義氣,還有許多的江湖險惡。而其中最大的算計,便是宋江的招安計劃。
  • 水滸傳中稱不上英雄的好漢,卻排名第七,以仇人馬首是瞻
    水泊梁山上有108位好漢聚義,他們佔山為王,靠劫掠朝廷金銀為生。照理說本來應該稱他們為山賊,但是梁山上的人重情重義,不欺壓窮苦百姓,只與宋朝對著幹。在這眾多好漢中,也並非都是英雄。水滸傳中稱不上英雄的好漢,卻排名第七,以仇人馬首是瞻。
  • 直到吳用上吊前夕,他才幡然醒悟,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吳用和晁蓋發小時期就是好朋友,當劉唐鼓動晁蓋打劫生辰綱之時,吳用自知當私塾先生沒有更大發展,便順勢運用自己的計謀幫助晁蓋劫取了十萬生辰綱(相當於1700萬人民幣),再策劃晁蓋一行人通過上梁山的方式,逃避朝廷追鋪。初上梁山,瞅準了機會,用激將之法,刺激林衝怒殺了王倫,晁蓋自然而然當上頭領,吳用也抓住機會走上領導崗位。
  •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為什麼非要選宋江而不是盧俊義呢?
    隨著上梁山的好漢越來越多,這些好漢基本上都是衝著宋江去的。到了最後連盜馬賊段景住都只知梁山上有宋江而不知有晁蓋。說明這時候晁蓋的梁山之主已經是徒有其名了。這才讓晁蓋氣得倉促領兵攻打曾頭市,導致最終死於非命。在梁山上晁蓋在世時都掌控不了局勢,他臨死前留下的遺囑就更加掌控不了局勢。
  • 朝廷的兩份詔書說明了什麼
    這話李逵一說,梁山好漢都不說話了,也沒有人回應。宋江見李逵一說這話,就黑下臉斥責李逵。他們沒有李逵這樣的膽量,真是英雄氣短。梁山好漢也就是在衙門裡的官員面前耍耍威風,打打城池,膽量僅此而已。李逵才是梁山好漢中膽子最大的人。都說李逵沒啥本事被排在二十二位,是宋江給安排的,我看是施耐恩所為。他用李逵的話證實梁山好漢幹不成什麼大事,著實把梁山好漢都給高級黑了。
  • 難怪攻打方臘之時,梁山好漢留5人在宮中,你瞧宋徽宗最愛的是啥
    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憑藉天險水泊對抗官府,他們團結一心,數次擊敗了朝廷的大軍,更是活捉過高俅。就在梁山的實力不斷飛躍提升的時候,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卻突然急流勇退,他做了一個至今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歸順朝廷,招安。 當今皇帝乃宋朝的宋徽宗,他一聽梁山賊寇要歸順當然是心花怒放,為了取得投名狀,宋徽宗下了聖旨,他讓宋江分別攻打遼國、田虎、王慶和方臘。在這著名的四大戰役裡,宋江在前三個戰役損失較小,卻在攻打方臘之時差一點全軍覆沒。
  • 宋江死後,有人率領梁山好漢起兵反宋,水滸沒提到?
    這不,網上就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宋江死後,誰率領梁山好漢起兵反宋,水滸傳卻隻字未提?這個問題,水滸中還真是沒有答案。因為,最後的梁山好漢不具備造反心理和條件。徵討方臘後,昔日的梁山一百單八將,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做官的做官,為民的為民,命運不同,都有了最終的歸宿。
  • 梁山被孤立的好漢,生病沒有一個人照顧,梁山沒有一個朋友
    梁山好漢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水滸傳。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梁山好漢都十分重情義,梁山上就好像一個大家庭,兄弟都是拜過把子的,兄弟情感堅不可摧。梁山兄弟確實有著普通世俗人所沒有的義氣和豪情,但梁山畢竟有一百多個人,難保每一個都是好相處的。
  • 梁山108好漢,有5個綽號名不副實,放到現代,愛面子的人喊不出來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水滸傳》裡,梁山一共有108好漢。他們除了有各自的本名,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綽號,而且,這個綽號甚至要比他們的真名傳播得更廣。 就像宋江綽號叫做「及時雨」,這個綽號的意思不難理解。宋江是出了名的仗義,這也是他為何能穩坐梁山頭把交椅的原因。
  • 98版《水滸傳》解讀:梁山108位好漢結局
    剎那間所有人帶著兵器往外趕,到了外面後才知,根本不是什麼敵兵來了,而是外面錢塘江漲潮了,潮水的顏色略微泛紅,可能這一幕也暗示了他們所有人的結局,正如宋江的名字「及時雨送江」一般,終究是把好漢們都送到了江裡。
  • 中西方俠義文化的差異——梁山好漢與俠盜羅賓漢的差異性比較
    《水滸傳》中的宋江和他的一百多位追隨者以"義"為旗幟,嘯聚水泊梁山,劫富濟貧,懲治貪官汙吏,為百姓主持正義。後來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參加了徵方臘的戰爭。戰後並未得到朝廷的封賞,最終死於朝中當權者的毒酒。在同樣發生於12世紀的羅賓漢嘯聚山林的故事中,羅賓漢和他的朋友們出入綠林,幹的同樣是除奸扶良、劫富濟貧的義舉。
  • 《水滸》人物小傳之王定六自述:我也是堂堂梁山英雄好漢
    大家知道,梁山好漢多半是北方人,特別是山東人,而且以山東鄆城人的居多,不是有句俗話叫「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嗎。而我一個南方人,在這個北方人居多,南方人一共也就20幾個的地方混,也是很不容易的。對了梁山上也有我的兩個老鄉:「神醫」安道全和「鐵笛仙」馬麟,他倆也是建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