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一金典:古書畫作偽之紙絹作舊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鑑別是鑑定書畫又一途徑。根據和國學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國一金典專家教您怎樣識別古書畫中的絹紙做舊。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較前代有了發展和變化。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錨點這種雙絲絹的經線是每兩根絲為一組,每兩組之間約有一根絲的空隙,緯線是單絲。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託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
紙的質料是判斷書畫年代的又一標準。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薴麻。它的特點是纖維較粗,所以也難以作得精細,它無光、無毛、纖維束成圓形,有時見木素。隋、唐、五代書畫大都用麻紙,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唐摹《蘭亭序》、杜牧書《張好好詩》,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經卷,無不如此。北宋以後則急劇減少,但北方遼金的經紙還用麻料。以後用麻紙作書畫的則幾乎沒有。
隋、唐之間,開始看到有用樹皮造的紙,大都用楮或檀樹皮,它們的特點是纖維較細,同時又隨著手工業發展進步而產生的精細的佳作。此種質料亦發暗無光,僅比麻紙稍亮一些,纖維束成扁片形,微有紙毛。還有用桑樹皮造的紙,其特點是纖維更細,發亮,紙面容易起長毛,纖維束為扁片形。北宋一開始,在書法墨跡中就出現大量的樹皮造紙。以後,樹皮紙產於全國。竹料的造紙用於書畫始於北宋。竹料堅硬,最難製漿,前人無法處理它,所以不採用。竹料造紙其纖維最細,光亮無毛,纖維束或硬刺形,轉角外也見稜角。北宋中期後,造書畫紙的原料已無不具備,因而從此就不易以紙質來區別時代的前後了。
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古玩市場上真品日漸稀少。書畫收藏一直佔據收藏界的首要位置,古書畫的真偽辨別對於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項挑戰。
白麗霞在我市經營書畫已10多年,買賣名人字畫是她的主要經營項目,買到什麼樣的作品對她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因為自己買到了假畫,而假畫又從自己的畫廊裡流出去,那對於她的信譽和生意都是最大的損失。所以,為了自己的聲譽,為了顧客的利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識別字畫是否是偽造、作舊就成了必然。
「識別書畫是否作偽首先要知道書畫作偽的手段。作品的筆法畫工如何?給現代人的直觀感覺如何?這些都需要在絹、紙上表現,所以絹、紙對字畫鑑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古代的紙絹仿作古代名家作品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了,所以想要買家相信假畫是真的古畫,紙絹就不能露出馬腳,結果就是把紙絹在顏色上作舊、畫面上做上汙點、整體製作出殘損。」白麗霞介紹。為了製作出字畫經過時間流逝所呈現出泛黃的顏色,煙薰、日曬和用菸葉、茶葉、醬油煮汁後直接染色是作偽者的首選之舉。古代紙絹的舊色直觀感覺是自然、平和,看起來顏色勻透、紋理清晰。新做出來的「舊色」看上去顏色不均,紙絹面也不工整,而且字面容易起毛。古代紙的顏色一般是褐色、黃褐色或土灰色;絹的顏色一般是深棕色、棕黃色。而現代作舊的顏色乍一看沒什麼問題,細看其中帶有黃綠色。
字畫經過幾十年、上百年懸掛、收藏,會有一些灰土、煙氣等。作偽的紙絹上面最多的是刺鼻的顏料氣味及膠水味、墨汁味。古代字畫字跡與紙面早已合二為一,如畫上有油跡,看上去也有乾枯感,表面光滑略有泛白,油跡處紙絹發硬,在陽光下照射給人的感覺是透光度好。即使某些紙的厚薄有差異,透光度有所不同,但紙簾的感覺是自然的,表面塵土比較容易掉去。作偽的字畫上字跡、油跡看上去有溼潤感,色深印新,字跡與紙面感覺比較游離,表面塵土不易撣去。因為染色不均及揉擦紙,透光度差,紙簾也模糊不清。
古代字畫上面的筆墨、印章如果用清水擦拭,顏色基本不會發生改變,絹紙經過水洗顏色也不會發生改變,只會越來越清晰。但是作偽的紙張經過清水擦拭,顏色肯定會脫落,假絹紙經過水洗,顏色明顯變淺且不均。
為了製作出古字畫的滄桑感,製造殘損是主要手法之一。如果是歷經時間改變所造成的紙絹損傷,紙絹缺角或裂口的斷層面大都光潔利索,即使是工具造成的撕裂,經過時間的磨合,表面也會變得光滑,就算有毛茬也短少。年代更加久遠的,稍碰裂口可能還會出現粉碎。人為製造的破損紙張、紙絹,破損的斷層表面會比較毛,就算是用刀具造成的撕裂毛茬也會比較明顯。